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基本出发点是: 从关注“人的行为”的视角来思考和面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研究各类组织中、各类管理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规律。这是一本以案例为特色的本科生教材, 采用教学案例的形式与教材内容相互融合。借助该教材, 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在群体中与人交往、增强团队意识、协作精神”,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理解他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权变思考能力等。
关于组织行为学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就会有人际交往,因而也会有行为差异、团队协作、冲突、变革。因此,作为一个必然生活在各类组织中的人类个体,如果想让自己生活得清楚一些、成长中的无谓碰壁少一些、未来的职场顺利一些,那么我会负责任地推荐你用心学习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
我大学本科是读理工科的,后来读研才选择了管理专业。20多年前,当我作为研究生第一次接触组织行为学的时候,还不太明白这样的课程与当时令人向往的企业管理、市场竞争有何关系。当时习惯了理工科思维的我有些难以适应组织行为学所倡导的“权变”和“没有唯一解”。但是,当我聆听余凯成教授精彩的案例教学,逐渐深入了解这门课程之后,我深深喜欢上了组织行为学。那些生活中或工作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行为,那些看上去热闹喧嚣的社会热点事件,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有理有据、科学系统的阐释和论证,而且催人深思、令人回味……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各类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它不仅关注人在组织中做什么,而且更关注人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的。因此,组织行为学是通过“人的行为”的视角来思考和面对复杂的管理问题和多变的管理环境,并以此来帮助学习者用更加科学、更加权变的思维模式来认识和解决管理中与人有关的各类问题,从而实现和谐相处、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不夸张地讲,任何一个学习者,不管你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的管理者,不管你在什么行业,不管你处于哪个层级,都可以从“组织行为学”中获得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组织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养分。
本书共十二章,除了第一章是课程概述,其余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五个层面。
(1)个体行为:包括第二、三章。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的基础,这部分介绍了感知、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等个体行为的核心概念。其中,个性及个性差异是重点,对个性化的包容与鼓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关注个体行为特征、个性差异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探讨个体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与作用。
(2)激励行为:包括第四、五章。这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内容,虽然在激励理论领域多年来已经没有新理论的诞生,但是激励对于组织管理的价值一直非常重要。如何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有效的激励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绩效,已经成为管理实践的核心话题。同时,激励理论所包含的行为规律也是我们每个个体与人交往的基础逻辑所在。
(3)群体行为:包括第六~八章。与人交往,在群体里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成长的机会,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因此,在这部分我们集中讨论了群体特征、群体决策、
II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Behavior团队建设、人际沟通等与学习者息息相关的内容。(4)领导行为:包括第九章。虽然只有一章,但是领导行为要面对的问题涵盖了个体、群体、组织多个层面,关于领导行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也一直在继续。(5)组织行为:包括第十~十二章。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等时代特征,对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的关注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该领域的理论内容也更多地面临着管理实践的挑战。关于“案例教学”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你会渐渐发现,组织行为学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出了预想,而且课程章节之间不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换句话来说,如果这门课程仅仅停留在对课程各章节相关概念、理论等知识点的介绍上,那么将难以把握这门课程的精髓,也将大大削弱这门课程应有的价值。于是,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就成为重中之重,案例教学就是理解掌握组织行为学精髓的理想方法和路径。因此,案例也是本教材的特色所在。管理案例就是为了明确教学目的,围绕着一定的管理问题而对某一真实的管理情景所作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采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手段,将学习者置于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学生彼此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很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同时,也符合管理教育所倡导的“实践—学习—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在观念、思维、知识、能力等方面实现管理教育的目标。我本人读硕士期间有幸师从“中国管理案例之父”余凯成教授,从一开始就接受并喜欢上了案例教学这种模式和方法。同时,也得益于余凯成教授多年来的案例编写和积累,使我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有了比较充分的高质量案例资源。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编写团队在多年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对经典案例进行了完善和筛选,同时新增了一些高质量的案例。因此,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贯穿各章的案例,包括章首的引导案例、章中的情景微案例、章后的教学案例。引导案例位于每章的开篇。每个引导案例都通过较短的篇幅提出或蕴含一个或若干值得思考和讨论的管理问题,从而为该章的教学打开一个有广度、有深度的空间。情景微案例位于每章的正文中。情景微案例来源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历史事件、当下社会热点事件、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等,便于学习者理解知识点,也有利于引导学习者学以致用,以专业的视角与方法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事务。教学案例位于每章之后。教学案例是对本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的载体,有助于学习者通过案例讨论激活存量知识,掌握更加全面、更有针对性的知识体系,更新管理思维、提升管理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教学案例中大多数都经过了十年以上的案例教学检验,其思考与讨论空间需要教学者和学习者不断挖掘。
III
主编寄语
总之,本书的案例特色为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全案例教学提供了可能。
另外,本书在每章之后也提供了相应的练习。除了常规的测试类练习,还包括模拟决策和角色扮演练习。模拟决策用于“群体决策”章节,旨在通过接近真实的决策情境,锻炼学习者的个体决策能力与群体决策能力。角色扮演用于“管理沟通”和“跨文化管理”章节。
致谢与感怀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12章中,作为主编,我负责撰写第一~五章、第十~十二章,同时负责对全书进行统稿和修改定稿,也协助其他参编者选编、完善相应引导案例、教学案例和练习。郭文臣副教授负责撰写第八~九章,乔坤副教授负责撰写第六~七章,案例中心的胡芬老师负责撰写修订了4个教学案例。本书在撰写过程中,还得到了王艳燕等研究生的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还要特别感谢为本书提供案例素材的同行,由于时间原因,不能一一致谢,待书稿出版之后,再以邮寄样书表达谢意。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没有其认真细致的校核与把关,本书将难以面世。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关于“人的行为”的课程,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人的多样性而丰富多彩,这个世界也因为人的能动性而变幻难测。同样,管理活动也因为必须要关注人的因素而具有了人性的思考,也因为要面对人的差异而必须主动求变。因此,最有效的管理者永远是用“权变”的眼光和“系统”的思维来面对管理中的人。
我从事组织行为学的授课已经二十年了,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在讲台上与各类学习者们讨论有关组织行为学的话题,我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愈发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博大与深厚。即使到今天,每次授课依然可以在某些层面有新的发现、新的回味、新的升华。我也衷心希望所有参与组织行为学教学的教学者和学习者可以从中获得对人、对管理、对人生的思考与领悟。
付永刚
2017年2月于大连理工大学
付永刚,管理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教授、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讲座教授,中国管理案例教学专家,曾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考试测评中心聘为案例考试专家。曾赴哈佛商学院访学,并于香港科技大学进行研修。多年来从事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纵向、横向科研项目。
2009年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ji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出版了《如何激励员工》《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组织行为学》《组织管理学》等著作。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1
引导案例 人力资源经理王明的困惑 ·····1
第一节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2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与特点 ···2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层次 ·····4
三、组织行为学的系统观 ·····6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 ···9
一、组织行为学的演进历史 ·9
二、组织行为学的挑战与发展 ·13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工作 ·····15
一、管理工作对管理者的要求 ·16
二、管理者的角色 ···17
三、管理人性观及假设 ·19
教学案例 新上任的分公司经理 ·····22
第二章 个体行为基础 27
引导案例 杨利平糯米美食厂 ···27
第一节 感知与行为 ·28
一、感知的内涵与特征 ·28
二、感知过程与影响因素 ···32
三、感知误区与管理行为 ···33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 ·36
一、态度的内涵 ·36
二、态度相关的理论 ·····38
三、态度的测量 ·39
VI
第三节价值观与行为 ··· 40
一、什么是价值观 ··· 40
二、与工作有关的价值观 ··· 42
三、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 43
四、价值观对管理的影响 ··· 45
本章练习职业价值观测试 · 47
教学案例一个工人技术专家的世界 ··· 50
第三章个性与行为 54
引导案例五个聪明能干的技术工程师 ····· 54
第一节个性概述 ····· 55
一、个性的内涵与特点 · 55
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 56
三、个性的测量 · 58
第二节个性理论 ····· 60
一、静态描述理论 ··· 60
二、个性特征分析理论 · 61
第三节个性差异与管理 ····· 64
一、解决问题风格类型 · 65
二、管理个性与风格 ····· 66
三、影响行为的重要个性特征 · 68
四、个性的管理 · 70
本章练习3-1 兰德心理测试 ····· 72
本章练习3-2 个性测试 · 74
教学案例请假引起的风波 · 76
第四章激励理论及行为 · 80
引导案例小白为什么要跳槽? ····· 80
第一节激励概述 ····· 81
一、激励的概念及价值 · 81
二、需要、动机与激励 · 84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 86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86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 90
三、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论 ····· 93
VII
目
录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96
一、期望理论 ·····96
二、公平理论 ·····99
三、目标设置理论 ·106
本章练习 需要调查测试 ···109
教学案例4-1 高收入为什么换不来高满意度? ··111
教学案例4-2 青田乳胶制品厂 115
第五章 综合激励理论及应用 ·118
引导案例 奖金分配风波 ····118
第一节 综合激励模型 ··119
一、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 119
二、迪尔综合激励模型 ·····121
第二节 激励理论的应用 ···123
一、目标管理与激励 ···123
二、工作设计与激励 ···125
三、员工参与与激励 ···130
本章练习 工作丰富化设计 ·····135
教学案例 ANC电子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流失 ··135
第六章 群体行为 ···143
引导案例 新员工小王的烦恼 ·143
第一节 群体及其动力特征 ·····144
一、群体的内涵与功能 ·····144
二、群体的分类 ·····146
三、群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 ·149
四、群体的动力特征 ···151
五、群体的发展阶段 ···156
第二节 群体凝聚力与士气 ·····159
一、群体凝聚力 ·····159
二、士气及其影响因素 ·····161
三、群体凝聚力、士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162
四、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途径 ···164
第三节 群体决策 ···164
一、群体决策的含义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