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星巴克》由中国女演员方青卓创作,细心记录与星巴克有关的故事,讲述有星巴克陪伴的人间情感。 在这本书中,方青卓以星巴克粉丝、女演员、妻子、女儿、母亲、朋友等不同面貌呈现:作为忠实粉丝,她私人收藏了数百只星巴克杯子,每个杯子背后的故事都愿意娓娓道来;作为演员,星巴克是她在剧组的港湾,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作为已过中年的女人,她将星巴克当成记录生活和拼贴回忆的坐标,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南北西东,捧起一杯咖啡,我就是陪伴你的那个人。 《Hi,星巴克》历时近十年完成,手稿十余万字,整理完成近四十篇,谈及分享、温暖、梦想、生命、环保等话题,轻松一声hi,百味的人生与醇厚的情感,犹如咖啡香浓在字里行间弥漫。
方青卓,生于1955年,辽宁沈阳人,演员。她自幼喜欢文学,骨子里渗透着诗情画意,身上流淌着俄罗斯血统,能歌善舞与生俱来,热衷公益活动,拍片之余撰写了20多万字的散文和诗歌,著有《中国影视圈》 、《红蝴蝶》、《我眼中的同行》、 《情坠洛杉矶》等文学作品。影视剧代表作有《皇嫂田桂花》、《新还珠格格》等等。
《清青—卓见》:
我的第一杯星巴克,是苏小明请我喝的。在北京国贸,时间是1997年。
当时在排姜文导演的话剧《科诺克》。有一天苏小明要带我去喝正宗的咖啡,我说不去,不爱喝咖啡。20年前,普通中国人对咖啡的认识大概都不太多,基本上接触最多的就是雀巢三合一速溶咖啡。有时候拍戏紧张,早晨特别早起床,冲一杯甜的加了奶精的速溶咖啡,倒也没觉得多好喝,但确实是提神。在那个年代,走进咖啡馆去喝一杯咖啡,对于我们大部分的老百姓来说,是件奢侈得不敢想象的事情。
苏小明和我同龄,是一位军旅歌唱家。她的一曲《军港之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传遍大江南北。苏小明的先生是法国人,嫁夫随夫,多年来,她一直有喝咖啡的生活习惯。要不是她带我走进一家绿色美人鱼标志的咖啡馆,我想我自己即使路过也不太可能走进去的。苏小明喝黑咖啡,她问我喝什么,我连蒙带猜给自己点了一杯卡布奇诺。
我有点忘记当时国贸星巴克店是什么样子了,那时候没有微博、微信,手机也没有拍照功能可以留下照片,只记得背景音乐让人很愉悦,坐进沙发里全身的紧张好像都可以放松下来。我端起杯子,瞬间被那香甜的味道征服了。啊,原来咖啡是这个味道的!以前喝的咖啡可能真的不太好喝,一直也没有好感。苏小明的这一杯星巴克彻底刷新了我对咖啡的印象,我很快喝完了杯子里的卡布奇诺。苏小明看着直乐,说“你怎么跟喝粥似的”。
我说再来一杯吧,给我一个大杯的。
此后大约有三年时间,我没有再走进星巴克,也没有再去喝一杯咖啡,也从没有想到未来自己的生活,会离咖啡这么近、会离星巴克这么近。
直到2000年,我去美国拍电影《嗨,弗兰克》,行走在陌生的国土上,突然发现似曾相识的绿色美人鱼,那不是三年前苏小明带我去的那家国贸咖啡馆吗?它怎么也会出现在这里?剧组美方工作助理告诉我,我才知道这家咖啡馆叫星巴克,是美国的咖啡连锁品牌,分店开到北京去了,不是中国美人鱼游到美国来。
那杯卡布奇诺唤醒了我,情不自禁推开星巴克的门。那天我还穿着戏里的兰花粗布衫,头发弄成花白,脸涂上红黑色,一看就是渔民老大娘的形象。卡布奇诺这几个字本来就不好记,好不容易想起来,东北人发音又特别费劲。星巴克吧台服务生是一位长得很帅气的小伙子,他微笑着表示友好。我勇敢地说出了“卡布奇诺”几个字。
小伙子回了一句,我瞬间傻了。说的什么?我不会英语,翻译也没有跟着来。怎么办?我猜他能听懂我要的是什么,可能会再问是热的还是凉的。我就开始用表演,鼓着腮帮子吹——人家一下子笑了,大概是明白了,给了一杯。我没顾上看多少钱一杯,拿了我不认识的美元,把找回来的零钱放回兜里。
此时手里已经捧着一杯香浓的卡布其诺,我的第二杯星巴克咖啡。这杯咖啡对于我来说’,是三年之后在异国他乡的重逢。
三年前,我在《科诺克》中,演第二场胖农妇、第三场雷米太太两个角色,在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上,挑战作为演员最高级的表演状态,享受作为演员最大的快乐和满足。三年后,我站在美国街头,拍摄黄蜀芹导演的《嗨,弗兰克》,我正在一步一步地前进,虽然表演艺术这条路有辛苦有挫折。捧着这杯咖啡,内心竟然升起某种踏实和安宁。
也就在那一刻,我感觉到了星巴克的存在和某种说不清楚的安全感。听当时一起工作的美方同行说,“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星巴克,凡是有星巴克的地方就会有温暖。”我记住了这句话,也很认同。
20年快过去了,现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喝到一杯咖啡。也几乎经过中国的每个城市,都有绿色美人鱼标志的星巴克。原本属于西方人或者所谓高级白领的生活方式,得到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喜爱,一杯星巴克不但可以在店里喝到,可以带走,可以在超市买到,还可以在家里享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