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粉尘及职业危害防控技术》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粉尘进入人体的途径、粉尘对健康的主要危害;粉尘的来源和分类、粉尘的物化性质;矿山粉尘物性、分散度、浓度、游离二氧化硅及煤尘沉积强度的测定;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巷道转载运输系统的防尘;尘肺病的发病机制、尘肺病的表现特征;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铝尘肺等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尘肺病的鉴别诊断;尘肺病的预防及治疗等。《矿山粉尘及职业危害防控技术》内容丰富、深浅适宜,可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专业学生及职业卫生专业人员或矿山技术人员培训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随着矿山开采强度的增大以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矿山尘害问题尤其是尘肺病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职业病人数居高不下,用人单位职业危害严重,这已成为制约矿山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它不仅给社会、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也给个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因此,掌握矿山粉尘的来源、基本物化特性、侵入人体的途径、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了解尘肺病的相关知识、矿山企业常见的各类尘肺病及其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具备基本的预防知识,对于加强矿山企业接尘作业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矿山企业粉尘治理的管理水平,降低尘肺病的发生几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本书以矿山粉尘对人体的危害为切入点,从矿山粉尘的物化特性、测定、防控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介绍。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矿山系统常见的尘肺病,并对尘肺病的鉴别、预防与治疗进行了阐述。
本书由北京市化工职业防治院组织编写。李珏、王洪胜担任主编,牛东升、徐国良担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孙伟。其中李珏编写第1、5章,王洪胜编写第2~4章,牛东升编写第6章,徐国良编写第7章,孙伟编写第8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相关著作和成果,在此一并致以真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7月
1 矿山粉尘的职业危害
1.1 粉尘进入机体的途径
1.1.1 粉尘经呼吸道进入机体
1.1.2 粉尘与皮肤、眼的接触作用
1.2 粉尘对健康的主要危害
1.2.1 尘肺
1.2.2 中毒作用
1.2.3 致敏作用
1.2.4 致癌
1.2.5 皮肤、黏膜、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1.2.6 非特异性炎症
1.2.7 特异性炎症
1.2.8 粉尘沉着症
2 矿山粉尘的特性
2.1 矿山粉尘的来源和分类
2.1.1 粉尘的来源
2.1.2 粉尘的分类
2.1.3 矿山粉尘的来源和分类
2.2 矿山粉尘的物化性质
2.2.1 矿山粉尘的成分
2.2.2 矿山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2.2.3 矿山粉尘的密度
2.2.4 矿山粉尘的比表面积
2.2.5 矿山粉尘的湿润性
2.2.6 矿山粉尘的荷电性
2.2.7 矿山粉尘的光学特性
2.2.8 矿山粉尘的燃烧性与爆炸性
3 矿山粉尘的测定
3.1 矿山粉尘物性检测
3.1.1 矿山粉尘密度检测
3.1.2 矿山粉尘比电阻检测
3.1.3 矿山粉尘爆炸特性检测
3.2 矿山粉尘分散度测定
3.2.1 滤膜溶解涂片法
3.2.2 自然沉降法
3.2.3 级联冲击计重法
3.2.4 粉尘分散度测定仪
3.3 粉尘浓度测定
3.3.1 粉尘浓度表示方法
3.3.2 滤膜质量测尘法
3.3.3 压电晶体差频法
3.3.4 光电法
3.3.5 B射线吸收法
3.3.6 个体呼吸性粉尘检测
3.3.7 定点呼吸性粉尘检测
3.4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测定
3.4.1 焦磷酸重量法
3.4.2 碱熔钼蓝比色法
3.4.3 X射线衍射法
3.4.4 红外分光光度法
3.5 煤尘沉积强度的测定
3.5.1 落尘的特性
3.5.2 煤尘沉积强度的测定方法
4 矿山粉尘的防控措施
4.1 掘进工作面防尘
4.1.1 炮掘工作面防尘
4.1.2 机掘工作面防尘
4.2 回采工作面防尘技术
4.2.1 煤层注水
4.2.2 机采工作面防尘
4.2.3 炮采工作面防尘
4.3 巷道、转载运输系统防尘
4.3.1 巷道防尘
4.3.2 运输转载系统防尘
4.3.3 煤仓、溜井水雾封闭
4.4 综合防尘
4.4.1 通风除尘
4.4.2 湿式作业
4.4.3 密闭抽尘及净化
4.5 个体防护
4.5.1 个体防护用品分类
4.5.2 防护头盔,眼镜,面罩,防护服和防护鞋
4.5.3 呼吸防护器
4.5.4 皮肤防护用品
5 尘肺病
5.、1 尘肺病概述
5.1.1 尘肺病的定义
5.1.2 尘肺病的分类及命名
5.1.3 产生尘肺病的主要作业领域
5.2 尘肺病的发病机制
5.2.1 粉尘的理化性状
5.2.2 尘肺的免疫反应
5.2.3 肺泡巨噬细胞反应和细胞因子的释放
5.2.4 氧化应激反应与自由基
5.2.5 肺泡上皮细胞反应与纤维化的形成
5.2.6 尘肺发病研究几个主要动向
5.3 尘肺病的病理
5.3.1 尘肺的基本病理改变
5.3.2 尘肺的病理类型和诊断
5.4 尘肺病的表现特征
5.4.1 尘肺病的发病症状
5.4.2 尘肺病的并发症
6 矿山系统常见尘肺病
6.1 矽肺
6.7.2 发病机制
6.7.3 病理改变
6.7.4 临床表现
6.8 云母尘肺
6.8.1 概述
6.8.2 发病机制
6.8.3 病理改变
6.8.4 临床表现
6.9 陶工尘肺
6.9.1 概述
6.9.2 发病机制
6.9.3 病理改变
6.9.4 临床表现
6.10 铝尘肺
6.10.1 概述
6.10.2 发病机制
6.10.3 病理改变
6.10.4 I临床表现
7 尘肺病的鉴别
7.1 肺结核病
7.1.1 概述
7.1.2 临床表现
7.1.3 X射线检查
7.1.4 与尘肺病的鉴别
7.2 肺癌
7.2.1 概述
7.2.2 临床表现
7.2.3 X射线表现
7.2.4 与尘肺病的鉴别
7,3 胸膜间皮瘤
7.3.1 概述
7.3.2 临床表现
7.3.3 X射线表现
7.3.4 与尘肺病的鉴别
7.4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7.4.1 概述
7.4.2 临床表现
7.4.3 X射线表现
7.4.4 与尘肺病的鉴别
7.5 结节病
7.5.1 概述
7.5.2 临床表现
7.5.3 X射线表现
7.5.4 与尘肺病的鉴别
7.6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7.6.1 概述
7.6.2 临床表现
7.6.3 X射线表现
7.6.4 与尘肺病的鉴别
7.7 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7.7.1 概述
7.7.2 临床表现
7.7.3 x射线表现
7.7.4 与尘肺病的鉴别
7.8 肺泡微石症
7.8.1 概述
7.8.2 临床表现
7.8.3 X射线表现
7.8.4 与尘肺病的鉴别
7.9 组织胞浆菌病
7.9.1 概述
7.9.2 临床表现
7.9.3 x射线表现
7.9.4 与尘肺病的鉴别
8 尘肺病的预防与治疗
8.1 尘肺病的预防
8.2 尘肺病治疗方法
8.2.1 抗纤维化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