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哲学教材系列: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是配合“面向21世纪哲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哲学系本科生学习中国哲学史而编写的一部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选修或自学中国哲学史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哲学史的入门书。我们力求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新成果和新面貌,从整体上系统地梳理中国哲学的历史脉络,全面地展现中国历代哲学的丰富内容,尽可能突破旧的思想模式,实事求是地揭示中国哲学史的普遍价值和民族特色。
《南开哲学教材系列: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共十编,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下卷包括宋元明、明清之际与清代中期和近代、现代时期。
《中国哲学史》(上册)
编者说明
导言
第一编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开端(史前至殷末周初)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史前至夏殷时期)
第一节 中华先民原始思维的发展
第二节 创世神话中的世界图式与万物来源
第三节 宗教信仰中的灵魂观念与人神关系
第四节 社会实践中的实在信念与人文智慧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开端(殷末至周初)
第一节 《周易》古经的阴阳观念与变易观念
一、《周易》古经的时代
二、《周易》古经的性质
三、《周易》古经的阴阳观念
四、《周易》古经的变易观念
五、《周易》古经的吉凶观念
第二节 《尚书·洪范》的五行观念与睿思观念
一、《尚书·洪范》的时代
二、《尚书·洪范》的五行观念
三、《尚书·洪范》的睿思观念
第三节 周公的天命、敬德和礼乐观念
一、对传统天命论的改造
二、“敬德”与“保民”的关系
三、“制礼作乐”中的人文教化观念
第二编 中国哲学思想的开拓与哲学学派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
第一章 先哲们的思想开拓
第一节 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思想开拓
一、阴阳观念的发展
二、五行观念的发展
三、“和同”与“有两”、“陪贰”的辩证思想
四、敬德观念的发展
五、重民观念的发展
六、无神论思想的活跃
第二节 管子与晏子的哲学思想
一、管子的哲学思想
二、晏子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子产与范蠡的哲学思想
一、子产的哲学思想
二、范蠡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老子的道论与道家学派的形成
第一节 老子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道”的抽象及其本原意义
第三节 “道”的作用与“道”的辩证法
第四节 “自然无为”的治国之道
第五节 “为道”与“为学”的区别
第六节 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孔子的仁学与儒家学派的形成
第一节 孔子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宗教意识与现实精神
第三节 从“礼”进至于“道”
第四节 “仁”的整合与“人”的反思
第五节 教育过程中的认知理论
……
第三编 百家争鸣与诸子哲学的活跃(战国时期)
第四编 儒家经学的统治与不同的哲学倾向(两汉时期)
第五编 玄学的兴盛与道教、佛教哲学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六编 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潮的消长与互动(隋唐五代时期)
《中国哲学史》(下册)
(二)“爱民”、“牧民”的辩证理解。
管子作为春秋时代的政治家,他所进行的一切改革都是为辅佐他的君主“王天下”的。“王天下”说到底,就是君主要掌握王权,从而占有和统治民众。从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念来看,管子名之日“牧民”。他说:“民之不牧者,非吾民也。”又说:“无以牧之,则处而不可使也。”(《管子·权修》)《管子》书中有一篇《牧民》,专门论述如何统治民众。毫无疑义,“牧民”的提法反映了统治者对民众的鄙视。但管子不同于那些昏庸的君主,他继承和发挥了周公以来重民的思想传统,认为“牧民”必须“爱民”,并把两者概括为取与予的关系。“取”是君主利用民财、民力以维护其统治,“予”是君主对民的关心和爱护。“取”是目的,“予”是手段,“取”要以“予”为前提和条件,即“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他由此得出结论:“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牧民》)这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辩证地处理君民关系,也反映了管子哲学思维所达到的水平。
据《管子·小匡》记载,齐桓公问“欲修政”首先应从何处着手,管仲回答以“始于爱民”。“爱民”的对象和范围很宽:“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也。”知识分子、农民、工匠、商人都是国家大厦的基石。。爱民“的具体内容很多,包括”安民“、”养民“、”富民“、”育民“(增加人口)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薄赋敛“、”量民力“、”取于民有度“。如果只”取“不”予“,其结果是”民力竭“和”财力竭“,不但无所”取“,而且会激起民怨和民反,那统治者的日子便过不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