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言郝语:五位一体教研育人》讲到奉献、团队、谋划与实施:提高群体绩效的关键(母校情之一),做大平台是一种激励(母校情之二),认同来自于具体的关爱(母校情之三),丰富化与自主性也是激励(母校情之四),大学生活:不顺是常态(母校情之五),好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人生(母校情之六),总冠军靠实力和综合,不靠运气……等等。
郝旭光(1961-).男,山东烟台牟平人,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工学学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0013年主讲的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2007年被评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十大学生最喜爱教师”。
2009年被评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教师。
2011年1月被评为商学院首届教学标兵。
2012年5月被评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届师德先进个人。
2012年7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2013年9月被评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届教学标兵。
中国企业家网专栏作家,“郝论领导力”。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郝好说监管”。
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
目1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17部,其中主编1部,独着2部;在《管理世界》(5篇)、《中国工业经济》(2篇)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有14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得3项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一般杂文30余篇。
2008年1月被聘为国家电网高级培训中心客座教授。
2008年11月22日被聘为“北京市公开选拔副局级干部面试考核评价委员会”的评委,参加北京市公开选拔副局级干部的面试。
2013年5月28日-30日,被聘为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专家评委。
2013年9月16日,应市教育工会邀请.主持了北京市“细论为师道,共筑中国梦”高峰论坛。
组织行为与领导力
管理中的领导艺术
领导的N种境界
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姜占太的领导力研究
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山东牟平农机公司王涛董事长的领导力
健康管理的全程模式——以胜利油田烟台疗养院健康管理的全程模式为例
奉献、团队、谋划与实施:提高群体绩效的关键(母校情之一)
做大平台是一种激励(母校情之二)
认同来自于具体的关爱(母校情之三)
丰富化与自主性也是激励(母校情之四)
大学生活:不顺是常态(母校情之五)
好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人生(母校情之六)
总冠军靠实力和综合,不靠运气
靠坚韧赢得总冠军:201 3—2014赛季CBA总决赛述评(1)
信任是一种力量:2013—2014赛季CBA总决赛述评(2)
团队成功登顶需要综合实力:201 3—2014赛季CBA
总决赛述评(3)
人文杂谈及游记
年节群发短信,诚意不够
节日问候贵在个性化
“马上”就行动,急功近利空蹉跎
“屏迷”:手机依赖症
“微信控”:“狂刷”与“滥晒”
中国最“牛”的村
昆嵛山冬天的美
忽如一夜雪飘来,京城三月“梨花”开
女性能顶大半个天:“三八”节为男人、女人说几句话
文治武功、无私亲民、百姓利益、大帝:泰国游览感悟(泰国游记之一)
泰国大皇宫的美·神圣感的营造(泰国游记之二)
泰国云宫的“神奇”美·神圣感的强化(泰国游记之三)
泰国人的效率与智慧:快快走、“载艳艳”、方形柱子电线杆(泰国游记之四)
普吉岛的济公庙、大象舞和白老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泰国游记之五)
“海上桂林”攀牙湾,林、峰、洞、水伴沙滩(泰国游记之六)
“情人沙滩”,情何以堪?(泰国游记之七)
能?还是不能?这是个问题(泰国游记之八)
对外援助应让媒体和当地百姓得到看得见的利益(泰国游记之九)
游贵阳天河潭:揽夜郎十万里关河汇成胜景烟台的美,以“何”为最?
祝天下夫妻幸福美满——参加侄女婚礼感悟
游“大乳山”有感:神圣感在商业化面前
游海阳招虎山有感:景区美与管理的美如何融合?
游海阳云顶山有感:专注、坚持在短期行为面前
教学、科研、教书育人、指导论文、社会服务
相互砥砺,我与母校共荣耀
改变大学教育观念——真正尊重学生
世界顶尖名校学生大学生活怎么过?
本科新生教学——大学教学的“天”
热情、责任、学术、育人:探讨为师之道
有了荣誉不一定有贡献;不能有了知识没有了常识
中才的心态、责任心、恒心与爱心——教师节感悟
新生赠言——健康的身心,强烈的责任,包容的胸怀,不懈的探索
困惑与建议——责任心、热情、坚持与三个结合
关于教学案例分析的思考——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嵛山姜占太的案例为例
“十少十多”与“九要九不要”——对同学们的忠告
热情、专注、坚持和方法——关于人才强校、科研工作的几点感悟
新生赠言——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品格,坚韧的意志,健康的身心
选择与努力
“究”山有路“悟”为径,“研”海无涯“法”作舟——论研究生
教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学山有路“勤”为径教海无涯“爱”作舟——本科教学“零四三二一”
EMBA/MBA毕业论文指导感悟(1):EMBA/MBA论文写作的总体要求
EMBA/MBA毕业论文指导感悟(2):确定EMBA/MBA论文题目应该注意的问题
EMBA/MBA毕业论文指导感悟(3):EMBA/MBA论文写作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勤奋不一定能成功,不勤奋一定不能成功
访美感悟
WHITE HOUSE:“白宫”还是“白房子”?(美国访学体会之一)
尊重学生——从美国大学的教室说起(美国访学体会之二)
从“空姐”到“空婶”:美是什么?(美国访学体会之三)
大门,门面?(美国访学体会之四)
限制还是鼓励市民阅读:参观美国公共图书馆感悟(1)
(美国访学体会之五)
胸怀·功绩·“重孙辈法则”·“退休规律”:参观美国公共图书馆
感悟(2)(美国访学体会之六)
创新、创业,到底应该怎么做——考察Intel、Google、Luca、Budweiser公司感悟(美国访学体会之七)
年味、传统、限放与美国人烧国旗:疏还是堵?(美国访学体会之八)
美国西部扩张的起点与密西西比河(美国访学体会之九)
后记
为什么已经40多岁了而且有了“正教授”的头衔,还会选择继续读博士?这是因为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总觉得有些不足。另外,中国读书人的进士情结对我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什么会选择攻读入学门槛很高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考前我也曾经考察过,就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试题来看,人大的考题是最难的学校之一。知难而进是因为,都到这个年龄了,要读就读一个难度大的,挑战一下自我,学些真本领。中国人民大学是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其他门类社会科学的圣地,学校的风格是豪迈,是典型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即现在的流行语:“高大上”),在这里可以得到最深厚的学术濡养,后来读博的经历表明,入学、学习及毕业论文确实非常具有挑战性,但这个选择也是正确的,她为我提供了提升学术素养、扩展学术视野、攀登更高学术平台的途径。她给予了我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更大的提升空间和更多的提升机会,而且也使我看问题、分析事物的心态更加平和、更全面、更深刻、更具理性。
对3所母校之情的细微差异,也使我对3所大学的归属感有着细微差异。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肯定与母校的实力、美誉度和进步的幅度有关。但归属感的差异,在满足基本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与教学水平关系不大,与学校的排名、水平和品牌有关,最重要的是,与学校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有关。总之,对3所母校归属感的细微差别,西南财经大学与北京科技大学相比,学校更关注,同学的感情更密切。硕士和博士的学习生活相比,博士的学业、工作负担太重,同时因为不住校,少有精力和时间体会、欣赏人大的美丽和博大、加深同学的友谊。
30年的风风雨雨,大学生活很多东西都淡忘了,但我真切地记得北京钢铁学院的生活。
难以忘记的是,班里同学们在生活上的互相帮助。当时一位家在外地的女同学,母亲病重到北京治疗需要输血时,几乎所有的男同学都到医院验血,最后是血型相符的两位同学献了血。一位男同学患急性肝炎期间,大家主动帮他记笔记,帮他复习,在生活上也提供了很多帮助。有一位家在外地农村、家里条件比较困难的男同学,父亲因为意外突然去世,同学们得到这个消息不到半天,就主动匿名捐款数百元,这在当年是一笔巨款啊!因为当时一般工薪阶层的正常月工资超过五十元的极少。
难以忘记的是入学后的落差。由于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背景差别等使我在班里从来不是主流,入学第一年不标准的普通话也会引起一些“大地方”来的“大”同学的恶作剧——“学舌”,而且多有特指——“小地方”来的“小”同学。这或多或少影响着我的感受。虽然我的一般课程成绩中等略偏上,高等数学的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但我的名字就是“小郝”,也难怪,全班34个人,当年考进大学时我才17岁,班里最大的31岁,比我小的就3位,而且只比我小l岁。在大学以前的学习中,我一直都被公认为当时所在群体里天赋最高,并且成绩一直稳拿冠军,小小年纪考上大学更是“天之骄子”,受瞩目、被重视早已是常态了。到大学以后,尽管同学们生活上有困难相互帮助,但因为年龄和成长背景的巨大差别引起的被忽视,使我在心理上有了巨大的落差,失落、迷茫、彷徨是这个阶段的主旋律。在彷徨的阶段迫切需要有人关注时,却很少得到同伴、外界和学校的关注。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顽强地进行自我调节,才逐渐消除了这种失落感。静下心来想想78级的特殊性就会释然。77、78这两个年级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内部的差异非常大,学生中包含了军人、教师、职员、工人(包括矿工、装卸工等)、下乡的知情、农民、应届毕业生等,有着如此巨大差异的学生在同一年上大学,在人类历史上肯定是空前的,也极可能是绝后的。因为十年“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高考,要读大学需要推荐,大学也基本上停办了。“文革”后压了十年的渴求知识的优秀学生在同一年进入大学,77级在1978年春季入学,78级在秋季入学,因此,在心理上我们总觉得这两个年级是同一年级。关键是我自己作为在校生参加了十年浩劫后恢复高考制度的首次高考,而且竟然还初选过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