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成长之谜:人际关系与大脑的互动如何塑造了我们(第2版)
定 价:68 元
- 作者:(美)丹尼尔·西格尔
- 出版时间:2017/4/1
- ISBN:9787517706380
- 出 版 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84
- 页码:476
- 纸张:
- 版次:
- 开本:16K
《心智成长之谜:人际关系与大脑的互动如何塑造了我们(第2版)》首先介绍了“人际神经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构想,这一概念和系统思考都是建立在人类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表观遗传学、神经生物学、语言学等相关基础研究基础之上。西格尔博士提出:“心智的核心是对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一种呈现过程和控制过程。”让人耳目一新,帮助我们跳出“大脑的功能”这一局限性框架,站在人类发展历史的视角,让我们透过心智、大脑、人际关系和经验这四扇窗口来审视人类的发展过程,让我们看到心智的社会性、文化性的本质。
《心智成长之谜:人际关系与大脑的互动如何塑造了我们(第2版)》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作者:(美国)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Siegel) 译者:祝卓宏 周常
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Siegel),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作者、教育者和儿童心理专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与精神病学系教授,负责文化、大脑和发展中心的研究工作,以及正念研究中心的主任。曾出版畅销书《全脑教养法》等。
第一章心智、大脑和人际关系:人际神经生物学的视角/1
关于“心智”的定义/3
本书的架构/11
大脑的基本结构/16
心智:调节功能和意识功能/34
第二章记忆/45
记忆的一般定义/46
内隐记忆:心理模型、行为、影像和情绪/51
外显记忆:事实、事件和自传式意识/55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主观经验/62
童年失忆/66
情绪、回忆和遗忘/70
应激、创伤和记忆/73
记忆准确度及创伤冲击力/77
记忆和叙事/82
记忆的和回忆的自我/86
反省:跨时间的自我和他人/87
第三章依恋关系/89
依恋系统/90
人类沟通与心智状态/92
依恋关系理论/94
评估依恋关系/96
安全依恋关系/113
相对于依恋关系的成人安全/自律型心智状态:反省的自由/115
相对于依恋关系的成人抛弃型心智状态:来自情绪沙漠的记忆/119
趋避冲突型依恋关系/124
相对于依恋关系的成人沉溺型心智状态:过去对现在的干涉/127
失序/迷茫型依恋关系/131
相对于依恋关系的成人未解决/失序心智状态:无序的生活经历及心智状
态的骤然转变/133
破裂和修复/138
反省:依恋关系和心理健康/139
第四章情绪/143
情绪的定义/144
情绪与社会信息加工的融合/153
无意识与意识情绪/155
情绪作为可评估意义的一个价值体系/159
“我”是如何变为“我们”的:关于镜像神经元和内在状态的共享/161
反应灵活性、人际关系和情绪/163
情绪与身体反应/166
情绪经验的个别差异/168
情绪沟通:共情与情感表达/171
情绪与大脑半球/174
主观经验/176
情绪调节/179
反省:情绪及心智/180
第五章心智状态:凝聚力、主观体验和复杂系统/183
定义心智状态/184
复杂系统/190
跨时间的心智状态/201
人际系统和心智的二元状态/207
反省:状态流/211
第六章表征:加工模式与真实性建构/215
信息处理和心理表征/217
表征形式与主观经验/220
意识和表征过程/224
发展过程和大脑的不对称性/227
加工模式:大脑的不对称性与“二分法”/230
不对称性和情绪/234
意识与侧化/238
依恋关系、侧化和表征过程/239
基因、性别和经验/244
经验如何影响脑半球的特化/246
知道的途径/250
第七感的发育:心智产生心智/252
第七感的适应损伤/255
反省:呈现真实和获得幸福感/257
第七章自我调节/261
情绪在自我调节中担当中心角色/262
自我调节中的功能失调/264
情绪调节的概念框架/267
人格特征、心理训练和自我调节转化的方式/295
反省:情绪调节和心智/298
第八章人际连接/301
依恋和情绪调节/305
人际关系和自我调节/315
情绪成长的途径/318
反省:情绪性关系和心智参与/327
第九章整合/331
整合处于健康和恢复的核心位置/333
神经整合/335
发展和整合过程/339
心智的整合/343
依恋关系和整合/346
整合自我/350
观察整合/356
从人际神经生物学(IPNB)视角看故事/364
反省:整合心智/369
后记/371
术语解释/381
注释/384
参考文献/405
版权页:
如果某个人在童年的时候一直出现被重复忽略的情况,一个失望状态会被激活且被保留下来。在这个超低能量状态中,一种排斥的感觉主导着这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知觉,情绪中会充满羞愧和无助感;记忆会召唤先前被拒绝的经验,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或不值得人爱的心理模型被激发,并且可能出现行为逃避或退缩倾向。因为这种失望状态一直被重复激活,甚至出现了微小的拒绝信号时,如朋友或治疗师未及时回电,也会激起此人强烈的情绪反应。在响应这个环境的情境时,状态里的改变会部分受制于个人的历史。不过,整个集群在这种时刻,能快速成为强势的信息加工模式,给某个人一个极大的排斥和失望感,远超过原始刺激且没有任何明确的、意识上可接近的连接到达过的既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