《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第2卷):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年)》作者在深研细读百余部英文版狄更斯批评专著的基础上,深度把握众多批评家的立场,攫取有代表性的观点,系统地梳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两国的狄更斯批评史,勾勒其演进的轨迹,构建一部系统的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呈现了多元的批评声音和多元的批评方法。同时,从中国学者的角度对某些重要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管窥蠹测,分析其批评方法和观点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以及存在的不足。资料翔实、可靠,行文流畅,脉络清晰,值得一读。
从创作的角度看,狄更斯是一个幸运儿。他不像有的作家,一生默默无闻,直到死后才声名卓著;不像有的作家,虽然生前就得到社会的公认,但在成名前,不知经历了多少痛苦、绝望和挣扎;也不像有的作家,出了一部或几部轰动一时的作品之后,创作便一蟹不如一蟹,声名日衰地了其余生。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便轰动了英国文坛,杰作一部连着一部。直到逝世,案头上还摆着一部正在赶写的小说。
1870年去世之后,狄更斯的家人准备把他葬在罗彻斯特,但举国上下都要求将他的遗体葬在英国专葬伟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在那里,他与乔叟、莎士比亚、斯宾塞、德莱顿、弥尔顿等伟人为伴。
狄更斯生前,围绕他的创作,批评界有过一些争议。逝世之后,其声名也经过了几次沉浮。然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成功地经受了时间的检验——这对作家们来说是最为严峻的。1902年,英国的狄更斯爱好者成立了狄更斯协会(Dickens Fellowship)。1905年,协会创办了专门研究狄更斯的杂志——《狄更斯研究者》(The Dickensian),后又将狄更斯在伦敦道提街(Doughty Street)上住过的房子,辟为狄更斯博物馆。在英国作家中,能够享受如此殊荣的,并不很多。1985年,欧洲《泰晤士报》《时代》《新闻报》等五家报刊通过公民投票,评选出欧洲十大作家,狄更斯就名列其中。1980年6月,英国皇家莎士比亚戏剧公司上演根据狄更斯小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改编的同名话剧,获得空前成功。老作家宗璞曾回忆,一位英国友人曾向她抱怨中国人仍用狄更斯的眼光观察英国,说现在的英国已不是狄更斯笔下的英国了,英国文学应该有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来代替狄更斯。但他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想出来。这说明了狄更斯在英国文学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蔡熙,男,湖南永州人,文学博士,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博士论文《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年)》获湖南省2014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已出版译著《狄更斯研究文集》,专著《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第三作者),《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独著),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第一章 1940-1959年:狄更斯研究的第一次转向
第一节 狄更斯声誉的复苏
第二节 形式主义批评
第三节 传记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60-1979年:“狄更斯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节 狄更斯批评方法开始多元化
第二节 传记与批评综述
第三节 批评方法的又一转向:从传统批评到后现代批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80-2010年:后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的融合互渗
第一节 后现代批评
第二节 传统批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狄更斯学术史反思与研究
第一节 经验、记忆与闲逛:本雅明眼中的狄更斯及其现代性诗学
第二节 结构与风格:纳博科夫的“形式论”狄更斯批评
第三节 意识批评:希利斯·米勒的狄更斯研究
第四节 经济视角:詹姆斯·M.布朗的狄更斯批评
第五节 城市主题:雷蒙·威廉斯的狄更斯批评
第六节 狄更斯小说的“异托邦”空间
第七节 西方狄更斯研究的道德批评传统及其反思
第八节 开放、争鸣、多元的狄更斯研究
本章小结
附录 重要文献目录
后记
《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第2卷):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年)》:
卡普兰为写作这部传记作了充分的准备。写作之前他撰写了《狄更斯与催眠术》(Dickens and Mesmerism,,1975),在该书中他将传记研究与批评分析结合起来,探索小说家狄更斯对催眠术的着迷。1977年卡普兰担任《狄更斯研究年鉴》的编辑。三年后他编辑了《狄更斯1885年备忘录》一书,近年来写了一系列论狄更斯的文章。作为一位优秀的现代传记作家,卡普兰依靠原始材料构建其叙事,以通信和日记等原始材料为基础来刻画狄更斯狂乱的、不安的、发奋图强的个性特征,他的公众形象掩盖了他与灵魂的魔鬼之间的冲突。在卡普兰看来,狄更斯是一位技艺超凡的表演艺术家,他的一生表现出夸张行为,当时及以后的批评家发现狄更斯再现在小说中的夸张行为之不可信。卡普兰强调了小说家狄更斯有不少机会沉湎于文学与历史的空间,解释这位没有学问的天才怎样将大量让人联想翩翩的典故纳入其作品之中。当他展示出小说如何发端于狄更斯一生的事件时,他对小说尤其感兴j趣。在卡普兰看来,“所有危机对于狄更斯的创造性都是一种鞭策,他的小说反映了富于想象力的扭曲,他的生活模式成了文化与世纪的肖像”。
卡普兰认为,狄更斯因被压抑的不安而撕心裂肺。这种不安激发了他的创造性天才,但也驱使他从事种种形式的毁灭行为。在卡普兰的叙述中,狄更斯忙乱的生活节奏得到了清晰的呈现。卡普兰不像艾德加·约翰逊的传记那样详细描述小说家狄更斯的闲逛,而是坚持捕捉狄更斯对戏剧表演的强烈欲望,这是狄更斯从童年就开始养成的个性特征。
卡普兰冷静而客观地评价了狄更斯与爱伦·特南的关系,拒绝偏袒这一风流事件在性方面是否完美,而是认为它是柏拉图式的,需要非同寻常的天真。他没有掩盖狄更斯做出与丈夫和父亲身份不相称的行为,但他强调了狄更斯成为一位果断的商人和自由事业爱好者的必备品质。
在20世纪末的批评氛围中,卡普兰的传记激怒了不少文学批评家。形式主义者挑剔他仅以解读狄更斯的几部小说为传记叙事的基础;新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他的说法:狄更斯在骨子里是个改革者。他们认为狄更斯持之以恒地从事戏剧表演起初迎合了一些人(他们认为狄更斯是一个肤浅的、装模作样的人),但是卡普兰却将狄更斯的戏剧表演当成了优点。狄更斯在生活与小说中冷静地对待妇女,他宣称凯瑟琳·狄更斯确实迟钝,与狄更斯的婚姻不般配,这与形式主义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白。卡普兰将作者与其作品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他的写作方法引起了一些批评家(他们认为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的反感。对于这些问题,在再版序言中,卡普兰一一予以回答:“我们将狄更斯置于当代特定的熔炉,让水沸腾起来,然后诱使自我的味觉以就便取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