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需求变化的视角》由主报告与副报告组成,与2015年我们的工作相同,主报告为年度产业分析报告,副报告是实证分析报告。主报告分四章,第1章是要分析2016年度我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关注经济总量变化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的相关特性,分析产业发展与结构变化的总体状况、相关性、影响因素,发现年度发展的总体特征。第2章是要分析研究近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消费总量变化、消费结构变化以及居民消费偏好的变化,以期发现在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发展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变化趋势从而为我国消费品产业发展的未来提供未来市场基础。第3章主要从大类产业角度即消费品类产业与投资品产业两大类产业的视角,分析研究其发展的总体状况、相关性、每一大类产业中具体的产业动态发展变化、结构状况以及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特别关注,我国消费品产业是否已经真正具备了拉动投资品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第4章是分区域分析2016年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与2015年年度报告一致,我们将全国分为四个主要区域,即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特别分析这四个区域产业发展尤其是消费品产业、投资品产业的动态发展状况、结构变化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比较四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差异及其背后问题原因。
副报告《中国区域产业集聚对产能利用率的实证研究》是实证研究报告,主要在体制性产能过剩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产业集聚后的产能利用率展开了更深一步的实证研究,是基于1999~2013年我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与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倒U”形关系,并分别从调节变量(集聚地市场化水平、行业研发投入、行业企业规模)和细分行业(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作为2016年我国产业发展分析的一个方面的实证补充。报告从地方政府干预动机着手,发现地方政府更有倾向对地方集聚产业予以更多优惠政策,集聚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吸纳更为有优势与规模,集聚产业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进一步壮大,两者形成捆绑效应。产业集聚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给予更多优惠,形成一个自增强循环。在此过程中,集聚的外部性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效应,集聚由低向高的过程中,体现规模收益、知识溢出效应、要素共享与网络效应,由此产业的产能利用率提高,伴随集聚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同类企业恶性竞争、要素成本上升、环境质量恶化,由此出现拥挤效应。同时,集聚度越高,政府补贴越多,而补贴与固定资产投资正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与产能利用率呈负相关。由此两个方面导致集聚过度的产业产能利用率下降。
本报告是从需求变化的视角对2015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报告。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比2015年第四季度下降0.29/6为6.79/6,估计2016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下滑至6.7%已经可以确定,那么这就是25年来最低的GDP增长速度。增长速度的下降可能有许多国内国外的因素,问题是速度下降的过程中是否伴随结构性矛盾在化解,结构性问题在逐步解决。实际上,近几个月以来,中国的经济数据已经出现向好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1月制造业PMI上升至51.79/6,为两年多以来的高点,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而进出口总值2.35万亿元,增长8.9%,大幅好于预期。2016年11月份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2.39,6。从同比看,CPI同比涨幅比10月扩大0.2个百分点。11月工业行业价格普遍上涨,PPI上涨1.59/6,涨幅比10月扩大0.8个百分点。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29/5;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5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89/6;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854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3%。更重要的是,2015年前两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0%,而2016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3.49/6。这似乎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从投资驱动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拉动增长模式,似乎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摆脱了过度依靠投资的状态,目前开始从投资和消费两个角度来驱动经济,中国经济的增长更加趋于平衡了。
那么2016年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是否真的表明我国消费需求已经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是否是居民消费需求有了切实的变化?这自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与兴趣。中长期来看,消费需求一定是拉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是决定供给体系是否有效的最重要因素。产业体系实际上是供给体系,需要与消费结构与消费需求的变化相适应,需求变化的情况下,现有产业结构能否跟上变化决定了产业体系是否存在问题。总需求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最终消费应该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基础作用,资本形成发挥关键作用,净出口发挥支撑作用。最终需求与居民消费收入支出的总体情况紧密相关。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与消费偏好的变化,且自身需求结构的改变得到满足,消费才能成为经济与产业持续增长的动力。因此我们希望从近年中国居民收入支出结构的变化及未来需求结构的变化,并观察中国的供给侧方面的投资是否与这些变化相互匹配,发现产业发展从“上游推动”转变为“下游拉动”即最终消费产业如何拉动投资品产业进而导致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的可能。
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措施,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措施是直接对着目前我国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去的。毫无疑问,产业是宏观经济的中观构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产业发展实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体系实为供给体系,产能过剩实为供给过剩。产业体系出了问题,也就是供给方面出了问题,产业结构出了问题当然也是供给结构出了问题。出问题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对导致我国供给结构问题的真正原因是否准确判断,仅仅是供给过剩?还是需求的不足?是创新不足?还是市场失灵?所以从多个视角分析我国现行产业体系与结构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至少应该是政府制定政策采取措施的前提,当然所制定的关键政策与措施的效果是否符合预期,这与我们对那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的正确把握以及应对的正确及时与否相关。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立我国面向未来全球产业新分工体系中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
王小沙,博士研究生,上海市产业发展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曾任大型国有企业高管近10年。自2004年开始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负责国家和上海“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课题及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重点专题的研究数十项。并成功主导上海黄浦江两岸、迪士尼南部区域及上海老城厢等重点区域的业态策划与规划。
芮明杰,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主任等职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管理学著作一等奖获得者;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芮明杰工作室领军人物、《中国工业经济》理事会副理事长、多家学术刊物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
前言
主报告 中国产业发展耳度分析报告(2016)
1 2016年中国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1.1 2016年经济与产业运行状况
1.2 需求总体状况分析
1.3 产业供给总体概况
1.4 本章小结
2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及其对产业发展影响
2.1 消费收入支出总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2.2 居民消费偏好变化分析
2.3 产业投资情况分析及未来消费经济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3基于需求视角的大类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3.1 基于需求视角的大类产业分类
3.2 消费品产业分析
3.3 投资品产业分析
3.4 本章小结
4需求变化视角下的区域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4.1 中国区域产业发展及其比较分析
4.2 东部地区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4.3 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及其特点
4.4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及其特点
4.5 东北地区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4.6 本章小结
副报告 中国区域产业集聚对产能利用率的实证研究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