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定 价:35 元
- 作者:刘霞
- 出版时间:2016/1/30
- ISBN:9787109213241
- 出 版 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127
- 页码:21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以长三角为例》因此选择了从生态文明的视野,对城市区域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并以长三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全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2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以长三角为例》在对空间组织这一概念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空间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空间均衡是空间组织“看不见的手”;②空间组织机制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统一;③空间结构是空间组织的结果,城市体系及其空间结构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中具有主导的作用。
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包括第3、4、5章。在对空间组织概念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具体从空间均衡、城市体系及其空间结构、生态文明与城市区域空间组织机制等方面对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进行理论研究。
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包括第6、7、8、9章。在一、二部分理论研究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供需一般均衡、三元空间的局部均衡以及长三角城市体系及其空间结构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得出: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发展对全球生态压力正不断增加,但社会经济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空间均衡在总体上是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长三角城市空间的扩张虽然导致了区域空间局部失衡的现象(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但并未造成区域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问题。总体来说,长三角未来城市空间还具有相当大的扩张潜力,目前仍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最后,通过对长三角城市区域相关实证研究,并结合《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以长三角为例》有关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理论分析,对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发展进行了展望。
随着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的转变,有关区域空间组织的理念开始由追求单一的经济均衡转向追求综合的生态均衡,区域发展模式也由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可持续发展。在20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城市化的基础上,走向了城市区域化与区域城市化相统一的发展,其城市区域也由工业文明不均衡发展转向生态文明的高级均衡发展。
另外,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一方面,城市区域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并出现了全球城市区域;另一方面,城市体系由国家城市体系发展为世界城市体系,并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的格局。也就是说,信息网络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网络的等级性,促使了城市网络的水平联系,但是并没有改变全球城市区域极化发展的现象,世界城市体系的等级性依然存在。一个区域的城市体系发展水平不仅会决定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而且对区域自身空间均衡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城市区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区域内部恶性竞争以及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地位偏低等问题。我国城市区域要想走出工业文明的不均衡发展,并向生态文明的高级均衡阶段发展,一方面需要完善国家城市体系,提高我国城市区域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全球空间的尺度下予以考虑,因为城市区域在全球生态足迹竞争中的能力与其空间均衡的实现紧密相关。
本书因此选择了从生态文明的视野,对城市区域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并以长三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全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2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本书在对空间组织这一概念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空间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空间均衡是空间组织“看不见的手”;②空间组织机制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统一;③空间结构是空间组织的结果,城市体系及其空间结构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中具有主导的作用。
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包括第3、4、5章。在对空间组织概念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具体从空间均衡、城市体系及其空间结构、生态文明与城市区域空间组织机制等方面对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进行理论研究。
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包括第6、7、8、9章。在一、二部分理论研究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供需一般均衡、三元空间的局部均衡以及长三角城市体系及其空间结构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得出: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发展对全球生态压力正不断增加,但社会经济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空间均衡在总体上是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长三角城市空间的扩张虽然导致了区域空间局部失衡的现象(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但并未造成区域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问题。总体来说,长三角未来城市空间还具有相当大的扩张潜力,目前仍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最后,通过对长三角城市区域相关实证研究,并结合本书有关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理论分析,对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发展进行了展望。
刘霞
2005年11月
查看全部↓
刘霞,1976年生,汉族,江西九江人。中国民主同盟会成员,现就职于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2014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获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西方城市区域研究历史脉络
1.2.2 我国城市区域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框架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结论与展望
1.4.1 主要结论
1.4.2 可能的创新
1.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生态文明
2.1.2 城市区域
2.1.3 空间组织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区域主义
2.2.2 世界城市体系理论
2.2.3 全球城市区域理论
2.2.4 点一轴理论
第3章 空间均衡与城市区域空间组织方向
3.1 城市与区域均衡关系的变迁
3.1.1 农业文明的低级均衡
3.1.2 工业文明的不均衡
3.1.3 生态文明的高级均衡
3.2 空间均衡的两种理解
3.2.1 工业文明与经济均衡
3.2.2 生态文明与生态均衡
3.3 空间均衡的两种分析模式
3.3.1 空间供需与一般均衡
3.3.2 三元空间与局部均衡
3.4 区域空间的相对均衡
3.4.1 空间均衡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3.4.2 虚拟空间与相对均衡
3.4.3 环境外部性与相对均衡
3.5 小结
第4章 城市体系与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结构
4.1 城市规模体系
4.1.1 城市规模体系的层级与梯度
4.1.2 城市规模体系理想空间模式
4.1.3 城市规模体系区位空间模式
4.2 城市职能体系
4.2.1 农业文明与行政中心体系
4.2.2 工业文明与经济中心体系
4.2.3 生态文明与知识中心体系
4.3 城市交通体系
4.3.1 社会城市的交通体系
4.3.2 中心地的交通体系
4.3.3 点一轴理论的交通体系
4.4 小结
第5章 生态文明与城市区域空间组织机制
第6章 长三角空间供需一般均衡分析
第7章 长三角三元空间局部均衡分析
第8章 长三角城市体系及其空间结构
第9章 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全部↓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第六,对长三角空间供需的一般均衡和三元空间的局部均衡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区域空间局部失衡的现象,但在整体上仍对区域空间均衡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长三角城市区域不仅还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并且未来的城市空间还具有相当的扩张潜力。
第七,长三角城市体系正由工业文明的经济中心体系向生态文明的知识中心体系过渡,但行政等级在长三角多中心城市网络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长三角城市网络从空间组织逻辑上看,已经在等级网络与互补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协同网络;从城市网络构成层次上看,物理空间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发展快速,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如东部沿海高速铁路轴的建设还未完成等;在组织网络(包括功能性网络和战略网络)上则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推进组织网络的发展。
1.4.2可能的创新
本书可能的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均衡的研究,二是城市体系的研究。
(1)空间均衡的研究
空间均衡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书写作的出发点。笔者最初在参与导师主持的有关主体功能区的课题研究时,就已注意到空间均衡的思想。在以后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界有关空间均衡的分析是源自经济学,但应用于区域发展研究时又有经济学的经济均衡理论所不能涵盖的内容。对于这个现象曾经非常困惑与苦恼,直到后来又参与导师主持的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的课题研究时,才逐渐意识到,对空间均衡的理解存在经济均衡理念与生态均衡理念的差异,由此,笔者对区域发展问题也开始有了新的体会。基于对空间均衡和区域发展的新体会,本书最终选择了以“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为写作的题目。
本书在空间均衡问题研究方面可能的创新有:①认为城市与区域均衡关系经历了农业文明的低级均衡和工业文明的不均衡两个阶段,目前正向生态文明的高级均衡发展,而空间均衡则是城市与区域均衡关系变迁“看不见的手”,是城市区域空间组织演化的方向。②认为对空间均衡的理解,存在从工业文明的经济均衡理念向生态文明的生态均衡理念转进的现象。③认为生态足迹分析仅是区域空间一般均衡分析,只能反映城市区域宏观的、一般的均衡状况,如果要确认城市区域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需要对区域空间进行局部均衡分析,由此本书提出三元空间互动均衡的思想。④认为生态足迹分析是一种绝对均衡分析,空间均衡还存在相对均衡的一面,进而将学术界有关虚拟水、虚拟耕地的研究与生态足迹理论相结合,从空间均衡的相对性角度提出了虚拟空间的概念。另外,还在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对环境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基础上,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环境外部性与区域空间相对均衡的关系问题。
(2)城市体系的研究
本书在城市体系研究方面可能的创新是:①提出城市职能体系可分为行政中心体系、经济中心体系和知识中心体系三大类型。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体系存在由农业文明的行政中心体系一工业文明的经济中心体系一生态文明的知识中心体系不断演进的现象。与此相应,城市网络上也存在由等级联系网络一等级联系网络十互补联系网络一等级联系网络十互补联系网络十协同联系网络不断深化发展的现象。②前工业社会并非都如有些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处于聚落分散点状分布的阶段。事实上,长三角在前工业社会(即农业文明社会)已经形成相当完备的城市体系,不仅早在唐代就已经发展出成熟的行政中心体系,而且随着城市经济职能的不断加强,到了明清又围绕各级行政中心城市发展出以经济中心为主导原则的市镇体系。
本书在城市体系方面的以上观点,深受我国学者顾朝林先生对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的启发和影响。顾朝林先生早在1992年的《中国城镇体系》-书中就已经指出,我国于隋唐时期就已经形成沿运、沿江两条城市发展轴线,到了宋代县城网络已初步形成,到明清更是发展出市镇体系。但是至今仍有国内学者沿用西方学者的观点,特别是受弗里德曼城市发展阶段理论的影响较大。弗里德曼认为在前工业社会区域聚落均呈分散点状分布,到了工业化初期聚落点才成长演变为城市。本书在顾朝林先生对中国城市体系宏观、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体系从古代一直到现代的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具体的个案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城市体系历史演变的个案考察,可以佐证城市体系确实存在由农业文明的行政中心体系一工业文明的经济中心体系一生态文明的知识中心体系不断演进的现象。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