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国诗歌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国诗歌的形式及其旁支等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介绍和论述,语言通俗易读、深入浅出,内容短小精悍、观点鲜明,可以说是一本关于中国诗歌基础入门读物,不仅有益于民国时期的读者学习,也对今天的读者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胡怀琛(1886~1938),原名有怀,字季仁,后改寄尘。胡朴安之弟,泾县溪头村人。少聪颖,7岁能诗,10岁应童子试,不愿作经书试题,于试纸上赋诗云:“如此沦才亦可怜,高头讲章写连篇;才如太白也遭谪,拂袖归来抱膝眠。”狂放不羁,交卷出场。20岁再试,因不避清帝讳,被黜。从此深恶科举,不作八股文与试帖诗。后去上海入育才中学(即南洋中学)就读。毕业后以卖文自给,终日笔耕,日写千言,勤奋好学。宣统二年(1910年)受聘于《神州日报》担任编辑,在新思潮影响下毅然剪辫,并以文字竭力鼓吹革命。翌年(1911年)与兄胡朴安一起加入南社,旋与柳亚子结成金兰之契。辛亥革命爆发,与柳亚子编撰《警报》鼓吹革命。后因《神州日报》发表文章诋毁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胡怀琛愤然退出该报,去《太平洋报》工作,与柳亚子负责该报文艺版编撰,后又任《中华民报》编辑。在新闻界颇著名声。民国5年(1916年)4月到京奉铁路编译局任科员,历时半年,辞职南归。民国8年编写《长江·黄河》、《自由钟》等通俗诗集,自费印售。翌年应聘于沪江大学,任教国文系。该校校长美国人魏馥兰(Franco.J.Whoire)多次要他入基督教,均予拒绝,后辞职。又应王云五邀受聘去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参与革新初等、中等学校教科书编选工作。同年任书馆《小说世界》编辑,后又参加《万有文库》古籍部分编辑工作。继后,先后在中国公学、沪江、持志等大学及正风学院担任教授,授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民国21
年受聘于上海通志馆任编纂。在任教与编辑业余期间又勤于选编、撰写、著述,涉及文学史、哲学、经学、佛学、考据学、地方志、诗歌、小说、传记、评论、杂记等,门类广博,存目多达152种,约15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国学概论》、《墨子学辨》、《老子学辨》、《托尔斯泰与佛经》、《文字源流浅说》、《简易学说》、《中国文学史略》、《修辞学发微》、《中国诗学通评》、《中国民歌研究》、《中国小说研究》、《中国文学过去与未来》、《中国戏曲史》、《中国神话》、《文艺丛谈》、《清季野史》、《上海外记》、《苏东坡生活》、《陆放翁生活》等百余种,并先后由当时商务、世界、广益、崇文、新中国书局出版。
胡怀琛一生好学,家境贫困,无恒产,但喜购书收藏。初寓上海南市,民国2年寓所遭战火焚毁,后迁福履里,两次家毁,藏书殆尽。随又倾囊购买,藏书达万卷。民国26年“八·一三”战火中,居所又遭炮袭。他先后迁居26次,累遭战火灾祸。家难国仇,郁愤深重,染疾不愈。民国27年1月18日卒于寓所“波罗奢馆”,终年53岁。
第一编 何谓诗歌
全一章 从诗歌产生的年代及产生的原因说明何谓诗歌
一、总论
二、诗歌产生的年代——在有文字以前
三、产生原因之一——为男女爱情的媒介物
四、产生原因之二——为悲伤时发抒郁结之用或快乐时助兴之用
五、产生原因之三——为战争时鼓动尚武精神之用
六、产生原因之四——为工作时唱来安慰自己或同伴
七、产生原因之五——祀神时唱来媚神
八、产生原因之六——将语言编为整齐有韵的诗歌式使得便于记诵
九、产生原因之七——将语言编为巧妙的诗歌式以当游戏
十、如何研究诗歌
第二编 中国诗歌形式上的变化
第一章 从口诀到诗、词、散曲、新诗
一、总论
二、何谓口诀
三、何谓诗歌
四、口诀和诗歌的混合——五七言诗的成立
五、口诀和诗歌的分离——杂言古诗的复活及词曲的产生
六、将来变化的推测——新诗的将来
第二章 诗歌的旁枝(戏曲)
一、总论
二、旁枝之一——纪事诗
三、旁枝之二——纪事词
四、旁枝之三——掐弹词
五、旁枝之四——元曲
六、旁枝之五——昆曲
七、旁枝之六——京戏
八、旁枝之七——弹词
九、旁枝之八——摊簧
十、旁枝之九——大鼓
第三编 中国诗歌实质上的变化
第一章 因民族关系而发生的变化
一、总论
二、周民族的温柔敦厚的情感
三、南方民族的神话
四、西北胡人的尚武精神及粗豪情感
五、将来变化的推测
第二章 因哲学关系而发生的变化
一、总论
二、孔子的温柔敦厚的情感
三、老庄的玄谈
四、释氏的觉悟语
五、宋儒的理学语
六、将来变化的推测
第三章 因政治关系而发生的变化
一、总论
二、治世的歌颂
三、乱世的呼吁
四、外族压迫下的呻吟
五、将来变化的推测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