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科谈文学/翁贝托·埃科作品系列》是埃科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文学评论专著,收集了作家为各种场合而做的文学专题演讲和论文,从乔伊斯、博尔赫斯,一路谈到中世纪的但丁、拉伯雷,乃至更加久远的亚里士多德,以不同于一般文学评论家的跨领域视角,精确地分析了诸多古今呼应的重要文学概念、文学名作反映的恒久人性追求以及文学内蕴的历史进程。
翁贝托·埃科(1932-2016)欧洲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小说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出生于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著有大量小说和随笔作品,如《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布拉格公墓》《试刊号》《密涅瓦火柴盒》等.
前言
论文学的几项功能
阅读《天堂》
论《共产党宣言》的文体风格
瓦卢瓦之氤氲
王尔德:悖论与警句
作为bachelor的艺术家之形象
拉曼查和巴别之间
博尔赫斯以及我对影响的焦虑
论坎波雷西:血液、身体、生活
论符号体系
论文体风格
雨中的信号灯
形式中的缺陷
互文反讽以及阅读层次
《诗学》与我们
三个反美世代的美国神话
虚假的力量
我如何写作
《埃科谈文学/翁贝托·埃科作品系列》:
从剧场里“走出来”?
从小说的最初几行开始,我们可以直截了当认定,“剧场”这个主题就如影随形地跟着读者直到小说结束。
奈瓦尔是剧院的常客,拉布吕尼也确实爱上过一位女演员,而热拉尔爱上的那个女的,他也只在舞台上见过;直到小说结束,他几乎都在剧院的舞台上游荡。《西尔薇娅》整本小说里时时刻刻都带有剧场效果,和阿德丽安娜在草地上跳舞的那段便是带有剧场效果的事件。还有在卢瓦齐的繁花庆典时(鹳鸟从花篮里飞出更像是舞台道具所营造的效果),热拉尔和西尔薇娅在姨妈家所计划安排的场景,还有夏阿利斯的圣剧演出都是例子。
这还不是全部:许多人也注意到,在小说一些寓意深远的场景中,奈瓦尔总是运用类似舞台的灯光效果。女演员出场首先有成排的脚灯照亮,接着是头顶上的分枝吊灯,而且草地上第一次舞会的场景中更借用了舞台的一些灯光技术,比方夕阳西下时从树枝间洒下来的余晖便具有背景布幔的效果;另外,阿德丽安娜唱歌的时候,她所在的位置好比被月亮这个大灯孤立起来似的(而且,她走出今天剧场术语所谓的“聚光灯”光环,然后按照女演员退到后台前向观众致意的习惯,优雅地行了礼)。第四章开头处,也就是“西岱之游”那一段(尤其是视觉表达的语言呈现,这是受到洛可可风格大家华托画作的影响),场景再度浸淫在傍晚天空洒下的鲜红霞光里。最后,到了第八章,热拉尔来到卢瓦齐舞会的现场,我们简直见识了剧场导演史上的一大杰作:作者让几棵菩提树的根基逐渐隐入黑暗,同时却让树梢染上带蓝的光,直到整个场景被清晨苍白的晨曦缓缓淹没为止,这过程真可谓人造光源以及初透曙光间的拉锯。
所以,不要以粗略的方式阅读《西尔薇娅》,因为如此一来读者会受蒙蔽,进而断言:由于热拉尔在幻想的梦境和找寻真实两者之间挣扎,所以情节在剧场以及现实两者中做出清清楚楚、直截了当的对比。
首先,每次热拉尔试图从一个剧场式的场景离开,就会再度进入另一个剧场式的场景。热拉尔开始时庆幸自己那幻象里的唯一真实,在第二章他还陶醉其中。到了第三章,他似乎踏上通往现实的旅程,因为那位他想前去拜访的西尔薇娅确实存在。只是当他来到现场,西尔薇娅竟然不是他期待中自然朴实的模样,而是深受文化熏陶、唱着文绉绉的歌词(同时身上穿着她姨妈以前的嫁衣,准备赴一场戴面具的化装舞会,像一位演技精湛的演员般利落机灵,学活了阿德丽安娜,还学着后者将之在夏阿利斯唱的那一首歌再唱了一遍,而热拉尔在场只是充作西尔薇娅的剧场导演罢了)。后来,热拉尔自己的行为举止因此更像舞台上的人物了(见小说第十一章),那时,他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想要赢得西尔薇娅的芳心,那身段可以媲美古典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