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心系列教材,中药学院本科学生。实验中心系列教材,中药学院本科学生。实验中心系列教材,中药学院本科学生。实验中心系列教材,中药学院本科学生。实验中心系列教材,中药学院本科学生。实验中心系列教材,中药学院本科学生。实验中心系列教材,中药学院本科学生。实验中心系列教材,中药学院本科学生。实验中心系列教材,中药学院本科学生。实验中心系列教材,中药学院本科学生。实验中心系列教材,中药学院本科学生。实验中心系列教材,中药学院本科学生。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基础化学实验/中药学实践教学创新系列教材》突破原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教学的传统框架和原有实验体系,构筑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基础化学实验新体系。对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单列,同时又渗透在各个具体实验项目中,这样既便于学生纵观全貌,又利于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进入加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具有科学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日趋急迫,而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素质教育中,实验更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为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深入开展教育和教学改革,根据化学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发展的现状,我们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门基础化学学科的实验课进行重组,成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而单独设置。为配合这一改革,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结合中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特点,我们编写了这本《基础化学实验》教材。
本教材突破原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教学的传统框架和原有实验体系,构筑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基础化学实验新体系。对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单列,同时又渗透在各个具体实验项目中,这样既便于学生纵观全貌,又利于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本教材在实验内容的编写上注意充分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力求突出中医药特色,各项实验中尽可能采用中药作为实验对象,结合本学科发展研究成果,充分体现化学实验方法和手段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为了使实验教学真正从“验证式”转向“研究式”的教学,本教材在编写各化学学科基本实验基础上,编写了部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进行这部分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测定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通过实验报告等方式反映实验过程及结果,独立得出实验结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水平;又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综合实验技能,得到初步的科研能力训练。
本教材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7所中医药院校共15位老师参加编写。其中,无机化学实验内容由闫静、马鸿雁、许树军编写,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由张萍、陈胡兰、毛近隆编写,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由张梅、陈丰连、邓放编写,物理化学实验内容由夏厚林、赵跃刚、邵江娟编写,仪器分析实验内容由万丽、陈晓霞、韩波编写。全书由张梅主编及闰静、张萍、夏厚林、万丽副主编统编定稿。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成都中医药大学及药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特别是何国光教授对本书进行了认真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和能力,书中存在疏漏或不足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总前言
前言
上篇 理论技能篇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基础化学实验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 (2)
第二节 基础化学实验的目的和任务 (3)
第三节 基础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3)
第四节 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 (4)
第二章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5)
第一节 实验室规则 (5)
第一节 实验室安全知识及事故处理 (5)
第三节 常用玻璃仪器及规格 (7)
第四节 化学试剂基础知识 (11)
第五节 实验预习、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 (13)
第六节 实验数据处理 (14)
第七节 常用化学参考资料简介 (18)
第三章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22)
第一节 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干燥 (22)
第二节 试剂的取用 (24)
第三节 加热与冷却 (26)
第四节 搅拌与振荡 (30)
第五节 重结晶与过滤 (32)
第六节 熔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 (37)
第七节 常压蒸馆 (41)
第八节 减压蒸馆 (44)
第九节 水蒸气蒸馆 (48)
第十节 分馆 (51)
第十一节 回流 (54)
第十二节 萃取 (55)
第十三节 丁燥与干燥剂的使用 (59)
第十四节 升华 (63)
第十五节 称量 (65)
第十六节 滴定 (72)
第十七节 容量器皿的校准 (78)
下篇 实验方法篇
第四章 无机化学实验 (82)
实验4-1 碳酸销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82)
实验4-2 电解质溶液 (83)
实验4-3 乙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 (87)
实验4-4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89)
实验4-5 银氨配离子配位数测定 (91)
实验4-6 氧化还原反应 (93)
实验4-7 s区和p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94)
实验4-8 d区和ds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98)
实验4-9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100)
实验4-10 甲酸铜的制备 (101)
第五章 有机化学实验 (103)
实验5-1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103)
实验5-2 醇和酚的化学性质 (104)
实验5-3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106)
实验5-4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108)
实验5-5 糖类的化学性质 (109)
实验5-6 熔点测定操作练习 (111)
实验5-7 重结晶操作练习 (112)
实验5-8 正溴丁烷的制备 (113)
实验5-9 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的制备 (115)
实验5-10 无水乙醇的制备 (117)
实验5-11 环己酮的制备 (118)
实验5-12 苯乙酮的制备 (119)
实验5-13 巴比妥酸的制备 (121)
实验5-14 乙酸乙酯的制备 (122)
实验5-15 乙酰苯胺的制备 (124)
实验5-16 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制备 (126)
实验5-17 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 (127)
实验5-18 从牡丹皮中提取丹皮酚 (128)
第六章 化学分析实验 (130)
实验6-1 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130)
实验6-2 葡萄糖干燥失重的测定 (131)
实验6-3 盐酸黄连素的含量测定 (132)
实验6-4 草酸的含量测定 (133)
实验6-5 混合碱各组分的含量测定 (134)
实验6-6 水杨酸钠的含量测定 (136)
实验6-7 溴化钾的含量测定 (138)
实验6-8 中药白矾中硫酸铝钾的含量测定 (139)
实验6-9 水的硬度测定 (142)
实验6-10 胆矾中硫酸铜的含量测定 (143)
实验6-11 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 (145)
实验6-12 医用双氧水中H2O2的含量测定 (147)
实验6-13 乙酸的电位滴定 (149)
第七章 物理化学实验 (151)
实验7-1 恒温槽组装及性能测试 (151)
实验7-2 溶解热的测定 (155)
实验7-3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摩尔质量 (158)
实验7-4 二组分液-液平衡体系相图的绘制 (160)
实验7-5 三组分液-液体系相图的绘制 (162)
实验7-6 分配系数的测定 (164)
实验7-7 电导率的测定 (166)
实验7-8 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170)
实验7-9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175)
实验7-10 最大气泡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 (177)
实验7-11 溶胶的制备、净化与性质 (182)
实验7-12 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的摩尔质量 (185)
实验7-13 中药的离子透析 (188)
第八章 仪器分析实验 (191)
实验8-1 分光光度计性能检查 (191)
实验8-2 维生素B12或丹皮酚吸收曲线的测绘及含量测定 (192)
实验8-3 分光光度法测定槐花中总黄酮的含量 (194)
实验8-4 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中铁的含量 (195)
实验8-5 薄层板的制备与薄层色谱定性分析(天麻、大黄、五味子的定性鉴别) (196)
实验8-6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 (198)
实验8-7 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赤芍、大黄、陈皮的定量分析) (200)
实验8-8 气相色谱仪的使用 (201)
实验8-9 樟脑、冰片和薄荷脑混合样品中樟脑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 (204)
实验8-10 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乙醇含量 (205)
实验8-1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水中镁的含量 (206)
实验8-12 固体试样红外光谱的测定 (207)
第九章 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 (209)
实验9-1 配合物中心原子d轨道分裂能的测定 (209)
实验9-2 阿司匹林的制备、纯化与定性鉴别 (211)
实验9-3 蛋壳中钙、镁总量测定 (212)
实验9-4 硫酸链霉素的水解 (214)
实验9-5 中药白芍中芍药苷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 (216)
实验9-6 药用氯化钠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217)
实验9-7 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及其分离与鉴定 (220)
实验9-8 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223)
实验9-9 氯化铵的制备 (227)
实验9-10 八角挥发油的提取 (228)
实验9-11 葡萄糖含量测定 (229)
实验9-12 固-液界面上的吸附 (230)
实验9-13 中药肉桂中肉桂醛的含量测定 (231)
参考文献 (232)
附录 (233)
附录1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12C=12.00) (233)
附录2 常用化合物式量表 (234)
附录3 国际制基本单位 (235)
附录4 一些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 (236)
附录5 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I=0) (238)
附录6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标准电极电势 (239)
附录7 常用酸碱溶液的比重和浓度 (243)
附录8 常用指示剂及配制方法 (243)
附录9 常用缓冲溶液的pH范围及配制 (246)
附录10 常用基准物的干燥条件和应用 (246)
附录11 常用溶剂的物理常数及其纯化方法 (247)
附录12 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 (248)
附录13 常用液体的黏度 (249)
附录14 不同温度下水的黏度(η)及表面张力(σ) (249)
附录15 20℃时乙醇水溶液的密度与折光率 (250)
附录16 常用溶剂的饱和蒸汽压 (250)
附录17 常用溶剂的折光率 (250)
附录18 相对急性毒性标准 (251)
附录19 常用化学物质毒性和易燃性 (251)
附录20 常用溶剂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 (252)
附录21 不同温度下KCL和NH4CL的溶解热 (253)
附录22 不同温度下几种常用液体的密度ρ (253)
附录23 参考学时数 (254)
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