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谈贵气(修订版) 《谈贵气》是一部培养外在文明礼仪、促进内在身心成长的经典力作。 《谈贵气》穿透历史的纵深和文化的壁垒,研究出一系列修炼贵气和贵族精神的进阶密码。 《谈贵气》破除厚黑学的种种迷障和世俗的无形枷锁,试图唤醒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贵气与大美,这与致敬传统、复兴文化的盛世中国梦不谋而合。 推荐一 作者张乐华博士有着传奇经历,她曾赴美攻读分子生物学,又弃医从教,投身国际女性素质培训。这为本书赋予了理工科的严谨、国际化的视野和深湛的美育经验。 推荐二 从英剧《唐顿庄园》的风行,到英国乔治小王子和夏洛特小公主的诞生,再度展示一个老牌帝国的优雅和贵气。本书探索全世界都流传的隐秘的贵族梦。 推荐三 这不单是一本修养之书,情怀之书,更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实用之书、亲和之书。作者提炼出大量可模仿可操作的例子,小到佩饰和香水的经典品牌,中到品质生活的香道、茶道、花道,大到探索宇宙人生真意的书单和哲思,互为表里,内外兼修,将人生王冠上的贵气之钻烘托得愈发璀璨。 前言 写此书的初衷,要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赴美留学的岁月。或许有人还记得1993年曾风靡国内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镜头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漂泊于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们,在困苦坎坷的环境中追求生存的挣扎与艰辛。于我而言,留学生涯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外语和学习,而是感到身为初来乍到西方国家的中国人与当地“土著”的不同。这种不同如一层透明的玻璃墙,貌似无形,但却无处不在。我把它命名为“贵气指数”的差别。 无论我们这些中国留学生来自何等家庭、受过多少教育、拥有多少才华,在远涉重洋开启未知新世界的时候,未能幸免地都要面对这样的人生必修课:我们茫然无知地在那一面“玻璃墙”前屡屡碰壁之后,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发现自己比较“土”。社会学家称这种现象为“文化休克”。而这种“休克”不是指脑力、能力、知识等硬指标,而是涵盖了人的神态、着装、言谈、举止、行为、观念、文化、人际交往、道德水准、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等包罗万象的软素质。这种出国后一落千丈、优越感被挫败感取代,似乎打上深深的烙印,成为几乎所有留学生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噩梦,也是大家最不愿回首的人生尴尬。 这种文明的悬殊,不会影响一个留学生去餐馆、商店打工,或在学校与单位中做一个称职的职员,甚至不影响其发财致富。但要让自己所有的才华真正发挥出来,活得像当地人一样潇洒和有尊严,这种落差就成了明显的障碍。这现象颇像今天到城里打工的农村青年,让他们难以胜任的往往不是具体的工作与专业知识,而是“软实力”方面。我把其归纳为形象素质、行为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五大方面,总称为“贵气指数”。有人说,贵气指数相差过多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会形成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洋插队”的人生经历令我深知,一个发达国家必须有高素质的民众。这观念深植于我心,也为我而后人生的努力赋予了跨时代的方向性意义。 我开始对人的贵气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观察,这还要归功于我在美国遇到的第一位导师Dr。kingkade,金博士。她当时是我校生物系研究生院的主任。那时一个女性在保守的美国南方大学里工作实属凤毛麟角,更不用说坐在系主任的金交椅上了。金博士是一位绝顶的女强人兼领导力一流的科研人员。她把系里一大群互不服气的男教授们协调得服服帖帖,为系里带来最多的科研经费,还把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得风生水起。最令人钦佩的是金博士和很多长年埋头在实验室和纸堆里的学者不同,她涉猎博雅,讲生物课时张口康德,闭口尼采,经常从《资本论》和孔子的著作中引经据典。金博士的课深受各系同学们的喜爱,当时总会把生物系的大教室挤满。 学术界常以“瓶子底般厚的眼镜+保守的服装”作为学术高深之人的形象符号,但金博士却反其道而行之,典雅着装让她成为当地的时尚达人。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学校的一次年度晚会上,金博士身着时尚性感黑色晚礼服,光洁的脖颈上一款璀璨硕大的水晶饰品流泻到胸沟,平日威严干练的女强人亭亭玉立,俨然如神秘、性感、高贵的天鹅。金博士令众人目睹了现实版魅力无穷的“安娜·卡列尼娜”。 金博士平日对工作高效严格,一丝不苟,但到周末便会热情饱满地拉着我们,特别是来自第三世界的留学生去参加各种音乐会、艺术品拍卖会,逛商店教我们如何着装,参加派对,并为我们引见当地的政界、宗教和时尚界的名人。在当时,参加这种活动,对于囊中羞涩、每月生活费仅数百美元助学金的我们来说,实属奢侈并不可思议。许多学生宁可去餐厅打工挣钱,或去折扣店买便宜货,也不愿参与这种在他们看来与物质生存无直接关系的活动。但金博士常对我们说:“人不怕没钱,就怕没品位;不怕没能力,就怕没见识;不怕没文化,就怕没贵气。没有这种贵气,任何人都很难将自己的专业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我离开南方的大学去美国东海岸继续读书时,金博士给了我应聘前的“紧箍咒”:“穿好了,坐直了,自信地看着对方的眼睛,把你最值得骄傲的成就告诉他们!”就在我信心十足地离开她的办公室时,她还冲着我的背后大喊了一声“别忘了餐桌礼仪,让人看出你来自好的家庭!”这些简单的嘱咐像奇妙的魔咒一样,在我研究生毕业应聘各种工作时,以及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帮我敲开了一扇扇的职业、生意、合作、友谊的大门,让我如鱼得水地获得了太多同等学历的人难以想象的人生机会。 金博士的职业生涯也一路攀升。我最后一次听到她的消息是在克林顿当政时,她作为国家环保项目工程的领导接受荣誉勋章。这篇新闻报道中尊称她为“lady金”。这种称呼在西方正式场合,比起博士和教授的称誉,更是对一个人高贵人格魅力的认可。然而,我遗憾地发现,直至今天这个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许多出国留学生依然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和分数、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素质——贵气指数,对于一个渴望在异国他乡闯荡,并祈盼获得成功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必要! 多年来,我越来越体会到那句简简单单的金玉良言——“穿好了,坐直了,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吃相要像从良好的家庭里走出来的人”有着怎样不容小觑的魔力。这些微小的细节叠加在一起组成了贵气之人明显的外在特征,而一个人身上所呈现的贵气正体现了他的家教、修养、内心的高度自尊与自律。 从美国归来后,我心怀理想主义,希望学有所用,做些于国民有益之事,并为此开始了种种努力和探索。这期间,作为企业领导者,我可说是阅人无数。但我遗憾地看到许多十年寒窗苦读的青年,却因人生态度、修养、形象、谈吐、举止、心理等个人素质欠佳,而被扇扇机会大门拒之门外。每逢此时,我都会对恩师金博士感激不尽。我希望像她那样为更多的人指点迷津,开启不同的人生视角,让命运之神重新垂青他们。这也是我后来从医学行业转到成年女性素质教育行业的原动力,我深信并期盼这份神奇。 在美国所学所用的社会经验积累,让我首次开始关注“贵气”一词,并对此内涵、精神、外在表达和营造进行了十余年的思考、追求、实践与教学。“人不怕没钱,就怕没贵气”——这句话余音绕梁,如影随形,成为我所学知识之最。 如果说我曾努力增加贵气指数,仅是为了在事业和生活的竞争中捷足先登,那么在经过多年磨砺、学习和思考之后的今天,我深知,人的贵气提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而人所有的素质当中,没有比拥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做人的风骨更能让人呈现出高贵风度的了。因此,幽兰女社作为女子finishingschool(抛光学校),除了形象礼仪生活方式的课程内容外,我们不断地加入了启发人努力获得精神内涵和追求人生使命与责任感方面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更懂得了,一个社会提高民众综合素质的漫长过程,也是一个民族从发展中国家脱颖而出,走向发达国家的过程。由此对我来说,追求这样的事业就从一个浅薄的“面子工程”走向了更深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 回国创业的17年中,我亲眼目睹了国人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走向富有的坎坷经历。在当下社会中,我欣然发现越来越多富有和渴望富有的人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努力让自己拥有贵气。何为贵气?如何获得?意义何在?价值何在?我想,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和讨论的大是大非问题。 综上所述,我希望以这本拙作分享我对“人之贵气”的探索和感悟,以献给那些前来幽兰女社学习,努力使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生,也献给当下那些正渴望获得贵气的勇敢的探索者或坚守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一直坚信,我们的社会和国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世界上不再有“丑陋的中国人”。追求中国梦,也是在追求中国人的贵气。“在这条民族解放艰难前行的道路上,中国反封建革命运动中旗帜性的人物——孙中山、鲁迅、胡适、梁启超、毛泽东等,无一不为改变国人的素质,增加国民的贵气进行过穷尽一生的努力。”历史文化学者张宏杰如是论述。因为任何一个文明和发达的国家绝对不是一群“土豪”所能建立的。一个更加民主开放的中国需要众多的淑女和绅士,直到我们把个人贵气的提升作为民族崛起的必要目标时,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之林。 写在最后 人素质中的勇气、担当、奉献、利他、牺牲精神和责任、荣誉、信誉、风度等,源于骑士和君子文化高贵的人格魅力,是人贵气的核心内涵。一个希望拥有贵气的人,不仅应有优雅得体的着装,精致有格调的生活方式和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修养,还应有一种内心的持守——风骨,境界与担当。人没有了风骨、境界、担当,人的贵气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锦盒而没有钻石的装饰品。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那些尚需为衣食奔走的劳苦大众,要求他们有很高的境界是不现实甚至也是不负责的;而对于已经衣食无忧、一掷千金到处修行的人,渴望高贵的人,我们必须说,生命中没有社会责任,心灵中没有忧国忧民意识的人,不可能有贵气。 今天,人们可以选择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草根生活方式;亦可选择精雕细刻的外表与完美雅致的贵气生活方式。对两种选择,我们都无可厚非,更不应褒贬高低。贵气这个字眼,对你是否有吸引力,都不重要。在今天,一个渴望拥有贵气的人比任何历史时代的人,都更容易实现其梦想。因为今天无论是精神、文化或物质都极大丰富。人想拥有任何素质和人格,不再受阶层的限制,而只需要选择、学习并坚守。 去追寻、探索、拥有贵气吧!你或许会踏上一条孤独的旅途,然而,这是一条回报极为丰厚的探寻之路。这里挑战的是人全面潜力得以发挥的极限,而得到的也是生命最华美的大礼包。追求贵气,永远是属于那些有勇气、自信、特立独行之人的选择,其难中之难就是让自己拥有贵族精神,士大夫精神。人贵其境界、风骨、风度、气质和内涵,无处不显露其人格的高尚。 自清代开始,中国人就困惑于如何与西方人竞争,以恢复我们曾几何时的华夏辉煌。我们曾误以为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战胜了我们,后来认为是制度的落后造成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但今天,当国门对普通百姓打开,让人们都能有机会走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制度的后面是文化,文化的后面是人的素质。这无疑是西方文化近五百年来做得最成功的方面,也是中国人需要急起直追和面临的最大挑战。 人的贵气,说到底,就是人的综合素质,人没有了这些高贵的品质和风采,就不可能有心灵的宁静和幸福。请不要把自己综合素质的打造寄托于环境,学校和单位,每个人必须承担成就个人素质和贵气的责任,因为社会永远不完美,同样学校教育永远有问题,而人,就一生,没有人愿意自己的才华不能完全被发挥到淋漓尽致,没有人甘愿自己的人生毫无贵气可言,而人的素质最重要的缔造者、人的贵气最关键的培养者,一定是你自己。 同样,缺乏素质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一个积极向上的公民社会拥有自觉,勇气,责任,信誉,诚信等公民素质。这是一种主人而不是奴才的高贵风采。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拉迪亚德·吉卜林的诗《如果》,正是反映了这种现代社会贵族精神的真谛。正是这种精神,对于无论是贵族抑或平民、战士或是在商场和政界拼搏的精英、普通人或是位高权重者来说,都是通往贵气人生的一条必经之路。在本书结尾,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首诗吧。 张乐华博士,国际女性素质培训研究专家,长期投身于中国女性素质教育及女学研究的资深学者,北京幽兰女社社长,中华女性素质教育基金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她将发达国家女性教育经验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成功研究出一系列优质、深度、高效的女性素质提升课程,还在国内各大媒体发表了数百篇关于女性魅力和素质提升的文章,并已出版多部专著:《戴出你的格调》《你的优雅价值无限》《众目睽睽下的淑女和绅士》《美好服饰搭配10大金律》《穿出你的品位》《穿美36问》以及内部发行的教学材料《国际公务员礼仪参考大纲》,“魅力女性的7瓣花”等教学光盘。 贵气——“了不得的杰作” “贵气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着诗人、哲学家、小说家以及神学家、激进分子和保守分子。贵气绝不仅限于物质范畴,也不皆是精神层次,而是某种无影无形,难以界定但却客观存在的东西。贵,不是奢华,不是浪费,不是鄙弃劳力者,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霸气和汲汲营营的算计,更不是朱门酒肉臭的挥霍和嫌贫爱富的势利。贵气之人,做官,不会是贪官或党棍; 做领袖,不会是视生命为草芥的暴君;从商,不会是利欲熏心的奸商;做学者,不会是一味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更不会是欺世盗名的伪专家。 贵气一定少不了优雅的形象仪表、良好的言谈举止、整洁的个人卫生、脱俗的生活品格,当然也少不了幽默风度。一个外形邋遢落魄、动作粗鄙、语言鲁莽、神情和思想刻板的人,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必与贵气无缘。然而,社会不乏穿着高贵、举止优雅之人,但其中许多人却徒有空洞和虚荣的大脑。他们就像搁浅在海滩上难以远航的一艘豪华游轮,这样品性的组合着实令人遗憾。人类历史上也永远拥有很多头脑极为缜密、精明、灵活之人,但遗憾的是,他们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用在生存的厚黑学与钻营之道中。这样的人无论最终拥有多少名利,都像没有方向的“低空飞行物”,犹如海滩周围低飞觅食的沙鸥,无论有多高超的飞翔技巧,都难以领略翱翔在蓝天白云间的自由和潇洒,这样的人也与贵气无缘。 孔子曾说“君子不器”。拥有贵气之人可以千姿百态,但他们首先是视生命价值为至高之人。“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我们从儿时就熟诵于心的文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对贵气之人的精确定位。千百年来,这些朴素的精神沉淀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融入后人的生命,无论在太平盛世还是纷争乱世,有了如此价值体系,人,就有了修身处世的内心支撑,有了脚下的路和面前的方向,遵循如此修身之路,就能逐步抵达贵气人生。 说一个人有贵气,比评价一个人聪明、漂亮、能干、富有、智慧、潇洒、成功等更具“含金量”,是对人格魅力至高的赞誉。 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高歌:“人类,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行为上像天使!智慧上像神灵!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正是对人类之高贵最精美绝伦的描述。 贵气话题不肤浅 如果把贵气简单地归结于个人无法选择的出身或丰富物质条件的结果,而否定了人后天积极的修炼与主动的选择,无疑是一种误导。另外,假如拥有贵气只是为了炫耀,那就是最无聊的虚荣之举。人,之所以要努力成为贵气之人,是因为只有“人格的贵气之水”,才能承载人类“志向高远之舟”。无论多么无瑕的钻石,不经打磨也不过是一颗不起眼的原石,只有经过精雕细琢,并镶嵌成优美的造型,才能物尽其用,并绽放出最璀璨夺目的光彩。同样,一个拥有钻石般质地的纯正品格之人,配之大方的言谈举止、优雅的衣着、不俗的风度、良好的生活方式,无论在何处,他都能更好地发挥其人生的价值。无论是创造物质成就或推动精神文明,哪个社会对此类人群都求贤若渴。 众所周知,民国时代是中华民族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无疑得益于中国传统士大夫式的教育与海外新学教育的结合,才产生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民国精英。没有这批人,中国推翻封建王朝的历史使命不可能实现。而相反,如果一个社会充满消极思维和涣散能量,就会让很多原本善良纯正的人沾染上霸气、流气和俗气。而当社会上充斥着这样的人,社会的进步或改良就必定举步维艰。 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等的一切进步,都必须落实到人群的素质的提升,体现在人的风貌和品格上。正如李安先生所说:“我觉得任何一样东西,做到比较好的层次,都是很儒雅的,至少我们讲,它有一种儒雅的气质。”一个文明的社会,其国民应是温文尔雅,有礼有节的谦谦君子和文雅淑女,即使贩夫走卒,升斗小民亦诚信敦厚待人,无论儿童和老人都有善良热忱的赤子之心,美好笑容,得体言行,优雅风度。这也是一切物质文明的终极目标。 因此,人的形象、修养、素质绝不比政治、军事、经济等宏大话题来得“肤浅”。 “人人都渴望高贵一次” 无论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共舆论如何“谈贵色变”,以为谈贵就是强化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也扼杀不了人性对贵气的追求的本能。“朝为田舍翁, 暮登天子堂”,表达了自古中国读书人对高贵的向往。西方也不例外,贵族这个词,对平民而言永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狄更斯《远大前程》中主角皮普,怀着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圈的迷梦;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于连和莫泊桑笔下《漂亮朋友》中的乔治·杜洛瓦,雄心勃勃想要出人头地,他们不惜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响亮的贵族名字。即使在现代社会,每个普通人依然都有公主和英雄情结,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如能做富有、勇敢、智慧、英俊、潇洒、优雅的贵气之人,那无疑就会拥有最好的人生。 普罗大众的贵气情结,在英国最容易被观察到。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阶级与文化》中提到,英国乔治五世加冕成了伦敦的一场盛事,全城人倾巢出动。1953年英国女王加冕打响了电视普及的发令枪,为了能目睹女王的加冕礼,民众争先恐后购买电视机。这样,他们便觉得自己离皇室的距离更近了一步。这一次皇家的活动导致了英国电视的普及。英国的一份关于报道皇室生活和信息的小报,至今是英国最畅销的媒体。皇室的生活方式、形象、一举一动和风流轶事被无数的人关注、模仿、谈论着,而最大的读者群全都是英国的普通民众,特别是英国社会底层的人。这种现象几乎是每个至今还有贵族阶层的国家,如日本、荷兰、丹麦等的普遍社会现象。戴安娜王妃生前,一直是全世界的关注焦点,她的生活、爱情、悲伤和离去,撼动着无数人的心。关于她的人生故事的书籍、电影、纪录片铺天盖地,超过了西方最火的著作《圣经》。在她香消玉殒后,悼念她的人群几乎比悼念任何一个对世界贡献极大的伟人或领袖的群体还要多。她的人生如此被关注,足以反映了大众对贵气之人发自内心的羡慕和渴望。 在《文化和阶级》中描述了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阶级之间的冲突有所改善,工人阶级开始涌进了舞厅。第一个百乐门舞厅在哈默·史密斯开张,工人们蜂拥而上。他们曾经被视为未开化的蛮者,但那时却成了舞厅的潮人。他们下班后,脱掉工装,洗去手指甲里的泥垢,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举止优雅,谈吐斯文,当一次上等贵气之人,让他们脸红心跳。当他们见到自己心仪的姑娘,也彬彬有礼地说:“请问,我能请你跳舞吗?”创办舞厅的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出身平凡的劳动者居然会成为自己的顾客。殊不知,无论人生存环境的优劣,人人都渴望高贵一次。 我们今天有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过着衣食无忧、小富即安的生活,通过个人才华而不是靠出身的草根精英层出不穷,并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角,社会从制度上取消了阶层之间流动的明显障碍。如此社会也启动了人人对高雅、高贵人生的灼热渴望。 人类的进取需要梦想,生命的绽放需要有出人头地的渴望。正像日本著名实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所说:“人的一生,就是要让自己离去的时候比来的时候高一个层次。”这是人性与生俱来的本能。人追求财富的原始动机不正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拥有贵气吗? 时至今日,人们获得贵气不再是以压迫和牺牲他人为代价,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智慧、打拼,以及社会的包容大环境而成就。就像比尔·盖茨通过发明软件,经营软件帝国,让自己成了世界顶级商业国王。他的家也像英国古老的贵族庄园那样,每日接待着川流不息的名流雅士,他像英国女王那样购买达·芬奇的手稿和名画,也像贵族一样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慈善事业。 前不久在新闻中看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一行12人,据说是去英国考察环保项目,也借此机会体验了数天被媒体认为是英国 “唐顿庄园”式的贵族生活经历。马云一行人租住英国尼斯湖畔的著名古堡,15间豪华睡房,并有一名管家和厨师伺候起居。据说他们在著名狩猎区住了一个星期,猎杀了17头鹿,过了一把英国古典贵族瘾,导致国内媒体对他的做法非议纷纷。事实上,抛开具体行为方式不谈,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批判或压抑任何渴望过贵气人生的人,正像欧洲古代的骑士在宣誓就职时用最质朴的语言说:“做骑士总比做奴隶好。” 贵气不论出身 张宏杰说:“说到一个家族为什么需要三代培养贵族?因为第一代的贵族需要花时间让自己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从社会底层,通过打拼解决物质丰足的问题,因此,这样的人,难免有些为五斗米折腰,攀援和精于算计的无安全感与市井之气。第二代人尽管大多都受了比较良好的教育,但也仍需要帮助家里打点生意,并且也耳濡目染直接受了很多上一代人的汲汲计较的影响。而到了第三代,人就能全然地把精力直接投入到与五斗米无关的精神,文化,和审美中,此时的他们很自然地摆脱了金钱和政治和功利的影响,而专注精神、文化与修养之中。”(《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含着金汤匙出生之人,天时地利,自然容易拥有贵气。但从历史的事实上看,贵气从来就不是贵族的专利,就像十三世纪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玫瑰传奇》中所说 :“Nobility is a matter of character, not of birth .”“贵气为修炼出来的品格,而不为出身。”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