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75 元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系列丛书
- 作者:邓纯东
- 出版时间:2017/6/1
- ISBN:9787520313773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1
- 页码:26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该系列丛书以习近平当年讲话的内容为核心,展开相关理论探讨并提出实践性的建议。实践不息,理论创新不止。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出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问题意识、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会把握其基本观点、精神实质、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组织本部门研究人员,精心选题、认真研究、撰写成文,集合成这部文集,希望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
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围绕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文化强国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精准扶贫和打赢扶贫攻坚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把党建工作作为最大政绩,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进一步创新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比较优势和无比巨大的吸引力。
代序 习近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特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问题导向思想研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经济新常态思想研究
问题导向与新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指挥棒
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外交的理论新特征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思想
实现共享发展与脱贫攻坚的意义、原则和举措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研究
正确理解科技创新在创新驱动战略的突出地位
“一带一路”倡议思想研究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思想研究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规律研究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一一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研究
以合作共赢的中国理念促进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
“和而不同”外交思想研究
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二 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为我们看待传统与现代、古与今、中与外的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辩证的思路。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应珍视的是民族自身的文化及其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的纽带和社会认同的符号。我们一出世,就被赋予了民族的身份,承继着民族文化的传统。传统文化一直活在民族的血脉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曾泯灭。但是,正如有人不想回顾自己的出身一样,也有所谓的“现代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觉得传统是“旧”“老”“腐朽”的代名词,应一律抛弃,现代人应该有新的积极的属于新世界的新理想、新观念、新文化。这种观点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都坚信“不破不立”的道理,现代人要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勇于创新。但是如果出发点不对,方法不对,以致走上极端,那就是混乱的开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就是这样极端的例子。彼时,旧的文化体系已经被打破,而新的文化体系尚未成型,文化解构了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建,这种文化断裂所导致的文化失范最终令我们陷入一种深深的文化不自信。就连一些最应为我们的思想起到化浊为清的理论家,也缺少了主见,言必称西方,行必仿欧美,学必拿西学,没有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是非判断。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①简单效仿和完全照搬的结果就如邯郸学步,最后连自己脚下的路都不会走了。否定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不能正视自身,忘记过去,那又何谈未来呢?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着先天的语言和历史的必然联系,无法回避,只能积极面对。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的思想和颠扑不灭的真理以及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习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在语言和文字的载体中代代相传。现代人都在自觉地使用着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的典故、典籍中所折射的思想来分析现代社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进展,得出当下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这说明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的价值!习总书记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②
温故而知新。知识有前人传承的知识,也有今人创造的知识。前人传承的知识积累了人们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今人创造的知识形成了人们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和探索。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继往开来都十分重要。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