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学与美育、高校论坛、中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探究、其他研究·美学与美育、高校论坛、中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探究,等等。
·美学与美育·
试论经典小说的美学特征
浅析美育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在美的边缘——吴俊教授赴金沙三中讲学思撷
再探自然山水成为古诗文审美对象的发展墨迹
·高校论坛·
怎样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评价一堂语文课
“诵经式”朗读模式之源及其矫正策略
三曹与建安诗风
山西浮山方言中“上”的语音类型及成因
钱澄之《楚辞屈诂》论《离骚》
贵州方言区大学普通话教学新探
从一堂课来探寻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论贵州师范学院通识教育的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浅谈中学现当代散文教学
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持续改进——教师专业发展课例研修路径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对初中语文课堂师生减负的思考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之管见
刍议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度
试论中学语文古诗文古今音异的汉字读音的取舍
浅谈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
浅谈阅读的量变与质变
一堂语文磨课的个人感悟
浅谈校园绿色环境对语文学习的作用
同课异构教学相长——《雪》写作背景的教学艺术
高效课堂教法之我见
培养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课堂实践运用规律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发展学生作文中的非智力因素
浅论从现实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的策略
浅论从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的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浅谈
虽然与但是的关系
小学主题阅读的理念与策略
方言与普通话的转换——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能力
创新思维来源于活跃的课堂
识字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班主任工作探究·
论述当好一位合格班主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
浅谈情感教育对后进生教育的积极作用
德育的“自主·有效”离不开家长这支庞大队伍
浅谈班主任管理工作
其他研究·美学与美育·
试论经典小说的美学特征
浅析美育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在美的边缘——吴俊教授赴金沙三中讲学思撷
再探自然山水成为古诗文审美对象的发展墨迹
·高校论坛·
怎样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评价一堂语文课
“诵经式”朗读模式之源及其矫正策略
三曹与建安诗风
山西浮山方言中“上”的语音类型及成因
钱澄之《楚辞屈诂》论《离骚》
贵州方言区大学普通话教学新探
从一堂课来探寻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论贵州师范学院通识教育的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浅谈中学现当代散文教学
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持续改进——教师专业发展课例研修路径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对初中语文课堂师生减负的思考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之管见
刍议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度
试论中学语文古诗文古今音异的汉字读音的取舍
浅谈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
浅谈阅读的量变与质变
一堂语文磨课的个人感悟
浅谈校园绿色环境对语文学习的作用
同课异构教学相长——《雪》写作背景的教学艺术
高效课堂教法之我见
培养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课堂实践运用规律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发展学生作文中的非智力因素
浅论从现实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的策略
浅论从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的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浅谈
虽然与但是的关系
小学主题阅读的理念与策略
方言与普通话的转换——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能力
创新思维来源于活跃的课堂
识字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班主任工作探究·
论述当好一位合格班主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
浅谈情感教育对后进生教育的积极作用
德育的“自主·有效”离不开家长这支庞大队伍
浅谈班主任管理工作
·其他研究·
《行知学刊(第三辑)》:
试论经典小说的美学特征
经典小说孕育着丰厚的文化,是中西经典文学中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长篇小说宏大而浩繁,中篇小说丰赡而富丽,短篇小说简约而集中,微型小说凝练而精巧。纵观中西经典文学史,经典小说风靡于世界只是近几个世纪的事。在这之前,中国是经典诗歌独霸文坛,西方则是经典戏剧雄居天下,经典小说则被视为琐屑之言而不登大雅之堂。然而几百年来,社会生活空前活跃,商业文化不断增强,都市经济持续繁荣……这些都为经典小说的发展甚至辉煌奠定了较为深厚的基础。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一个以有别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为标志的经典小说异军突起,几乎成了文坛的主流。基于此,笔者试图对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经典小说凸显生存境遇的“叙事性”、经典小说摹写人生幻象的“杂色性”等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予以论述:
一、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
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是经典小说的根本美学特征。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就是作家通过合理的、符合逻辑推理的思维,创造出重点不在于显示其与真实的界限性以及说明其因果的必然性的事件,而是一般按照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来展示一个并不存在的然而又是可能的世界。这一美学特征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是有较大差别的。以下主要从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人物塑造的“虚拟性”、环境描绘的“虚拟性”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
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是经典小说展示其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的美学特征的一个要素,它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的情节设置相比,是有所区别的。经典诗歌大多要通过叙事抒情,因而情节设置比较单纯;经典散文一般要叙写真人真事,因而情节设置是片段的;经典戏剧往往要受时空的管束,因而情节设置需相对集中。唯有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更复杂、曲折和连贯:它或依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一个过程展开情节,或通过人物的基本经历与成长轨迹展开情节,或依据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的铺叙展开情节,或打破事理的逻辑与结构的组织展开情节,或根据人物的心理与意识的流向展开情节,或通过不同角度的纵横捭阖展开情节……因此,欣赏者正确地认识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的美学特征是非常重要的。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大体有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是善于分解。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善于分解”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根据表现意蕴与塑造人物的需要,把那些不能表现生活本质的假象或无意义的琐事和一般性的事件或一般化的素材剔除出去,把生活素材中的精粹内容分解出来,从而让情节变得更加“零乱”,并成为和谐的艺术作品。例如,格非的经典小说《背景》的情节设置即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