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好妈妈正面教育孩子的60个细节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关系底线是:孩子遇到麻烦、危险时,敢于、乐于对父母说,表现为“理解、信任、尊重、学习、帮助”这十个字。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家长要善于了解孩子的优点和个性,用真正的爱去教化孩子,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他们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一 : 作者为高级教师、优秀班主任,任教22年来,结合自己养育孩子的心得和教育学生的经验,从孩子的心理、学习、潜能、习惯、品德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具体问题做出了指导性的解决方案。
二 :方法是如何不吼不叫/不娇不惯地有效管教孩子 三 :行动上是不娇惯/不惩罚,改变千万孩子命运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序:
邹老师透析儿童教育 对于艺术家来说,成功就是塑造出一部让众人青睐的作品;对于卖菜的小贩来说,成功就是把所有的菜都卖出去;对于一个家长来说,成功就是培养出一个思想人格健全的孩子;对于老师而言,成功就是教育出一个各方面合格的孩子…… 在众多的人际环境中,一个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精神蓬勃的孩子往往不被看作榜样,但一个考试成绩好的孩子,无论他的人文情怀多么浅薄、心理空间多么狭窄、精神世界多么苍白、动手能力多么差劲,都会成为大人眼里的榜样。 这样的教育使得这些孩子变成了“考试机器”“人格豆芽菜”。这样的孩子只是在成绩上优异,将来在顺境中或许还平安无事,一旦遇上不顺,他们就会崩溃,就很有可能走极端。 孩子需要教育,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不要总是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孩子的能力,要明白只有先“人”后“才”,最后才能使之成为人才。作为父母,不应该总做孩子的主,并用“我这都是为你好”来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敷上一层金,你的这种“爱”,也许在孩子那里就彻底地成为了一种“碍”。 再者,我建议各位家长“用耳朵教育孩子”。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不能说得太多,而是需要倾听,因为“当孩子把问题说出来,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关系底线是:孩子遇到麻烦事、危险事,敢于、乐于对父母说,表现为‘理解、信任、尊重、学习、帮助’这十个字。”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家长要善于了解孩子的优点和个性,用真正的爱去教化孩子,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他们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总结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己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到对孩子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
邹玲霞,高级教师,1995年-1998年,从教于威海市第六中学。自1998年调入威海市长征小学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任教22年来,一个“爱”字,始终是自己工作的主旋律。
取得的德育工作荣誉:2007年9月荣获“区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3年9月获“区师德标兵”称号;2014年9月荣获“区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2015年考取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2016年9月荣获“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第一章 孩子不是你的梦想继承者
◎ 协助孩子找到他自己想要走的路 ◎ 会哭的孩子,一定有糖吃吗 ◎ 家长要懂“挫折效应” ◎ 如何让孩子了解看书的趣味 ◎ 纸上谈兵的知识,不是真实的知识 ◎ 谁偷走了孩子学习的乐趣 ◎ 孩子不是你的梦想继承者 第二章 孩子受用一生的能力 ◎ 感恩是一种品质 ◎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 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 自信的秘密 ◎ 大方地说出你的名字 第三章 别过度关心和保护孩子 ◎ 天赋未必等于兴趣 ◎ 跟孩子沟通,千万别有“沟”没有“通” ◎ 当孩子耍赖不做家务时 ◎ “爱的教育”不是“滥爱教育” ◎ 给孩子挖几条“沟” 第四章 当好父母是家长一生的事业 ◎ 不用物质诱惑学习 ◎ 不要求孩子每次都考100分 ◎ 拒绝“暴力作业” ◎ “语言暴力”不等于激将法 ◎ 学会与孩子商量 ◎ 别让孩子患上“情感饥饿症” 第五章 “小人物”,大梦想 ◎ 父母是孩子第一个学习的对象 ◎ 给孩子找到自己梦想的时间 ◎ 学得多,就“保证”有前途吗 ◎ “你好棒”给孩子注入信心 ◎ 早起的鸟儿不一定有虫吃 第六章 “尊重效应”——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 不要窥探孩子不能说的秘密 ◎ 孩子需要一分钟 ◎ 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种享受 ◎ 给孩子一个呼吸的空间 ◎ 让孩子“天然”成长 ◎ 自尊是孩子成长的氧气 ◎ 尊重孩子的兴趣 第七章 惩罚不等于棍棒 ◎ 该不该让孩子玩电玩 ◎ 做父母先做好玩伴 ◎ 陪孩子看有用的电视节目 ◎ 体罚是“暴力教育”,更是“事故教育” ◎ 别为了面子,挑战孩子的心理极限 ◎ 不要让责备错过最佳时机 ◎ 别让称赞超过有效期 第八章 皮格马利翁效应 ◎ 良性暗示成就一个孩子 ◎ 孩子需要被肯定 ◎ 重视孩子的提问 ◎ “早恋恐惧”比早恋更可怕 ◎ 小孩不坏 ◎ 信任是家长给孩子的一张信心卡 第九章 非常父母的个性教育 ◎ 不耻于向孩子请教 ◎ 孩子都是理财达人 ◎ 孩子的面子动不得 ◎ 家有“坏老爸” ◎ 宝贝,这件事你得自己做 ◎ 不要干涉孩子的交友权 第十章 不要以“声”作则,要以身作则 ◎ 孩子说脏话该怎么办 ◎ 如何让孩子不挑食 ◎ 你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 谁动了孩子的想象力 ◎ 教育孩子,不能有大小之分 ◎ 孩子是在模仿中成长的
协助孩子找到他自己想要走的路
自己的天赋在哪里孩子自己是知道的,但是,他们需要时间去自我发掘。父母只要扮演好协助与指导并从旁鼓励的角色,对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当我们决定尊重孩子的梦想,抛开想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自私心态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哪一个是孩子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过对未来的憧憬,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梦想千奇百怪,什么都有。作为家长,要如何帮孩子归纳出可以努力的梦想呢? 有的梦想是可以达成的,有的梦想不能达成。明明五音不全乐感极差,却一意孤行想当歌唱家,那么,这个梦想显然是不能达成的。当然,偶尔会有些例外。 所以,要找出孩子的梦想,就要先观察孩子的天赋在哪里,喜好在哪里,然后从多个梦想中找出适合孩子的一个,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孩子。 邻居家3岁的男孩鹏鹏上幼儿园,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就不安静,他只要一见到教室里发亮的钢琴就想爬上去。过了一个星期,鹏鹏便开口向妈妈要钢琴。 一个月后,鹏鹏妈熬不住,便给他买了2000块钱的雅马哈电子琴,它可以发出和钢琴一样的音色。密密麻麻的彩色按钮着实让鹏鹏新奇了一阵,但没过多久,他就把电子琴扔在一边,继续闹着要钢琴。 “他这么小就知道要钢琴,还这么坚持,会不会有这个天赋呢?也许将来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呢!”鹏鹏妈很犹豫,“孩子还太小,况且学琴也很苦,但如果孩子真有音乐这方面的天赋,埋没了一个人才怎么办?” 鹏鹏妈又思想斗争了好几个月,最后以家庭会议方式决定:出资20000元买一架钢琴。而鹏鹏爸觉得孩子还小,哪里看得出什么天赋,一味地要钢琴可能是小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罢了,并以此作为不买的理由。 没办法,鹏鹏妈只好动员外婆一起买了钢琴。 既然投“巨资”买了钢琴,就不能只拿来按着玩。鹏鹏妈请了当地口碑很好的幼儿钢琴教师,开始对鹏鹏进行系统的培训。 最初几个月,鹏鹏的表现也确实很好,他很快就能弹简单的曲子,玩的时候也常常会哼着小调,为此鹏鹏妈很为自己当时的决定感到欣慰。 但好景不长,一年之后钢琴上已经落满了灰尘,在家里也只能充当个摆设。“他现在更喜欢变形金刚和光头强,《熊出没》系列看电视不说,还要买全套的图书,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也不厌。”鹏鹏妈无奈地说。 对于一个幼儿来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本性,鹏鹏只有3岁多,作为妈妈就已经开始确定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未免有点过早和盲目。 作为孩子,对自己未知的事物感兴趣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当然,当孩子成长到能够去辨别虚实的时候,他们也许会从某些方面或举动流露出自己身上的特质。 比如喜欢车子的小孩,他也许从小就很注意各类车子,玩具数量最多的也是车子。也许他的梦想是当个赛车手、修车技师、汽车设计开发人员、汽车销售人员,甚至是个汽车收集者。 光是喜欢车子,就可以有这么多条路可以走,而每一条路适用的个人特质都不同。父母要做的,不是代替孩子做决定,而是协助孩子找出各种可能性,并且尽量鼓励孩子去勇敢尝试、体验,然后,当可以做决定的那一天到了,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 不要在孩子不懂事的时候,他想要什么就买什么,这样只能导致孩子的兴趣疲劳,或许会因为这样,他们到最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正因为孩子不懂事,才需要父母去给予指导和协助,万万不可盲目地服从。 有一句老话叫作:“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同样可以说,孩子不是缺少天赋,缺少的只是父母发现孩子天赋的眼睛。 所以,父母们要擦亮眼睛,善于做孩子的“伯乐”。通过观察和了解来分析孩子的喜好,能明确地找出符合自己孩子性格及特点的专长并帮助孩子加以学习。这样的引导才是正确的。 当孩子确认自己要走的路时,不需要父母去督促,再怎么辛苦,他自己都会咬紧牙关撑过去的。 孩子在目标的选择和确认中,其过程必然要经历挫折或放弃。以后,如果孩子又喜欢了,他们会再度走回来,之前的所有挫折都是值得的,因为这会让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坚定。 有一位朋友谈到她女儿学钢琴的经历,让人听了颇有感触。 她为女儿构设了三个阶段与三次机会。 第一个阶段,为期一个月,必须学满一个月才可以考虑是否要放弃。未满一个月要放弃的话,必须说出让人可以接受的原因,也就是个性或兴趣哪一方面不适合之类的。 第二个阶段,为期三个月,这个阶段要看看兴趣是否足以撑过辛苦的练琴生活。满三个月后,可以决定是否要放弃。这一段兴趣或个性原因都无效,因为第一个月的兴趣尝试期已经过了。 第三个阶段,也是三个月。满三个月后,可以决定是否要放弃,但是,如果决定不放弃,就必须继续学至六年后才可以再做决定。 在学琴的过程中,有三次可以回头的机会,用完机会,就不再给机会了。 乍一看,觉得这个朋友似乎在培养孩子兴趣的问题上太过苛刻,但仔细想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过程。学琴本身是一件辛苦的事,甚至应该说学任何乐器到一个程度,都要经历一段痛苦期。 人生原本就会出现许多机会,重要的是,她让女儿了解到:人生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不一定非学钢琴不可;但是,一旦决定要学钢琴,就要有恒心,好好地学。 当然,也可能一开始就做错决定了,但人生并不是一个错误决定就万劫不复的,可能还会有机会重来。只是她也让女儿了解到,机会是有限的,要学会把握。 现在,她的女儿还在学琴之中,三次放弃的机会都还没使用。而且,因为学琴是她女儿自己决定的,所以,在练琴练得很辛苦的时候,她女儿还是咬紧牙关坚持着。 其实,自己的天赋在哪里孩子自己是知道的,但是,他们需要时间去自我发掘。父母只要扮演好协助与指导并从旁鼓励的角色,对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 家长要懂“挫折效应” 要让孩子有坚毅的生命力,就要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要怎么学会呢?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负责任,不要把过错推给别人,当孩子做法不对的时候,也要给予适当的责罚。 每次听到媒体报道有关自杀的消息时,总会感到异常的心痛——有人因为失恋;有人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只是因为一次小考不及格;有人因为跟父母吵架……但凡能算得上原因的都有可能成为他们自杀的理由。 仔细想想这些原因,真的到了让人必须放弃生命的地步吗? 勇于接受失败,并用正面思考让失败成为下次成功的关键,那么失败不见得是悲惨的,反而会成为成功过程中最光荣的伤痕。 但是,现在的孩子似乎失去了正面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面对挫折的勇气,问题出在哪里呢? 先来看看下面的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 三年级的亮亮在自己家门口遇到骑着自行车经过的贺贺。 贺贺:亮亮,我要去公园骑自行车,你去吗? 亮亮:想去,可是我不会骑。 贺贺:没关系,我教你啊! 亮亮:不行,我妈妈说骑车很危险,会受伤的。 贺贺:不会,在公园的空地上学,不会受伤的。 亮亮:可是,像你在路上骑,万一被车子撞到…… 贺贺:我们可以推车到公园去啊! 亮亮:…… 贺贺:走吧,没事的。 亮亮禁不住邀约,与贺贺一起前往公园。 在公园里,贺贺示范了骑车的姿势,然后扶着自行车让亮亮上。 第一次踩车,不到5秒钟,亮亮就跌倒了,摔得满身尘土,裤子磨破了一点。 亮亮立刻说:“你看,我妈妈说过好危险的,我不要学了!” 在贺贺的鼓励下,继续第二次。 还是撑不到5秒钟,亮亮又摔倒了,这次摔到水泥地上,膝盖也磨伤了,出现了一点点血丝。“啊,我受伤流血了,都怪你,我妈妈一定会训我的。” 回到家,当然被妈妈训了一顿,亮亮更是觉得骑自行车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他觉得自己这辈子也学不会骑自行车了。 一些家长爱子心切,生怕孩子受一丁点苦,有意无意地替孩子去承担某些本应由孩子自己面对的困难和挫折。他们这样做,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在挫折中成长的机会,更失去了早期人生中一种珍贵的体验,并且对孩子的个性和心理也起到了不利的影响。 孩子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无法接受挫折,所以很快就选择放弃。他们不像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孩子,除了玩一些简单的游戏,剩下的时间就是帮家里做家务。 现在的父母不再要求孩子做家务,甚至有的孩子都已经快小学毕业了,还不曾自己剥过鸡蛋,这种替代劳动甚至让很多孩子以为西瓜都是没有籽的。因此,孩子无法在挫折中享受完成工作的成就感。 甚至很多孩子,上学忘了带东西,还理直气壮地责怪父母: “都怪你忘了帮我带水彩笔,害我早上被老师批评。” “唉呀!你怎么没有帮我带那件红色外套来?我还想让同学看看漂不漂亮呢!” “我最爱喝果粒橙了,你没带,叫我怎么吃饭,天还这么热!” …… 现在的孩子,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帮他们做好了,他们只要依照父母铺好的轨道前进就好。但一遇到超出轨道的状况,便立刻不知所措,然后怨天怨地,最后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就开始学坏,开始堕落,总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了。 如果孩子从小就备受宠爱,自视颇高,没有想到在团体中“一山还比一山高”,因此有了“输不起”的感受;或者从来没有遭遇挫折、解决困难的经历,当真的面对挫折时,就有了“不知所措”的感受。 无论是“输不起”还是“不知所措”,都不是家长乐于看到的情况。要让孩子有坚毅的生命力,就要学会运用“挫折效应”,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挫折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孩子要健康成长,就必须经历和接受挫折。 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呢?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负责任,不再把过错推给别人,当孩子做错的时候,也要给予适当的责罚。 有一段时间,家长流行把“爱的教育”挂在嘴上,让人误以为所谓“爱的教育”就是不打不骂。其实,错了就该接受指正,而指正中也可能包含适度的责罚。 其实,让孩子学会接受挫折,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当问及孩子遭遇困难怎么办时,孩子的答案惊人的相似——找爸爸妈妈,找老师。究其原因,一是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过少,二是家长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注意积极引导,孩子自然就没有独立面对挫折的勇气,也没有自己独立战胜挫折的意识。 其次,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家里的家务也应该让孩子去适度地担当一些,让孩子在每日的生活中,去品尝成功与失败的感觉。 洗碗没洗干净,当然要重洗;扫地没扫干净,当然要重扫。人的一生中,不就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吗?总会有做不好的时候,做不好,重来一次,直到做好为止,没什么大不了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只因第一次没有成功就放弃,这不代表孩子没有能力,只能说明他没有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从小就要让孩子养成认真对待小事的良好态度,等到将来遇见大事的时候才能处变不惊。 当然了,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父母应用“你能行”“试一试”“相信自己”等话语鼓励他去战胜挫折,并帮助他分析受挫的原因,使之在一次次的较量中形成“我能行”的思维定式,充满信心地迎接挫折,战胜挫折,慢慢养成自信的个性特点。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够正视挫折的重要性,让孩子自己去堆一个不会倒的积木,而不是在孩子连试都没试以前,就先帮他把积木堆好。 ◎ 感恩是一种品质 感恩,从感谢孩子开始。感谢我们的孩子,是培养孩子感恩心的起点。 让我们这一生感到最富足的是什么?是拥有一个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孩子!是呀,养育过孩子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才会更加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孝顺父母,才会更加有责任心、有爱心。 和孩子一起感谢生活,是培养孩子感恩心的基点。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受到社会生活的恩赐,所以,我们人人都要感谢生活。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坎坷或者不顺心的事,要积极调整心态,不要在孩子面前怨天尤人。 为孩子创造感恩的机会,是培养孩子感恩心的重点。 父母要学会做“弱者”,创造机会让孩子表达他们对父母的爱。不妨告诉孩子,父母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是因为爱你,父母也希望得到你的安慰、照顾等。一旦孩子学会了父母教授的爱,他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他就会懂得孝敬父母,对父母感恩。 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捐献活动、扶贫活动等,让孩子体会他人的辛酸与苦难,让他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的地位可谓小皇帝一样。全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而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扮演被爱的角色,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生活中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自然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和感激他人。 所以,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天,李强的妈妈收到了一封信,她看到信的时候还在纳闷谁会给自己写信呢,仔细一看,眼睛不禁有些湿润。这是一种感动,因为写信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上二年级的儿子——李强。 信封里是一张蜡笔画:画上有一张床和一个卡通人物(代表爸爸),旁边还写了一句话:“爸爸上班很辛苦,我让爸爸在床上睡一会儿。” 原来,李强班上的老师要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并让孩子们说说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以及父母的辛苦,随后老师让孩子们用油彩笔在纸上画画,内容不限。 孩子的画虽然粗糙,但是却透出浓浓的感恩之情,随后,这些“画”好的信在老师的指导下被装入信封,贴上邮票,投入邮箱,然后送到了每一位同学家长的手里。 李强的爸爸在看到了这幅画之后,很有感触地说:“我感觉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孩子的表现,说明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使他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为父母分忧解愁。看到父母们每天很忙,孩子也会感到心疼,因为父母也是同样地关爱着他们啊!用自己的一幅画能够换来父母的快乐,这也是孩子的快乐。 孩子快乐的原因就是他感觉到自己在家庭中、在周围的大环境中是一个有价值的成员,自己的行为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他会不断地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且会时刻抱着感恩的心态去做事。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各种“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爱、朋友的友善、大自然的慷慨赐予…… 然而,对于这些“恩赐”,有很多人似乎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丝毫的感恩意识,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尤为突出。但这往往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如果孩子把你为他所做的一切看成是理所应当,并且骄纵跋扈,那就肯定是父母自己身上的原因。 我们做父母的总会说:“我们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一点都不在意,更没有感激之情呢?”其实,孩子不懂得感恩,问题肯定就出在我们父母身上,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父母在物质、精神等各方面给予孩子太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善意付出由习惯变成了麻木,他们认为这是做父母应该做的,甚至滋生出了任性、无理和贪得无厌。 第二,父母自己是否常怀感恩之心。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感恩,首先自己要做出榜样。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 第三,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同情能力。 同情能力是指孩子有没有觉察他人有需要帮助的能力和意识。父母可以和孩子互换角色,让孩子当一天家长,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这样可以得到行胜于言的教育效果。 总的来说,感恩是不需要多言的,任何刻意的意图都会让孩子反感。我们自己做得好,孩子自然能看到;我们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受到别人的心情和付出,孩子就会有所体会。假如,一个孩子既能看到身边无声的范例,又能切身感受别人的爱意和辛劳,还怕这个孩子不会感恩? ◎ 协助孩子找到他自己想要走的路 自己的天赋在哪里孩子自己是知道的,但是,他们需要时间去自我发掘。父母只要扮演好协助与指导并从旁鼓励的角色,对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当我们决定尊重孩子的梦想,抛开想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自私心态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哪一个是孩子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过对未来的憧憬,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梦想千奇百怪,什么都有。作为家长,要如何帮孩子归纳出可以努力的梦想呢? 有的梦想是可以达成的,有的梦想不能达成。明明五音不全乐感极差,却一意孤行想当歌唱家,那么,这个梦想显然是不能达成的。当然,偶尔会有些例外。 所以,要找出孩子的梦想,就要先观察孩子的天赋在哪里,喜好在哪里,然后从多个梦想中找出适合孩子的一个,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孩子。 邻居家3岁的男孩鹏鹏上幼儿园,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就不安静,他只要一见到教室里发亮的钢琴就想爬上去。过了一个星期,鹏鹏便开口向妈妈要钢琴。 一个月后,鹏鹏妈熬不住,便给他买了2000块钱的雅马哈电子琴,它可以发出和钢琴一样的音色。密密麻麻的彩色按钮着实让鹏鹏新奇了一阵,但没过多久,他就把电子琴扔在一边,继续闹着要钢琴。 “他这么小就知道要钢琴,还这么坚持,会不会有这个天赋呢?也许将来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呢!”鹏鹏妈很犹豫,“孩子还太小,况且学琴也很苦,但如果孩子真有音乐这方面的天赋,埋没了一个人才怎么办?” 鹏鹏妈又思想斗争了好几个月,最后以家庭会议方式决定:出资20000元买一架钢琴。而鹏鹏爸觉得孩子还小,哪里看得出什么天赋,一味地要钢琴可能是小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罢了,并以此作为不买的理由。 没办法,鹏鹏妈只好动员外婆一起买了钢琴。 既然投“巨资”买了钢琴,就不能只拿来按着玩。鹏鹏妈请了当地口碑很好的幼儿钢琴教师,开始对鹏鹏进行系统的培训。 最初几个月,鹏鹏的表现也确实很好,他很快就能弹简单的曲子,玩的时候也常常会哼着小调,为此鹏鹏妈很为自己当时的决定感到欣慰。 但好景不长,一年之后钢琴上已经落满了灰尘,在家里也只能充当个摆设。“他现在更喜欢变形金刚和光头强,《熊出没》系列看电视不说,还要买全套的图书,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也不厌。”鹏鹏妈无奈地说。 对于一个幼儿来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本性,鹏鹏只有3岁多,作为妈妈就已经开始确定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未免有点过早和盲目。 作为孩子,对自己未知的事物感兴趣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当然,当孩子成长到能够去辨别虚实的时候,他们也许会从某些方面或举动流露出自己身上的特质。 比如喜欢车子的小孩,他也许从小就很注意各类车子,玩具数量最多的也是车子。也许他的梦想是当个赛车手、修车技师、汽车设计开发人员、汽车销售人员,甚至是个汽车收集者。 光是喜欢车子,就可以有这么多条路可以走,而每一条路适用的个人特质都不同。父母要做的,不是代替孩子做决定,而是协助孩子找出各种可能性,并且尽量鼓励孩子去勇敢尝试、体验,然后,当可以做决定的那一天到了,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 不要在孩子不懂事的时候,他想要什么就买什么,这样只能导致孩子的兴趣疲劳,或许会因为这样,他们到最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正因为孩子不懂事,才需要父母去给予指导和协助,万万不可盲目地服从。 有一句老话叫作:“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同样可以说,孩子不是缺少天赋,缺少的只是父母发现孩子天赋的眼睛。 所以,父母们要擦亮眼睛,善于做孩子的“伯乐”。通过观察和了解来分析孩子的喜好,能明确地找出符合自己孩子性格及特点的专长并帮助孩子加以学习。这样的引导才是正确的。 当孩子确认自己要走的路时,不需要父母去督促,再怎么辛苦,他自己都会咬紧牙关撑过去的。 孩子在目标的选择和确认中,其过程必然要经历挫折或放弃。以后,如果孩子又喜欢了,他们会再度走回来,之前的所有挫折都是值得的,因为这会让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坚定。 有一位朋友谈到她女儿学钢琴的经历,让人听了颇有感触。 她为女儿构设了三个阶段与三次机会。 第一个阶段,为期一个月,必须学满一个月才可以考虑是否要放弃。未满一个月要放弃的话,必须说出让人可以接受的原因,也就是个性或兴趣哪一方面不适合之类的。 第二个阶段,为期三个月,这个阶段要看看兴趣是否足以撑过辛苦的练琴生活。满三个月后,可以决定是否要放弃。这一段兴趣或个性原因都无效,因为第一个月的兴趣尝试期已经过了。 第三个阶段,也是三个月。满三个月后,可以决定是否要放弃,但是,如果决定不放弃,就必须继续学至六年后才可以再做决定。 在学琴的过程中,有三次可以回头的机会,用完机会,就不再给机会了。 乍一看,觉得这个朋友似乎在培养孩子兴趣的问题上太过苛刻,但仔细想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过程。学琴本身是一件辛苦的事,甚至应该说学任何乐器到一个程度,都要经历一段痛苦期。 人生原本就会出现许多机会,重要的是,她让女儿了解到:人生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不一定非学钢琴不可;但是,一旦决定要学钢琴,就要有恒心,好好地学。 当然,也可能一开始就做错决定了,但人生并不是一个错误决定就万劫不复的,可能还会有机会重来。只是她也让女儿了解到,机会是有限的,要学会把握。 现在,她的女儿还在学琴之中,三次放弃的机会都还没使用。而且,因为学琴是她女儿自己决定的,所以,在练琴练得很辛苦的时候,她女儿还是咬紧牙关坚持着。 其实,自己的天赋在哪里孩子自己是知道的,但是,他们需要时间去自我发掘。父母只要扮演好协助与指导并从旁鼓励的角色,对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