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天才假象》背后的故事
在很大程度上,成败都取决于我们天生的才能你可以把这种观点称作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思想。根据该理论,无论是体育比赛、做生意还是上学,虽然后天下苦功很重要,但如果上天不赏饭吃,你是不可能出类拔萃的。
我们用天才一词合理化这一见解世界上的顶尖人才天生基因里就写着伟大二字。虽然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讲,该看法似乎顺理成章,但我们自身的经历仿佛是它更有力的证据。
当我们看到泰格·伍兹在距离旗杆数英寸处内用5 号铁杆击出一个右曲球,我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得出结论:他生来就具有我们凡人无法达到的协调能力;我们看到国际象棋大师蒙眼下了十几盘棋,便会推论说老天爷一定给了他一个好脑子,让他的记忆力比我们都好。
归根结底,我们得出的是一个极其简单但又相当具有诱惑力的结论卓越是留给被选中的人们的,他们是基因彩票的赢家,而我们却无缘获奖。
本书或者至少是本书的第一部分直接对该观点发起了挑战。本书收集并整理了近25 年来出现的能有效驳斥该结论的重大证据,批判了已有百年历史的信条。本书认为,只要我们肯吃苦,肯动脑,准备好进行长时间的练习,那么人人都可以实现卓越。
这无疑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论调。自本书出版以来,我在各大高校、广播和电视节目里就此展开过争论。尽管讨论是充满挑战、发人深省、乐趣无穷的,但还是引发了一种观点的反复出现。人们总是会问,天资的重要性就摆在眼前,我们怎么能视而不见呢?既然我们能从一群小孩里看出谁天资聪颖,怎么能说天赋异禀是站不住脚的呢?
除了以上这些反对的声音,还有一个威力更大的挑战。查尔斯·达尔文早在150 多年以前就揭示,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遗传特性。他将此描述为进化的引擎,告诉人们遗传能够解释我们周围可见的许多特征变异,如身高、眼睛的颜色,等等。但如果这些可见的个体差异是遗传所致,那人们就会问,我们为什么不敢承认体育、音乐和科学等领域的杰出技能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也是遗传所致?
下面我会针对达尔文主义提出的质疑进行探讨,但我们先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看到天才就能毫不费力地认出他们,这种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小提琴乐团的指挥说:顶级教师一眼就能从一群学音乐的孩子里发现天才,看中他们,认为他们生来就能成就一番伟业。这看起来没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但教师怎么能确定这个看起来天赋过人的演奏者台下没下过苦功呢?他怎么知道经过多年练习,这个孩子还会像刚开始那样优于同龄人呢?
实际上,多项研究表明,他无从得知。例如,一项以英国音乐家为研究对象的开创性的调查发现,顶级演奏家的学习速度并不比成就略逊的演奏家快在连续练习的前提下,各组的进步速度几乎一致。区别只是顶级演奏家的练习时间更长。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显示,顶级演奏家小时候看似拥有的音乐天赋通常是父母在家对其进行额外指导的结果。
观察神童,你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乍一看,那些十几岁就能达到世界一流演奏水平的孩子似乎天赋异禀,是这些过人天赋令他们拥有了通往卓越的捷径。
但仔细审视,你便会发现另一副光景。
比如,泰格·伍兹于1997年成为美国大师赛最年轻的大满贯得主后,人们称他为天才。有人评价他是有史以来最有天赋的高尔夫球选手。但是现在想想看,他在还有5天才满1岁时就收到了一支高尔夫球杆做礼物,不到2岁就已经打过人生中的第一场球,5岁前他所积累的练习时长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一辈子的练习时间。他根本不是一个有着超能力,可以不用练习的高尔夫运动员,而是一个靠刻苦练习说话的例证。
天才假象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为铸就精湛技艺所付出的极小一部分努力。要是看过他们花费无数个小时练习的样子,看过一流演奏家为了登上顶峰曾蹒跚学步的样子,那些所谓的天赋似乎就没那么神秘莫测、与生俱来了。其实,大量研究表明,没有一个复杂任务领域的顶级专业人士能避开将技艺修炼至炉火纯青的水平所必需的十年苦功。
现在,我们讨论一下被达尔文主义奉若神明的天赋的重要性。无须赘言,我们都明白,从数学到棒球的所有领域里,青少年的能力有高有低是遗传作用的结果。有些孩子的能力一开始就是比别的孩子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专业的科学家意见已经揭露了重点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加,起初存在的差异造成的影响最终会不复存在。
为什么?因为时间和正确的练习会让我们发生巨大的改变。不仅身体会发生变化,大脑构造也会发生变化。例如,青年钢琴家负责控制手指的大脑区域比常人要大。但他们并不是生来如此,这是多年练习的结果。同理,出租车司机大脑中空间导航区域的大小远高于平均水平,这也是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导致的。
现在想象一下,有两块石头,要分别用它们做米开朗琪罗《大卫》雕像的复制品。假设其中一块的原始状态稍微有点像大卫雕像,就像云的形状偶尔会让人产生联想一般。然后,假设现在有两名雕刻家进入房间,得知他们都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化各自的腐朽为神奇。
哪块石头最终会更像原作呢?我们能说结果和两块石头的原始形状有关吗?还是要说,最终成品完全取决于两位雕刻家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和打高尔夫、弹钢琴是一个道理,起步之初的能力高低一点也不重要。最终成就的大小是由练习的质和量决定的。最终技艺的炉火纯青是靠练习达到的。
在古代,人类祖先的全部时间几乎都用来求生存,因此遗传相当重要;而如今,人人都觉得有可能也必须用半辈子的时间去掌握一个极其复杂的特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时候遗传就不再是重中之重。专业化和交换现代资本主义使劳动分工成为可能已经改写了游戏规则,但我们对卓越的思想认识却还困在古代,停滞不前。
换句话说,从我们是通过遗传从父母那里得到初始技能的角度看,尽管否认天才的存在可能确实是反进化论的观点,但是否认天资的重要性不是。由于人类的身体和大脑都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尽管每个人起步不同,但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心智健全的个体都具有积累知识、成就卓越的能力。研究证据还告诉我们,大家的学习速度都差不多,至少从长期看是这样。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成功没有捷径。
体育当然只是现代社会标准下的众多专门领域中的一个。顶级的网球、足球、冰球和棒球运动员为了在各自的特定领域成功,付出的练习时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不过,世界一流的放射科医生、企业家、军事飞行员以及其他身怀绝技的专业人士也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们练习了成千上万个小时,知识技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沉淀和升华。是这不同寻常的献身精神,而不是天资铸就了他们的卓越。
如果关于天资本质的整场争论仅仅是纯学术讨论,只是在课堂、演讲厅或是学术周刊上进行的,那无关痛痒。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天才神话不仅广泛流传,其破坏力也是毁灭性的,剥夺了个人和机构改变现状的动力。
为了一探究竟,假设有个女孩(当然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人)特别买天才神话的账。那么她可能会把任何失败(无论是打高尔夫还是学数学,或者其他领域)都视作自己天资不足的证据,因此很有可能半途而废。在看重天赋前提下,这么做完全合乎情理。但是,那些坚信卓越取决于后天努力的人则不会将失败看作一种控诉,而是当成一个适应和成长的机会。因此,他们会持之以恒,最终脱颖而出。
这样看来,真实世界的成败和基因半点关系都没有,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天资本质的根本认识,这个观点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爱迪生本人就说过:就算尝试了一万次都没用,我也还没失败。我不会沮丧气馁,因为每一次错误的尝试都意味着向前更进一步。
应该把这句话钉在每一所学校的墙上,深深刻在每一位家长、老师和政治家的脑海里。
出版后记
本书的主题延续了作者萨伊德一贯关注的领域成功和专家表现。作为一名屡创佳绩的退役运动员,他拥有讨论这个问题的最佳基础。他从自身经历出发,反驳了运动界过于看重天赋的观点,强调了努力和刻意练习的重要作用。在运动界尚且如此,在那些本来就没有运动界看重天赋的领域里,成功自然更依赖汗水的灌溉。在选择管理者时,一个智商过人的外行远不如一个经验丰富的内行,这是因为练习和经验,而不是逻辑推理能力,才是正确决策的关键。
有了技能并不会为成功打包票,萨伊德接下来从如何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谈到如何在关键时刻出色发挥。临场掉链子是个太普遍的现象,许多高水平人士都是它的受害者。萨伊德剖析了这种现象发生的内在原因:长期的练习已经将技能交给内隐系统运行,过度紧张促使人们将操作提升至外显系统,打乱了技能的正常运行。
萨伊德还对一些与专家表现相关的常见偏见的心理学因素做了分析,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自己踏入了这些心理学陷阱。这些话题都指向同一个结论练习永远是优异表现的首要条件。天赋和一些外因只能决定你的起点,只有自己可控的勤勉努力才能决定你的终点。
服务热线: 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 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