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尾蝎》是徐仲年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杨明辉、殷智本、余家煌三个结拜的镇江青年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所经历的不同人生,从法国的里昂求学,写到抗战时的中国国内,通过三个青年不同的道路选择,反映了战争时期人生的悲欢离合、个人的国仇家恨,以及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
徐仲年著《双尾蝎》由独立出版社初版于1940年,迄今已过去70多年了。这是一部以留法学生及其生活为主体的小说,也是同时期并不多见的正面描写上海市民团体积极支持抗战的小说,几乎颠覆了同时期一般留学生文学的叙事模式。这本小说写作完成于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出版的过程历经艰辛,可谓命运多舛。目前,《双尾蝎》在世面上几近绝迹,甚至作者家属也没有藏书,此次再版乃是以影印本为底本,并经袁履庄先生校订。书中增收有段怀清先生写的《〈双尾蝎〉再版代序》与徐昭英女士写的《家事国事忆大伯徐仲年》,附录有《徐仲年中法文著译》。
《双尾蝎》再版代序
段怀清
一
钱锺书先生的《围城》里,有一位在法国里昂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归国的女留学生苏文纨。据说当年《沪报》教育消息栏里曾刊发了两则留学生归国消息,方鸿渐那一则学历学位显然属于造假,而苏文纨那一则无疑属实。其实,《围城》里与法国以及里昂大学相关的人与事,似乎尚不止于苏文纨。如果说1911年前留日学生曾一度独占清末留学之鳌头、1910年后留美学生继之声誉鹊起的话,那么20世纪20年代之后,留法学生在现代留学热潮或留学运动中自然亦应占有一席之地。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留学法国为人所熟知者,大概是留法勤工俭学,实际上,在现代留法史上,持续时间更长、影响亦更为久远的,大概是里昂中法大学。鉴于当时在里昂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北平中法大学及里昂中法大学,故说苏文纨为里昂中法大学的留学生亦不为过。
有关里昂中法大学,除了《围城》,现代文学史上至少还有两部长篇小说与之相关且值得一读,一部是苏雪林(1897-1999)的《棘心》,另一部则是徐仲年(1904-1981)的《双尾蝎》。二人均为20世纪20年代初期留学里昂中法大学者,且所学均为文科,后来二人又都走上了文学研究的道路。所不同者,苏雪林的主业为中国文学研究,而徐仲年终身致力于法语教育、法国文学的翻译及研究,且在文学创作方面亦有不菲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仅归国后的30年代至40年代,徐仲年在教学工作以及学术研究之余,创作完成并公开出版的文学创作著述计有:
散文集:《陈迹》、《海外十年》(回忆录)、《沙坪集》、《流离集》、《旋磨蚁》、《春梦集》
长篇小说:《谷风》《七色的霓虹》《彼美人兮》《双尾蝎》
短篇小说集:《人间味》《鬻儿集》《双丝网》
长诗:《逝波》
剧本:《大青山》
上述这些著作,我不仅在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多能检索到,甚至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系统中亦能找到。这不仅说明在抗战极为艰困的时期,徐仲年先生依然勤于笔耕、成绩斐然,而且他的这些文学创作,在当时也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二
作为一部以留法学生及其生活为主体的长篇小说,《双尾蝎》分上、中、下三部。上部1937年6月30日完成于浙江嘉定。此部包括出国、留学两部分,以杨明辉、袁瑛夫妇双获博士学位且爱情家庭经过了小小波折之后仍得圆满保全,计划返国为主要内容。中部以归国及国内生活为线索,结合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内局势的变化,描写叙述归国留学生们在国家民族遭遇外侮之时如何独善其身又如何兼济天下,其中有不少对于留学生毫不隐晦的批评,对于国人的留学热亦有不少客观现实之反省,读之令人印象深刻。第三部分则是以余家煌与裴玉卿这一中一洋之间的结合作为开篇,而具有莫大反讽意味的是,在法国获得巴黎大学优等成绩学成归国且秉性仁厚的大学教授杨明辉,竟然一变而成为上海滩上一个私携枪支、为妻复仇的基督山伯爵。故事情节发展几乎完全颠覆了同时期一般留学生文学的叙事模式。
《双尾蝎》第三部分以袁瑛之死、杨明辉失踪以及余家煌、裴玉卿结合开篇,似乎喻示着一个看似美满、理想的留学故事的悲剧性结束,以及一个更具有生命力的土洋结合的爱情故事的开启,或者说再次印证了所谓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在40年代中国社会的上演。但令人意外的是,小说并没有如此安排,原以为熟悉本土生存法则的余家煌,竟然也惨遭毒手,未能幸免。反倒是原本书生意气、手无缚鸡之力的杨明辉,一转成为淞沪抗战时期市民团体反奸肃谍组织的领导人。而实际情况是,徐仲年此间竟然有过与杨明辉颇为相近的经历,我自己呢?受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之嘱托,……主持法文宣传与法语播音。 这段经历及见闻,无疑为杨明辉在妻亡之后的救国与锄奸,提供了情感基础和生活积累。而《双尾蝎》这样一部原本以留法学生的留学与归国生活为题材线索的小说,亦正式转入到国破家亡的抗战语境之中,原本怀着学术事业之梦想的杨明辉、袁瑛夫妇,也就此被拖进战争与个人恩怨的旋涡之中且不得善终。
小说第三部分的淞沪抗战,无疑是同时期并不多见的正面描写上海市民团体积极支持抗战以及少部分国人沦落投敌的小说。尽管《双尾蝎》在描写战争方面文学手法技巧稍显粗疏简略,但在展现历史真实,尤其是描写上海市民阶层与战争之反应方面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尤为突出者有三,一是当时士兵的英勇无畏,二是汉奸的叛国无耻,三是市民阶级的同仇敌忾。《双尾蝎》大概第一次将两个留学里昂的归国留学生,描写成为分属于两个不同阵营的对手:一个是爱国者,一个是叛国投敌者。而杨明辉放弃大学教授职位、投身于抗敌阵营,并最终投身于抗日义勇军,这一故事尽管属于小说想象虚构,读起来甚至亦不免生硬,但在国仇家恨的交叉叙事之中,亦有其自然的情感逻辑与历史逻辑。《双尾蝎》亦就此而成为一部走出了纯粹的知识分子生活局限的抗战叙事文本,这在抗战才刚刚展开的1937年是颇为难得的《双尾蝎》的第一、第二两部分在1937年的10月即已完稿。
三
十多年前,我开始关注当年的里昂中法大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关联这一课题。其中,至少有两个事实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在中法大学前后400余位留学生中,有50多位所学专业为文科,获得博士学位者亦有20余位,其中大多数后来成为国内法语教育和法国文学翻译研究的中坚力量,像张若茗、曾觉之、徐仲年、敬隐渔、沈宝基、罗大冈、齐香、戴望舒、李治华、朱锡侯等;二是他们中的不少人也从事文学创作,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菲的创作成绩,其中,法语教育家、法国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家徐仲年先生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绩,就长期被忽略。
可能跟我在此方面写过几篇文章有关,此次徐大荧先生、徐昭英女史商议重新出版《双尾蝎》这部小说,并希望我能为之代序。其实我并非是徐仲年先生在学术研究及文学创作方面的研究专家,但作为徐先生文学作品的一位读者,我乐于为《双尾蝎》的再版提供一点我自己早前的阅读心得,并期待着能有读者从《双尾蝎》的再版开始,对徐仲年先生以及当年中法大学的那批留学生学者们曾经的学术工作与文学创作予以关注重视。
2017年7月中旬于沪上
徐仲年(19041981),中国著名法语教育家、法国文学翻译家、作家。20世纪20年代初赴法,入学里昂中法大学,后进入里昂大学文学院学习,并获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华人获此殊荣第一人。归国之后,先后主要在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著有散文集《沙坪集》《旋磨蚁》《春梦集》等,长篇小说《彼美人兮》《双尾蝎》等,短篇小说集《鬻儿集》《双丝网》等,长诗《逝波》。编有《法国文学ABC》《四十年来的法国文学》《简明法汉词典》《法语动词变位词典》等。
出版说明
《双尾蝎》再版代序/段怀清
家事国事忆大伯徐仲年/徐昭英
上
中
下
卷末附记
徐仲年中法文著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