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善良是一盏灯
“点击番禺好人·分享平凡感动”宣传、评选活动,旨在挖掘和宣传番禺市民群众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好人好事和平凡生活、工作中不平凡的义举、善举、壮举。本书汇集了2010年至2013年期间部分番禺“身边好人”的故事加以整理出版,为这些“身边好人”和善举“树碑立传”,推广先进典型,扩大好人影响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道德的力量,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全社会营造崇善向善的良好氛围。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
《善良是一盏灯》讲述了34位道德楷模的感人事迹。这些道德楷模,有的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有的在他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有的坚守孝老爱亲、重情尽责、甘于奉献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的以诚立业,以诚信之心勇担社会责任。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好人,以他们的平凡举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着道德正能量。
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宣传部,宣传、贯彻、执行中央、广东、广州和番禺区委有关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和贯彻各项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
母爱如山(郭小龙)
曹敬坤: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屈巨贤)
为公益事业奔忙的热心人——“番禺好人”陈沛文的故事(胡丽华)
陈扬雄:平民中的英雄(郑翠凤)
以至诚之心待人以平和之心处世——记石楼商会副会长陈耀昌(林灵)
身患重病侍奉三名八旬老人近十载——记“孝老爱亲”好榜样代敏娥(李小娴)
为民纾困的优秀警官——“中国好人”范进彬的故事(胡丽华)
黄浩章:敬业奉献的水闸工(胡春辉)
我奉献,我幸福——记广州市番广客运公司125路车司机黄立青(谭阳春)
为人民服务是永恒的旋律——记首届“番禺好人”获奖者、番禺区洛浦街退休教师黄炎营(苏靖雯)
让生命在奉献的汗水中闪光——记首届“番禺好人”获奖者、区中心医院产科助产士简健清(蔡昕珉吴万红)
甘当社区居民的“贴心人”——记“番禺好人”、市桥街万丰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简耀华(何洋何雅晴)
他用爱心托起残疾事业一片天空——记2012年“广州好人”江海豪(李文峰)/057
黎艳芬:以诚立业、以信致远、以爱致美(林灵)
李广铭:挺身力救被撞命危老人正能量改变“中国式救助”误区(钱薇)
让生命之灯继续点亮——记与时间赛跑的白衣天使李敏(蔡蕴维)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记助人为乐的番禺资深义工林其标(小米)
林义平:志愿“上瘾者”助残“梦想家”(黎颖)
最美保安勇斗凶悍盗贼广东好人谱写精彩乐章——记钟村商贸城保安班长刘建明的英勇事迹(陆艺尹)
退而不休笔墨登场传扬文化——访资深老教师、“番禺好人”刘锦湖(詹海燕)/091
龙惠冰:以真爱孝敬公婆(陈琳云)
他从乡间来带来兰花草——小记好人麦浩培(詹海林)
大爱无声真情动人——记聋哑异地务工人员潘万中(林灵)
快乐义工助老不停——记首届“番禺好人”、沙湾义工联长者服务组组长潘宇峰(何洋何雅晴)
壮志浩然气丹心侠义情——记见义勇为英雄彭炳基(蔡蕴维)
点燃心之明灯——走近番禺大石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覃玉鸣(曾丽琼)
谭惠芳:坚守义工路小善铸大爱(陈琳云)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记首届“番禺好人”,大龙街、石碁镇义工联青少
年成长组组长邬惠玲(何洋何雅晴)
生命路上与爱同行——记首届“番禺好人”获奖者吴铁成(蔡昕珉)
奉献爱心的使者——记伍志伟老师无偿献血和扶贫助困的先进事迹(邬志坚)
撑起有法可依的一片天空——访“番禺好人”、敬业奉献的专职律师许秀娜(詹海燕)
一腔热血护法魂——记首届“番禺好人”、区人民法院民五庭庭长赵栋坤(袁辉潘晓均)
桃李每从肩上过——记“番禺好人”、敬业奉献好老师周俊武(卢泳谊)
小辅警大梦想(康薇)
母爱如山
□文郭小龙
一
穿越番禺城区弯绕多变的巷道,忽地在狭道中走向一块开阔的绿地,绿地的尽头是陈旧的楼宇。淑娟就住在这里,一套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
淑娟结婚不久就怀孕了,这让她的父母和哥哥姐姐欣喜若狂。淑娟在家里排行老四,上面还有哥哥和姐姐。在广东这边有个说法,拉女(最小的女儿)拉心肝。意思就是说,最小的女儿在家里都会很受宠。说来也是,在淑娟的记忆里,父母从来都没打过自己,自己想要什么,父母都会尽量买给她,哥哥姐姐也把她当宝贝,百般呵护。现在她怀孕了,家人当然坐不住了,三天两头问候关怀,不厌其烦地千叮咛万嘱咐:“出入要小心!”
淑娟听从家人的忠告,平时小心翼翼,连大动作都不敢做,家务活都由丈夫承担。但命运却有意跟她开玩笑,她莫名其妙地跌倒三次,还一次比一次伤得严重。第三次摔跤时撞得脸肿鼻青。丈夫惊恐地扶着她说:“你怎么了?撞成这样子,我差点不认得你了。孩子……胎儿有事吗?”淑娟轻揉着脸,痛苦地说:“胎儿没事。我的脸疼死了!我摔跤的事千万别告诉我父母,免得他们担心。”丈夫喃喃地说:“这孩子的命真硬,三次摔跤都坚强地撑住了,一定是个奇才!”淑娟说:“这么命硬,一定是男孩。”
淑娟的孩子出生了,是个可爱的女孩,叫莉莉。莉莉的出生无疑给何家带来了无限喜庆,但未细品初为人母喜悦的淑娟却渐渐发觉女儿的脸色泛青,常常哭闹,食欲很差,很容易就感冒发烧,有时候发烧几天不退。7个月大已经住院两次,到莉莉一岁第三次住院才被诊出患有重症β地中海贫血。医生还留下狠话:“这类病人活不过20岁。”
淑娟听了医生的话,感到一阵晕眩。她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女儿还这么幼小,还没有感知生命的奇妙,还未享用生活的丰饶,就被命运无情地宣判;女儿还这么柔弱,才开始蹒跚学步,刚刚感受到亲情,就被病魔无情缠身。淑娟觉得眼前的世界瞬间失去了颜色。她不敢把女儿的事告诉父母,担心老人承受不了这种沉重的打击。
这天,淑娟的妈妈来看小外孙女。吃完晚——妈妈把淑娟拉到小屋,陪她说话。
妈妈试探着问:“这些日子,莉莉的脸色不正常,去医院检查过吗?”
淑娟内心一惊,却装作轻松的样子说:“检查了。没事,医生说增加营养就会好的。”
“怎会是营养的事呢?当年家里穷,缺吃少穿的时候,你也没营养,也不会有这种脸色。”
“医生就是这样说的。”
“你觉得靠谱吗?……我不太相信。”
“妈妈,您别胡思乱想了。”
“我明天带她到省城的医院再检查一次。”
“妈……您连医生都不信吗?”何淑娟有点急了。
“我还不了解你,你的眼神告诉我,有事瞒着我。”妈妈直瞪瞪地看着女儿。淑娟没敢直视妈妈,她突然觉得喘不过气来,瞬间泪水夺眶而出。
妈妈有点战栗地说:“告诉妈,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莉莉……”妈妈没敢往下说,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女儿,内心满布乌云。
“莉莉患有重症β地中海贫血。一直不敢告诉您是怕您担心。”
“贫血?只是贫血?我也有贫血呀。”
淑娟眉头紧锁地说:“是地中海贫血,重病,很难活过20岁。”
“20岁?”妈妈惊呆了,坐着一动不动,眼里泛起泪光,积压在心中的疑虑瞬间化作恐惧。
“妈妈,您怎么了?您要撑住啊!”淑娟双手扶着妈妈的双肩,轻轻摇了摇,然后扑向妈妈把妈妈紧紧抱住。母女俩失声痛哭起来。
何家到处打听了解,才知道这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重症β地中海贫血是怎么回事。地中海贫血以地中海沿岸国家多见,我国广东等沿海省份是地贫病的重发区,2013年广东育龄人群的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为16。8%,平均6个人中就有1个携带基因。广东每年新增重型地贫患儿约500例。若夫妻为同型地中海型贫血的带因者,每次怀孕,其子女有1/4的机会为重型β地中海型贫血患者。重症β地中海贫血患者每天要进行去铁治疗,每隔3周要输血。淑娟计算过,到女儿30岁时,治疗费用将达到300万元,需要3000人的献血。
淑娟和丈夫绝望了。面对命运的无情压迫,他们毫无反抗之力,痛苦的阴影笼罩着这个本来欢乐的家庭。淑娟曾听说采取脐带血移植手术可以治疗重症地中海贫血。她问丈夫:“我们能否冒一次险,再生一个孩子,用新生婴儿的脐带血救回莉莉。”
丈夫苦笑着说:“我宁愿自己从楼顶跳下来。两个带基因者的孩子有1/4的机会为重型地中海型贫血患者,搞不好还要多害一个孩子。除非有一个是不带基因者……我不冒这个险。”
淑娟说:“那也有75%的希望啊。”
“你也知道,就算生了正常的孩子,采取脐带血移植手术治疗血液病的失败率30%。这还得冒险。我绝不同意。”丈夫说完,火烧火燎地走了。淑娟无奈地瘫坐到床上,她预感到凄风苦雨就要来临。
二
淑娟要治疗莉莉的病,首先要学会打排铁针。当她第一次准备把针头插在莉莉细嫩的肚皮上时,双手颤抖,冷汗从额头开始涔涔往下流,直至浑身湿透。她不知尝试了多少次,还是不忍心。最后是莉莉勇敢地说:“妈咪,没关系,你扎吧。”淑娟才强忍着泪水,闭上眼睛帮女儿打了第一针。很糟糕,针口后来肿了。淑娟的心在流血。
打排铁针一次要花10小时之久。久而久之,为女儿打排铁针成了夫妻俩的日常功课,也成为他们伤心欲绝的与病魔的恶战。为了女儿能活命,他们被迫把自己搁置在艰难挣扎的境地。1998年,经过7年的挣扎,丈夫向淑娟提出了离婚的要求,淑娟没有挽留去意坚决的丈夫。离婚以后,淑娟独自承担为女儿医治和养家的重担,母女俩的生活陷入绝境。
沙湾桥头,风潇雨晦。淑娟和女儿慢慢地朝桥中央走去。她俩来到桥中央,停下步。淑娟转过身,伸手扶着围栏,一阵透心的冰凉传递到全身。她木讷地看了一眼身边的女儿,又朝桥下望去,雾气升旋中河水若隐若现。她的心凉了,心衰力竭得像困在狭窄的山坳里,死不了却又无望。她决定从围栏上翻越过去,与女儿同时摆脱生命的诅咒,摆脱苦涩,到天国去,或许那里没有欢乐和福祉,但至少没有疾患,没有求生存活的痛楚。她鬼使神差地抱紧女儿,四肢机械地缓缓挪动着。雨,瞬即停了,四周一片死寂。静谧中随风飘来了隐约的呼唤声:“妈……妈,我好冷,好饿。”淑娟犹如在梦中,那莫非就是天堂的回声,或许是……她突然感到全身泛起阵阵寒意,心一沉,这是莉莉的声音。她从冥冥之中醒来。她蹲下来,紧紧抱着满身湿漉漉的女儿,欲哭无泪。她觉得自己太自私了,对不起女儿,自己有什么权力对女儿的生命进行宣判,剥夺女儿活着的权利呢?她脑海里浮现出父母亲悲痛的呐喊:“把外孙女还给我,把孙女还给我!”她的心被刮打着。她突然发现,寻死比求生需要更大的勇气。当你心中还有信念,还有亲情,还有牵挂,就只能鼓起勇气活下去。“既然我都敢死了,为何不敢活呢?我就要知道命运如何来折腾我!”雨又下了起来,豆大的雨点打在她俩身上,冰凉入骨。这时,淑娟心中只有回家的意念,她没有顾及这来自天堂的水滴,抱着女儿朝家的方向冲去。
为了养家糊口,筹集莉莉的治疗费,淑娟扫大街、摆地摊、做家政、打散工,能挣钱的苦活都干过。许多时候,她为了摆地摊挣钱,带着弱不禁风的莉莉出没在大街小巷,暴露在风雨和烈日之下,一旦遇到城管检查,她俩就飞快离开。弱不禁风的莉莉无数次摔倒在街头,但她还是坚强地爬起来,继续快跑。当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淑娟就和女儿抱头痛哭一场,抹干泪后继续前行。淑娟清楚,女儿是自己活着的理由,自己却是女儿能活下去的靠山,母女俩互为支撑,相依为命。
很苦的日子,很快流逝的时间。莉莉该上幼儿园了,但幼儿园不肯接收患遗传病的孩子。看到莉莉呆立幼儿园栅栏前向里面张望时沮丧的眼神,淑娟心都碎了。莉莉的童年几乎是在医院度过的,医生就像亲人一样对待她。在医院,她也认识了很多患地贫的小伙伴,还结下深厚的友谊,不幸的是,却眼睁睁看着他们一个个痛苦地离去。有人问莉莉:“你害怕死亡吗?”莉莉轻声说:“每天都很怕。医生说我活不过20岁。等我过了20岁生日,就不怕了。”很多时候,莉莉常常情由心生地说:“活着的感觉真好!”
很苦的日子,很快流逝的时间。莉莉10岁了。这年,莉莉学会给自己打排铁针。每天放学回家,莉莉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针剂卡入排铁泵,把针头插在肚皮上,背好排铁泵,然后再写作业、吃饭、睡觉,直到第二天早上6时,才能拔下针头,卸下泵,完成一次排铁。莉莉把打针称为“加油”,把每次去医院输血称为“去度假”。也是在这年,莉莉肿大的脾脏挤压着内脏,肚子也鼓了起来。一顿饭,她要歇几次才能吃完。淑娟找女儿商量说:“如果把肿大的脾脏切除,或许吃饭会舒服一点。”莉莉没看妈妈,只是很平静地说:“那就切吧。”女儿淡定的态度让淑娟内心很纠结、很痛苦。不久,莉莉在医院进行了脾脏切除手术。
很苦的日子,很快流逝的时间。在最困难的时候,是《番禺日报》率先报道了淑娟母女俩的困境,引起社会的关注,让她俩得到政府以及许多热心人士的支持资助,从此改变了命运。后来,淑娟在番禺还领着一份低保。
为了调整心态,淑娟找相同经历的人倾诉。当她发现有位母亲要守护3个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病、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孩子时,她非常感慨与震惊。她由衷地敬佩这位伟大的母亲。在与这些相同经历者的交流和倾诉中,她的压力渐渐地转化为慈悲的力量,实现了从自救到救人心理的飞跃。淑娟开始认识到,为一个人奋斗只有一份力量,为两个人奋斗只有两份力量,只有树立为更多人奋斗的信念,才能凝聚更多的力量,也只有得到社会更多关怀的力量,抵御病魔、预防“地贫”才有希望。
三
2008年,淑娟正式注册成为广州YMCA(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义工成员。
在广州市区的大商场,在番禺小巷的小卖部,常常能看见淑娟向人分发预防地贫的宣传单,并耐心讲解着地贫的预防知识。她穷尽心力,搜集广州地贫患儿的信息,将这些家长组织到一起,互帮互助,抱团抵御病魔。不久,她参加了广州YMCA地贫援助项目小组、广东地贫防治协会家长会,并任广州家长会会长。家长会有200多个成员,他们定期开展活动宣传地贫防治。为了帮助地贫家庭,从联系志愿者、家长,到与各家医院、市血液中心协调地贫患儿用血,事无巨细,她都操心。只要是关爱地贫患者的公益活动,她都积极参与。淑娟出名了,地贫家庭的孩子称她为“地贫妈妈”。
对于淑娟频繁的义工活动,已经读高中的女儿开始抱怨。她不理解妈妈为什么每天上班工作这么累,还去管别人家的不幸,而不愿意多花时间陪自己。
这天,吃完晚饭,淑娟把女儿莉莉拉到小屋,陪她说话。
淑娟笑了笑问女儿:“这些日子,你的学习成绩怎么样?”莉莉一惊,心想,妈妈怎么会知道我昨天测验不理想呢,她装作没事的样子说:“还好。”
“那就好。你要多看看墙上挂满的你过去的奖状,时刻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妈这段时间太忙,也对你关心过问少了,是妈不对。”莉莉听了妈妈的话,委屈的心顿时释然了,她说:“妈咪,您还是少管别人的事嘛,我看您工作完都快筋疲力尽了,还要参加各种义工活动,我怕您会累垮!您垮了……我咋办?”
淑娟内心一阵温暖。她觉得女儿长大了,在风雨苦痛中成长了。她温柔地说:“妈不能垮,也不会垮的。妈会照顾好自己的。现在妈妈忙于宣传预防地贫,目的是想让社会重视这个患病群体,给予更多的政策关怀。”
“真的可以消除重型地贫病吗?”
“当然可以。香港、新加坡这几年来重型β地中海贫血出生率几乎是零,如果我们严格做好婚检、孕检、产检,完全可以避免地贫儿的出生。”
“那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是没有钱吗?”
“没有钱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大家的预防意识不强,这需要加强
宣传,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非常好,他们把疾病的科普放在中学生课本里,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妈咪,您天天这样忙碌,就为了把疾病的科普放在中学生课本里吗?”
淑娟笑了,她说:“莉莉,这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努力的目标是对这些已出生的孩子能全免费救治,同时实现广州地贫的零发病率。”
莉莉半信半疑地点着头说:“什么时候才能免费治疗呀?那时候您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总会有这么一天的。现在,重型β地中海贫血门诊治疗可以按规定享受门诊特定项目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这就是很大的进步。”淑娟心里明白,要实现最高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她把话题一转,说:“莉莉,同学们还叫你‘吸血鬼’吗?”
莉莉想了一下说:“那是以前吧,当时他们知道我有病,常常要输血,才有这个外号。您出名以后,特别是大家开始了解这病不传染后,也开始关心和理解我,就没人叫我个这外号了。”
“莉莉,你应该知道,你血管里流淌着无数好人的血,也流淌着无数好人的爱,所以要懂得感恩。妈咪现在帮助别人,既是解决别人的燃眉之急,给痛苦的家庭新希望,也是在感恩,也是一种自我救赎。”
“什么是自我救赎?”
“就是通过内心忏悔引发善念,多行善事寻求感悟。”妈妈没再往下说,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女儿。莉莉侧着头说:“妈咪,我以后也要参加义工活动。我也要感恩。”
淑娟眼里泛起泪光,她心中积压的顾虑瞬间被释放,内心充满了阳光。
莉莉开始支持妈妈的义工工作。不仅如此,莉莉还跟随着妈妈参加各种抗贫活动,帮妈妈整理数据和文字,并传上网络。淑娟的微博吸引了8000多粉丝,成为传播公益救助信息的平台。
由于莉莉的心脏承受不了繁重的学习压力,休学静养了一年,放弃了参加高考。她曾经的梦想是考入星海音乐学院,不过与生命相比,她果断地选择了后者。高中毕业后,莉莉打算开一家淘宝店,卖手机充值卡,她的另一个打算是学做音乐后期制作。
很充实的日子,很快流逝的时间。莉莉踏入21岁,打破了活不到20岁的死亡魔咒。同样,淑娟也从地贫受害者的母亲而成为杰出的地贫义工,在生与死的命题和挑战中完成了一次涅槃。
2013年1月18日晚,淑娟和女儿莉莉被邀请参加央视“梦想合唱团”大型公益慈善节目,她们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一个企业马上现场捐款50万元给莉莉治病,淑娟不假思索就拿出30万元转赠给协会其他200多个地中海贫血症患儿的家庭,希望更多的地贫患儿得到救治。节目结束后,淑娟有点愧疚地对女儿说:“莉莉,刚才捐款的事太突然了,没有来得及征求你的意见就把钱转捐出去了。是妈咪不好,那钱是给你治病的。”莉莉笑了笑说:“我们是心有灵犀。当时我也这样想,50万这么多,应该拿点出来帮助别的病友。”淑娟欣慰地说:“莉莉真是长大了,学会帮助别人了。”
“我突然觉得帮助了别人,心情很好。”
“对啊,助人为乐嘛。我告诉你呀,追求快乐的形式是有层次的。我觉得人年轻的时候,一无所有,要学会自得其乐;奋斗的时候很艰辛,要学会苦中作乐;奋斗取得成绩的时候,要学会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是人生最高境界,进入这个境界需要深厚的感悟和修炼。”
“妈咪,您到了哪个境界?”莉莉迫不及待地问。
淑娟思忖了一下,说:“或许是知足了,正迈向助人为乐吧。要真正进入最高境界,妈咪还需要做更多努力。”莉莉点了点头又问:“妈咪,那我到了什么层次?是自得其乐吗?”淑娟欲言又止,点了点头。她看着女儿,女儿也看着她,两人相对无语,片刻,又不约而同把目光移到窗外。窗外的雾霭里,阳光像无数光亮的杆棒,戳穿了雾霭。淑娟知道,对于一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女孩,苦中作乐将会伴随她的一生。淑娟暗自告诉自己,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自己都要一如既往地挺下去,通过对女儿的引导和呵护,使女儿的人生在自助和助人中更加富有意义,即使不能常常欢乐,也必将常常乐观。
淑娟为患重型地中海贫血症女儿续命21年的大爱事迹感动了社会,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关注。2013年,在获评“番禺好人”、“广州好人”称号后,淑娟又光荣获评“中国好人”。淑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谦虚地说:“能当选‘中国好人’是我意想不到的。我身边也有很多的好人,与他们比起来,自己做的事显得微不足道。”
2014年5月8日是第21个“世界地贫日”,淑娟参加了广东省举办的“爱如潮水·关爱地贫”2014年世界地贫日大型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她和志愿者服务队代表们一起宣读了献血倡议书。第二天,淑娟又喜获“广东十大慈母”的荣誉称号。
雨夜,喧闹平息了。淑娟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望着黑暗的屋顶,没有丝毫睡意。她想到头顶上越来越多的荣誉光环,想到那200多个急需帮助的地贫患者,感到责任如山。她看着身边已经熟睡的女儿,内心有难以言状的感慨。莉莉已经22岁,长大了,也学会了坚强,接着要面临自食其力的挑战。淑娟坚信女儿能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她又想到莉莉也应该恋爱、结婚,还有生儿育女。她想了很多,很多。在这清凉的夜里,淑娟翻来覆去睡不着。她在焦躁里想着那些难以预测的各种可能和不可能,直到东方发白。当太阳又一次光临这个世界的时候,淑娟几乎把夜里的事给忘掉了。因为她深深地知道,自己下半生的事业就是与地贫抗争,关键的不是靠冥思苦想,而是靠行动,靠马上行动。
何淑娟
2013年3月获评“番禺好人”。
2013年4月获评“广州好人”。
2013年5月获评“中国好人”。
2013年9月获评“广州市第五届道德模范”。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