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关学得到了中兴,关中出现了一批比较有影响的理学名家。比较著名的以吕柟及三原学派为代表,他们著书讲学,兴办书院,倡导“实学”。吕柟集大成,王恕、马理、杨爵、韩邦奇等推波助澜。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坚持义利统一的观点,摒弃佛老无为思想,主张实践和实用。其中吕柟的理学著作最多,他提出了君臣同心,民者天之心说;认为修身重在修心,重在慎独;教育重在树立自强,倡导积学贵在有志于天下国家。王恕的《玩易意见》主要体现了他对伊川和朱熹释《易》阐《易》思想的疏解、补充和阙疑。马理认为“圣贤”之学要赞而学之,同时他的理、气论、道德修养论、教育论对当时关中学风更是一大促进。杨爵的“困辨”之学,呼吁“民为邦本”思想更是对当时黑暗腐朽社会的抨击和控诉。他们四人的思想皆体现了关中学者尚气节,厚民风,重学统的习惯和风尚。
博士后制度在我国落地生根已逾30年,已经成为国家人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30多年来,博士后制度对推动我国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自1986年1月开始招收第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起,截至目前,国家已累计招收14万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已经出站的博士后大多成为各领域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这其中,已有50余位博士后当选两院院士:众多博士后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年入选率达34.36%,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率平均达21.04%.教育部“长江学者”入选率平均达10%左右。
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各设站单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博士后事业科学发展。这为我国博士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后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邢春华,女,陕西渭南人,副教授,文学博士学位,山东大学博士后。主持国家社科西部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项目等;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面上二等资助及第七批特别资助;在《周易研究》等其他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苏轼易学研究》2011年被三秦出版社出版;《周易辨录点校及研究》2015年4月出版。
绪论
第一章 明中期关学发展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明中期理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 明中期关学发展概况
小结
第二章 吕柟及其《周易说翼》“经邦济世”之学
第一节 笃志求道圣学不辍
第二节 以儒家经典体认《易》理
第三节 《周易说翼》“经邦济世”思想
小结
第三章 王恕及《玩易意见》“阙疑”之学
第一节 刚正清严治学终老
第二节 《玩易意见》对《周易》文本的疏解
第三节 《玩易意见》对《周易本义》的疏解
第四节 《玩易意见》对《伊川易传》的疏解
第五节 《玩易意见》对《伊川易传》和《周易本义》共同疏解
第六节 《玩易意见》的顺民思想
小结
第四章 马理及《周易赞义》“圣贤”之学
第一节 务学谏诤穷期一生
第二节 《周易赞义》版本文字错讹衍脱阙疑
第三节 《周易赞义》解释卦爻方法
第四节 《周易赞义》以儒家经典解说卦爻辞
第五节 《周易赞义》以历史事件阐释卦爻辞
第六节 《周易赞义》圣人君子思想
小结
第五章 杨爵及《周易辨录》困辨之学
第一节 囹圄磨砺坚志为学
第二节 《周易辨录》解《易》方法
第三节 杨爵及《周易辨录》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杨爵及《周易辨录》的军事观及问学观
第五节 杨爵及《周易辨录》的修养观及伦理观
小结
第六章 吕柟及三原学派易学实学特色
第一节 吕柟及三原学派实学思想渊源
第二节 吕柟及三原学派解《易》方法多样化
第三节 吕柟及三原学派易学实学思想
第四节 明中期关中四家易学历史地位及价值
结语
附录 陕西易学源流考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
《明中期关中四家易学研究》:
三 道德修养思想
1.修身重在修“心”
修身之学是儒家君子出仕之前的必学科目,是儒家重视立身行事的重要信条。修身当从言行和心性方面着手。《易·系辞上》更是对君子修身言行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定论。“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人的言行是人心扉的直接展示,心性的表现方式就是通过言和行来体现。《易·系辞上》把人言行比作弓箭弩牙发出的利箭,箭发出则不能回收,言行即出则会产生反响,也不可回收。修身之学讲究言要顺人之耳,行为则要合乎正道。言为心声,行为心体,故言行正则要心正。《易·文言》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思是说言辞修饰的动听悦耳,要出于真挚的感情,如此才能感动人,才可以有利于建功立业。吕槽对“修辞立诚”的解释立足言和行,涉及进德、修业两方面内涵。他说:
程子所谓修省言辞也。如所说的言语,见得都是实理所当行,不为势所扰,不为物所累,断然言之,就是立诚处。如行不得的,言之即是伪也。……进德、修业,学者只是这两件事。德是心上的,业自言行上做的。德是个至极的,知德为至,则忠信以至之,而忠信之存否则已所独知,故曰:可与几也。业是成终的,知业所当终,而修辞立诚以终之,则义已具。故曰:可与存义也。
吕柟所说的“修辞立诚”以“实理”为据,不为“势”和“物”所累,归根即要从正心开始,心正端方,无有私念、邪念,则言行就合乎进德修业的标准,而修辞立诚的最终目的就是终于“义”,与“义”并存。关于如何“正心”?吕柟说:
君子敬其身以直,心则暴慢远而无淫思;君子义其心以方,事则
权衡审而外无妄举,有不为为斯顺,有不动动斯化,何孤之有乎?①
吕柟认为君子身要直,则“心以方”,方者正,这样权衡事物则不轻举妄动,冷静灵活应变事故,可以达到不为而为、不动而动的自然效果。“正”是儒家核心道德修养观,贯穿了儒家学统的始终。《大学》中说修身重要在正心,身体有愤怒、恐惧、好乐、忧患症状,都不能达到心正,而要使心归在正处,就要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进入到“心不在焉”的境地,可见孔圣人讲的修身则在“正其心”。吕柟继承了圣人的观点,他强调正心则在去掉“淫思”和“暴贪”之念,给心注入“义”念,如此才能“义其心以方”。可见在吕槽看来,“义”是“正心”的先决条件,“义”是衡量君子的人格尺度,“义”是儒家道德范畴。孔子最早提出关于“义”的命题。《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在孑L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义”的内涵,他把“义”和“生”对比而言,宁愿要“义”而舍其“生”,可见“义”在儒家的道德修养中是比生命重要的。《孟子·告子上》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离娄下》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认为“大人”成其为“大人”的必要条件,“信”“果”可以不遵守,但不能缺少“义”,“义”是儒家道德行为必不可少的立身基础。吕槽吸收了孔孟关于“义”的观点,他把“义”和“知命”联系在一起,分辨了君子、小人在宠辱面前的不同态度。他解释《中孚》卦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