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智库报告2016
本书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对2016年中国智库的影响力作了排名,并提供了政策建议,同时还将2016年的全球智库情况作了呈现,包括智库排名、分类、标准、统计数据等,较为全面而客观地展示了中国和全球智库的发展概况,可作为相关智库、研究机构参考使用。
本报告的中国部分对2016年中国智库的影响力作了评价与排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本报告的全球部分获得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组的独*授权,将其有影响力的2016年全球智库报告得以全面呈现。
2016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智库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与智库建设及其功能定位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既是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决策咨询价值,充分发挥“资政、启智、制衡、聚才、强国”功能,“资政、启智、制衡、聚才、强国”是在《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中提出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要作用与功能。也是促进原创性思想生产和思想市场构建,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举措。 这一年来,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地、各系统研究制定了地方及系统新型智库建设实施方案,智库发展的政策环境有所改善。首批试点单位集中资源和力量,潜心谋划高端智库发展蓝图,紧密围绕“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声解惑,建真言、谋良策”,为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出人才、出成果、出思想”,更好地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对中国智库给予了更多关注,在全球治理和多边外交中,来自中国智库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全球智库网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报告是中国智库报告年度系列的第四本(2016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项目组撰写完成。报告立足中国智库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创新与转型发展对智库建设的实际需求,在主动走访调研国内重要智库,广泛收集中国智库和中国智库评价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无记名调查问卷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和多轮主观评价法,综合学者、专家、决策部门和媒体从业人员的意见,分别就中国智库的综合影响力、分项影响力、系统影响力、专业影响力和议题影响力等进行评价与排名,力求全面、科学、客观、准确地观察和评估中国智库发展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力,从而对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全国第-个专门开展智库研究的学术机构,首开中国智库排名先河,自2014年起已连续4年发布《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
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
一、项目背景 二、政策环境创新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一)全球秩序重构进程中的智库新角色 (二)中国特色理论构建中的智库新功能 (三)地区、系统内启动智库建设的新方案 1.部分地区新型智库建设《方案》概要 2.主要系统新型智库建设《方案》概要 (四)科学引导智库体系有序发展的新政策 1.加强智库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导向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新政策 三、2016年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与排名 (一)评价标准 (二)评价原则 (三)评价类别 (四)评价程序 1.第一轮调查问卷(2016年7—11月) 2.第二轮调查问卷(2016年12月) 3.第三轮专家评议(2015年12月—2017年1月) 4.实地调研(2016年全年) 5.相关技术处理 6.2016年问卷的变化与需要说明的事项 (五)评价结果 1.综合影响力排名 2.分项影响力排名 3.系统影响力排名 4.专业影响力排名 5.研究议题排名 6.新智库提名(2013年7月以后成立) (六)2016年中国智库排名情况与变化分析 1.高校智库排名调整符合中国智库特点 2.新型智库的影响力逐渐得到社会认可 3.地方党政智库与地方社科院排名相对不高 4.经济与国关类智库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四、2016年度中国智库发展新特点 (一)活跃智库动态盘点 1.智库与决策部门的互动日益增强 2.智库管理制度规范日趋完善 3.智库成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4.智库网络建设呈爆发式增长 5.智库型媒体蓬勃发展 6.智库评价在争鸣反思中发展 (二)智库研究选题热点 1.G20杭州峰会 2.美国大选 3.英国脱欧 4.朝鲜半岛问题 5.中国台湾地区问题 6.南海问题 7.全面从严治党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9.精准扶贫评估 10.互联网科技创新 (三)智库议题设置能力观察: 以“一带一路”为例 1.“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的研究追溯 2.2016年智库对“一带一路”议题的研究 3.2016年智库对“一带一路”议题的推进 五、加快推动《意见》落地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冷热不均”现象 1.上“热”下“冷” 2.外“热”内“冷” 3.库“热”智“冷” 4.见“物”不见“人” (二)中国新型智库发展存在的两大潜在风险 1.警惕大资本驱动下的智库异化与利益代言 2.关注智政关系中的豢养模式与利益循环 (三)加快《意见》落地的配套政策建议 1.实行智库登记/备案制度 2.探索智库服务政府采购制度 3.加大社会智库的扶持力度 4.健全智库成果的甄选机制 5.创新智库人才的流动机制 6.完善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制 附录一 2016年中国智库发展年度大事记 附录二 国际智库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启示 (一)主观评价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智库评价模式 1.评价方法 2.评价流程 3.评价标准 4.评价主体 5.借鉴与启示 (二)客观评价法:西方主流的智库评价模式 1.评价文献 2.借鉴与启示 (三)用户评价法:韩国NRCS的智库评价模式 1.评价主体 2.评价机制 3.评价内容 4.借鉴与启示 (四)主客观综合评价法:德国莱布尼茨协会的智库评价模式 1.评价流程 2.评估标准 3.评价主体 4.借鉴与启示 附录三 2016年中国智库排名问卷 附录四 智库研究中心调研记录(2015年8月—2016年12月) 附录五 智评网上线通告 后记 2016年全球智库报告 Acknowledgements Introduction What is a Think Tank? 2016 Trends and Transitions in Think Tanks and Policy Advice Overview of Modifications and Enhancements to the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cent Years’ Modifications 2016 Process and Methodology Methodology and Timeline Timeline of the Nomination and Ranking Process 2016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Nomination and Ranking Criteria Think Tank Impact Assessment Tool 2015 Think Tank Statistics 2016 Ranking Categories 2016 Categorical Definitions By Region By Area of Research By Special Achievement 2016 Global Go To Ranking Results 全球顶级智库(Top Think Tanks in the World) 地区顶级智库(Top Think Tanks by Region) 各研究领域顶级智库(Top Think Tanks by Area of Research) 拥有特殊成就的顶级智库(Top Think Tanks by Special Achievement) Appendices APPENDIX A: 2015 Feedback on to the 2014 Go To Think Tank Survey and Call for Nominations for Expert Panelists APPENDIX B: Call for Nominations: 2015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APPENDIX C: Email Inviting Peers and Expert Panelists to Rank 2015 Nominated Institutions Background on the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Think Tank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The Lauder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The Research Team Program Director TTCSP Research Internship Program 2016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Think Tank Regional and Global Summits TTCSP Think Tank Publications
自两办《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以来,围绕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各类智库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砥砺前行。一方面,新型智库不断涌现,专业化、平台化发展的新趋势逐渐明晰,在登记注册、资金来源、人员构成等方面,更具多元性、多样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传统体制内智库积极致力于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研组织管理手段创新,强化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在去行政化、优化考评激励机制、提升对外传播能力、整合优势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有益进展。
然而,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整体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匀质、同步推进的,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因此,面对现阶段中国智库发展热潮,需要冷静思考,真正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智库咨政能力水平。 (一)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冷热不均”现象 1.上“热”下“冷” 国家高层对智库建设热情高涨,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却不高,相对较“冷”。从目前各地陆续发布的智库发展实施《意见》或《方案》看,基本上沿袭了两办文件的总体框架,都还比较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比如,对于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未能明确如何推进政府信息透明化,尤其是从制度上确保智政信息的有效联通。实际上,向决策者递送内参是中国智库产生决策影响力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但由于智政通道不畅和政府透明度不足,大部分智库无法获知内参是否得到采纳、批示或批示内容。再比如,对于实行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也未能明确制度实行的推进计划、具体流程与保障措施,甚至连政府该向谁去购买思想产品都无从保证。此外,至于必要的智库建设资金投入制度所涉及的资金从哪里来,资助力度有多大,何时到位,如何使用和激励等操作性问题也都不甚明确。各地智库发展实施《意见》不落地,大部分省份的实施《意见》不公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政府对于智库功能与定位的认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差,难以形成共识。 2.外“热”内“冷” 体制外智库建设热火朝天,但体制内智库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相对较冷。现阶段的社会(企业)智库,凭借新的发展理念、人脉关系、治理结构,以及更加灵活的资金和人才使用方式,在专业领域迅速崛起,产生社会影响力甚至是决策影响力,就如同20世纪90年代的民营企业一样,为体制改革带来了冲击与活力。相比之下,体制内智库的改革似乎显得乏善可陈,充足的财政经费保障以及体制惯性使得智库转型比预想得更慢,尤其是一些发展历程悠久、人员规模众多的传统综合性智库,仍然醉心于自己的“江湖地位”。但无论体制内智库愿意与否,一场关于智库人才的“争夺战”正在体制内智库和体制外智库之间悄然上演。 3.库“热”智“冷” 相比于智库的内容建设与产品质量提升,智库发展似乎更热衷于形式传播与数量扩展。一方面,各类智库发展一哄而上,呈现出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智库之间抢占话语权,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对接决策需求不精准,把脉决策咨询问题“不到位”,咨政建言“不解渴”,总体上还处于急功近利的数量扩展期,真正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智库并不多;另一方面,智库领军人才不足,研究议题的专业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不够。决策咨询研究不同于学术研究,不是对学理的探究,而是要解决公共决策和咨询问题。因此,智库人才不一定是学术涵养深厚的大学者、理论家,但必须要对实际问题“有感觉”。然而,一些所谓的专家跨入智库界,自诩智库领军人才,其实缺乏对政策制定的参与经历与必要的感性认识,提出的决策建言往往缺乏专业性,研究成果难免会“隔靴抓痒”,甚至“谬以千里”。 4.见“物”不见“人” 在智库内部管理上,尤其是体制内智库的内部管理,往往是智库的管理者热烈倡议,但智库人员作壁上观。究其根源,在于僵化的管理机制,只见“物”而不见“人”,尽管智库管理的制度导向越来越宽松,但由于新旧政策之间缺乏衔接等原因,智库人员并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没有促进智库产业内的分工与协作,各类智库项目相继启动,反而使科研人员陷入更为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用于研究的时间不是更多了,而是更少了。与国际智库相比,中国智库总体上缺乏对“人”的激励,智库从业人员的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这不符合智库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在项目管理上,重立项、轻结项和“分钱分物”的传统做法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致使变相鼓励争夺课题立项和话语权,往往同一位专家什么课题都能做,从而扭曲智力资源配置,降低智库成果质量。 (二)中国新型智库发展存在的两大潜在风险 中国新型智库建设中还存在着两大潜在风险,需要相关部门加以重视、正确引导。 1.警惕大资本驱动下的智库异化与利益代言 随着经济发展与财富的不断累积,智库与资本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智库发展已呈现这种倾向。然而,大资本假智库之名别有用意,图谋集团利益,手段具有相当的隐蔽性。这些代言意见,只是代表了少数人的利益,一旦落实于政策过程,将危及公共政策涉及的各个方面,可能存在绑架公共利益,扩大贫富差距与阶层鸿沟的问题,这是需要引起警惕的智库异化问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在鼓励舆论开放与百家争鸣的同时,防止大资本驱动下,以智库形式为利益集团代言,成为意见领袖。 2.关注智政关系中的豢养模式与利益循环 从中国智库发展的现有模式看,大部分智库都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充足的财政支出既为确保智库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经费保障,但也成为体制内智库改革迟滞之根源。当前,在以加强智库建设和加大智库投入为共识的基础上,新的财政红利理应形成促进传统智库向新型智库转型的激励与动力,而不应成为智库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均沾,更不能成为滋生“权钱交易”和“圈子文化”的温床。面对智库兴起的蓬勃之势,需要警惕权力对智库的过分染指,尤其是一些地方与部门的特殊利益通过智库代言变成公共政策。所以,亟须建立一套公正、科学、透明的智库评价机制,探索智库参与公共决策的有效途径与制度保障,切实防止“豢养”智库与不健康的智政关系。 (三)加快《意见》落地的配套政策建议 智库发展的“冷热不均”,客观上反映了智库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治理结构、运营模式、机制设计、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同时,也折射出目前的决策咨询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尤其是要进一步出台配套政策,以实行智库登记/备案制度为突破口,去除体制掣肘,加快《意见》落地。 1.实行智库登记/备案制度 智库是舶来品,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专指从事军事战略的研究机构,后来拓展到公共政策和国家战略的研究,旨在弥合知识与决策之间的缝隙。对照来看,中国有大量从事公共政策和国家战略的研究机构,决策咨询体制也由来已久,但称为智库,则是近些年的事情。由于智库概念的模糊性,以及政治体制的不同,中国语境下,智库难以找到原有语境下的对应物,即使是在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4754—2011)中,也难觅踪影,而是散落在各类研究单位、行业机构与社会组织之中。比如,《意见》将智库分为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七类;本报告一以贯之地将中国智库分为党政军智库、科研院所智库、高校智库和社会智库四类,其含义是,智库隶属于这些组织,但反过来并不一定成立,除了决策咨询外,这些组织还承担着其他功能,比如党校行政学院的主要功能是党政干部培训,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此外,还有一些机构比如人大、政协、决咨委等,也都是中国特色决策咨询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当重要的决策咨询功能,但显然都不是智库。因此,实行智库登记/备案制度,创建智库名录,是加强智库管理、规范智库运营的重要前提。 实行智库登记/备案制度有几个原则:一是建议采用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明确智库定义的两条底线,但凡不具备治策权力,也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政策与国家战略研究机构,都可以进行智库登记/备案申报;二是建议实行“宽进严管”的策略,对进入名录的智库要进行定期考评(德国莱布尼茨学会隶属智库的考评周期是7年,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调整),政府可委托多家第三方智库评价机构开展跟踪评估,奖优惩劣,形成示范效应;三是探索体制内智库与归口单位脱钩的新型管理方式。 2.探索智库服务政府采购制度 有了智库名录,就可以开展智库服务的政府采购。与有形产品的政府采购一样,智库成果的政府采购也应当包括以下环节:发布需求、应标投标、评价论证、签署合同、监督检查、验收评估、成果转化和纠偏追责等一系列程序和环节。同时,考虑到思想产品的无形性与知识产权特性,建议在论证与立项环节,可以采取有限范围内的方案比选、引入用户及同行专家评议,以及AB卷立项等方式,从而提高立项治理,降低串标、陪标等暗箱操作发生的概率。需要指出,无论是预先购买还是成果购买,政府和智库都应遵循契约精神,注重对合同规定的研究内容的考核与执行。对于体制内智库而言,政府采购智库成果的核心,是要废除繁杂且几近扭曲的发票报销制度,把研究人员从杂事中解脱出来,通过合理运用声誉机制对智库发展形成软性“约束”,逐步完善思想市场建设。 3.加大社会智库的扶持力度 智库登记/备案制度还将有助于打开中国智库的“黑箱”,进一步明晰中国智库的发展规模、结构、布局与瓶颈等重要信息,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这对于如何更好地扶持社会智库的发展,形成基于思想市场的智库产业而言,显得尤为关键。从美国智库的发展经验看,为了体现智库的公益性特征,税法501(c)(3)条款是智库免税的重要依据,对照来看,可加大对我国民非类社会智库所得税减免力度,这也是落实《意见》要求、落实公益捐赠制度的重要方面。然而与20多年前不同的是,目前真正制约社会智库发展的不是资金问题,而是能否获得与体制内智库同等的参与治策的机会。从总体上来看,中国智库的主体仍然是在体制内,为了进一步发挥好社会智库的“鲶鱼效应”,理应在规范运行、按要求登记/备案的基础上,赋予其思想市场主体的无差别待遇,尽快研究调整《社会团体等级管理条例》中对社团类社会智库发展的制约。 4.健全智库成果的甄选机制 公平公正的成果甄别机制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确保智库成果质量的两条有效途径。建议在智库成果甄选与评价方面纳入用户意见,参与智库评价也是政府重视智库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建议在智库成果评审时,坚持贯彻评审专家的无关利益等原则;积极鼓励智库开展一线调研,树立“无调研、不智库”的理念,从项目管理流程上增设相应的征询环节,以智库列席、听证会、专家座谈会等形式,要求将智库调研纳入治策流程,在制度上确保智库成果的批示、采纳及应用情况能及时得到反馈,为更好地发挥智库的资政作用创造适当条件。与此同时,也要防止政策研究的学术化倾向,在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理论支撑的同时,应加强对具有决策咨询价值的学术研究进行持续跟踪和政策转化。 5.创新智库人才的流动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旋转门”制度,加强地方智库资政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促进地方决策层与地方智库之间的人员流动。地方智库应积极吸纳政府卸任官员从事政策研究,采用聘任制,聘请已退休但经验丰富的政府官员继续来智库发挥余热,带领团队;同时政府也应给智库人员提供挂职、定期与政府负责人和政策规划小组进行接洽等实际锻炼机会,引导智库人员了解治策过程,提供高质量的、切合实际问题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真正发挥智库的“思想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用创新思维解决人员流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6.完善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制 为了加强决策者与智库之间的信息联通,应倡导信息资源一定范围内的共享。智库类人才的培育需要融入公共治策的专业化实践过程,不仅需要人员流动,而且更需要信息联通。决策咨询服务是“信息战”“人脑战”,一定范围内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对于智库而言尤为重要,同时,智库也要对准、贴近政府需求,在此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方法,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报告。 总之,智库建设不是“凑人数”“拉横幅”“喊口号”,而是要从决策体制变革的高度,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意义。智库建设无异于一场触及利益再分配的改革,而且这场改革触及政府的利益,最困难,也最有价值,智库能否得以充分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印证着改革的力度与成果。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大力推行,而且在制度构建上还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把《意见》精神落到实处,应在充分总结国家高端智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丰富现有的决策咨询体制机制,既要始终不渝地用于探索、大胆创新,又要结合国情、突出重担,蹄疾而步稳地推进中国智库事业的发展。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