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丛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关系研究》立足于中国国情,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从价值哲学的基础理论出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研究,系统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诸方面的内在关系,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社会诸多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丛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关系研究》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继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任务,实现了多方面的重大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其中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是我们党再次向世人展示精神上、思想上的伟大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个体道德方面进行规定,其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这样四个方面,高度浓缩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四个基本方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这样四个方面,高度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时代精神的特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这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是一项新的重大理论研究任务,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摸索和探讨,需要不断给予清晰的阐释和有力的回答。首先,我们必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种历史高度的认知与把握。应当看到,任何一个社会都具有体现那个社会根本性质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社会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价值体系,是人类和谐理念的最高体现,是引领时代精神和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纲领,是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根本保证。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21世纪的历史关头,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国际形势多变和全球化的世界趋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人类共同历史经验的总结。价值追求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动物,人类活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同时,人又是理性动物,人总是行其所思,思其所行。人类任何自觉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都有目的性贯穿其中。亚里士多德指出:“一切技术、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①所谓善的目标,也就是当事人认为是好的目标,只有当事人认为是好的目标或善的目标,才是当事人认为值得追求的目标或目的。这种目的性追求也就是价值追求,即人们总是把自己认为值得追求的目标作为活动目的来追求。每个人的活动都为一定的价值追求所驱使。
龚群,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天主教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和研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西方伦理思想史》教材首席专家,主要著作有《人生论》、《生命与实践理性》、《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道德乌托邦的重构》、《罗尔斯政治哲学》、《现代伦理学》、《社会伦理十讲》等14部,译著有《德性之后》、《伦理学简史》、《生活质量》、《伦理学理论》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第一章 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
一、价值与核心价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性与普世性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
三、优秀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的意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社会诸多价值观的关系
一、现实需要的迫切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三、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
四、化解消极因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理念
二、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本质关联
三、发展创新与价值保障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作用
四、和谐社会建设对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保障作用
人名与术语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协和万邦的价值观念
协和万邦是与夷夏之防联系在一起的。《尚书》日:“日若稽古,帝尧日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亲九族”就是要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平章百姓”就是要治理好国家,进而使周边各国能够团结起来,此即“协和万邦”。它要求以道德教化为本,以治理好本邦为前提,然后去感化他国,体现了以“和合”处理邦国关系的原则与理想。
协和万邦的思想也是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主张分不开的,《尚书》日:“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可见,是否具有好的品德已成为所有人甚至包括君王的人生要务,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必须以修身为本,这对于君王来说也不例外。“内圣外王”其目的是要在政治实践中实行“仁政”(王道),而其根本则是要自身形成高贵的品德,在内心建立起高尚的追求(内圣)。这既是对自西周以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刑”等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符合稳固与发展中国古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的政治需要。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民众和执政者的关系如同北极星和群星的关系,为了使民众能够如群星自然拱卫北极星一样拥护执政者,执政者就必须实行德治,以得到民众的拥护,并实现人际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德与礼在治理国家中,具有其他方式如刑、罚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孟子进一步将孔子的为政以德发展为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梁惠王上》),因此为政者必须得民心,“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梁惠王上》)。实行仁政的关键就在于得民心。而如何得民心呢?孟子主张为政者应当与民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