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中国佛教的源流、特征、仪式、人生智慧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著者:陈引驰,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
苏畅,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博士后。
葛腾飞,法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大国战略、冷战史等。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军队和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美国政治发展与对外政策》。
绪论
一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冷战初期的美苏对抗僵局和面临的紧迫问题
第一节 渐入高潮的东西方冷战
第二节 麦卡锡主义运动与美国的极端反共主义
第三节 美国推动西德重新武装与《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
第四节 苏联的德国政策与主动外交攻势
第五节 国际社会对冷战紧张对抗的疑问
第二章 苏美领导更迭与相互政策的初步调整
第一节 斯大林去世与苏联新领导集体的缓和攻势
第二节 美国新政府的对外新战略
第三节 美英对苏联新政府缓和政策的最初反应
第四节 NsCl62/2号文件与美国对与苏谈判的消极态度
第五节 苏联新领导的对外政策争论与传统立场重申
第三章 西德重新武装与美国“实力地位”政策
第一节 美欧分歧与《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遇阻
第二节 美英协调与《巴黎协定》签订
第三节 核武库建设与美国军事实力的增长
第四章 赫鲁晓夫掌权与苏联对美国实力政策的应对
第一节 苏共高层斗争与赫鲁晓夫政治领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赫鲁晓夫访华与中苏协调
第三节 第一次台海危机的缓解
第四节 核力量、核政治与苏联“火箭核武器”战略
第五章 走向日内瓦:美国的决策
第一节 NSC5501号文件出台与美国对苏“演变战略”
第二节 美国政府确保《巴黎协定》生效
第三节 伦敦工作组会议及美英法外长协调
第四节 美国对四国首脑会议的基本政策
第六章 走向日内瓦:苏联的决策
第一节 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倡议与华约组织建立
第二节 奥地利国家条约:扫清四国首脑谈判障碍
第三节 改善苏南关系与赫鲁晓夫确立外交主导权
第四节 苏联参加首脑会议的基本政策立场
第七章 日内瓦首脑会议:议题、争执与结果
第一节 谈判的氛围
第二节 欧洲安全与德国问题
第三节 裁军问题与“开放天空”
第四节 最后的妥协
第五节 共同的遗产
第八章 转变的逻辑
第一节 初次缓和实现的条件
第二节 缓和与转变的限度
第三节 日内瓦首脑会议的冷战史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凤凰文库·历史研究系列 艰难的转变:冷战的初次缓和》:
在阿登纳政府的积极要求之下,1950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德国参加西方防务问题发表声明,他说,重要的是找出一条适当的途径,使德国有可能在西欧防务中占有席位。1950年9月9日,在即将召开的美英法纽约外长会议之前三天,杜鲁门总统正式批准西德阿登纳政府在北约框架内组建军队的请求。同时,杜鲁门总统还公开宣布,第一次柏林危机以来美国在欧洲战略思想的改变已经结束,美国将会强化其驻欧军队。美国的主张无疑造成了对此时仍对西德重新武装持怀疑态度的英法的压力。
在9月12日纽约三国外长会议的第一天,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正式提议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建立10个联邦德国师的计划。该计划令英法外长贝文和舒曼大吃一惊。在美国的坚持之下,9月19日,美英法三国纽约外长会议发表公报指出,以前关于禁止与限制德国工业的决定将重新加以审查;除西德现有的警察部队之外,允许设立机动警察部队;此外还规定德国参加一支统一的部队。当然公报也反映了英法的疑虑,指出美英法三国将在西德增加与加强它们的军队,其权利和地位也继续按照占领法规的规定而不受影响。在英法的要求下,这次外长会议还决定把西欧防务问题提交给一个军事专家委员会进行讨论。
确实,1950年夏末陡然升起的西德重新武装问题让英法,尤其是法国,对德国军事力量的再起感到担忧。1950年9月12日,英国外相贝文在参加纽约外长会议时表示,必须让德国回到国际集体中来,但却不相信德国部队加入西欧武装力量是这方面的正确途径,反对建立德国部队作为西欧防务力量的一部分的想法。但美国的压力和形势的发展却使他们不得不改变态度。英国声称赞成加强西德警察部队。法国方面则希望把西德重新武装纳入到自己能够控制的轨道。为此,法国政府高层开始酝酿提出具体的计划。1950年10月24日,法国国民议会原则通过了普利文总理提出的关于有德国参加的共同欧洲军的建议,即所谓“普利文计划”。按照该计划,法国政府将不会同意西德有一支自己的军队,但可能同意接受德国部队加入欧洲军。欧洲军由参加国派出部队组成,但组成时各国部队编制不得超过一个营,这就意味着不会有一支德国军队,而只有一些德国人组成的营,分别编入欧洲军各旅;欧洲军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统率,但是直接归一个欧洲防务部长统一指挥,即“为了共同的防务建立一支与统一的欧洲政治机构有联系的欧洲军”①。普利文计划构成了随后名为《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