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编的语文教材。编写体例较为新颖,引入了一些信息化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分为“阅读赏析”“口语表达”“应用写作”三篇,每篇设置若干任务,每个任务划分为四个栏目,即“必备知识”“能力技巧”“资源共享/案例评析”“综合实训”。
高职语文课是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黑龙江职业学院实施成果导向教学改革以来,高职语文作为一门素质通识课程着眼于高职学生长远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成果导向”教学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着这样原则,中文教研室全体教师齐心协力编成此教材,努力将《高职语文》打造成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整体提高的一门通识课程教材。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结构设置科学合理有梯度。以“阅读赏析”“口语表达…‘应用写作”三部分为载体。第一部分包括“诗歌鉴赏”“散文鉴赏”“小说鉴赏”,第二部分包括“口语表达基础”和“职业口语表达”,第三部分包括“行政公文写作”和“事务文书写作”。每部分设置若干任务,每个任务划分为四个栏目——“必备知识…能力技巧…资源共享/案例评析…“综合实训”,使学习过程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理论到实践。
二、内容选择着眼于提升人文素养。在阅读赏析部分,我们依次按照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划分,篇目选择涵盖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包括亲情人伦、人生哲理等。口语表达部分侧重日常口语交流和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实际模拟、演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日语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应用写作部分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运用基本的书面语言,在今后学习与工作中准确、完整、清晰地表达思想。内容经典、贴近生活、富于趣味,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注重提升读者的人文素养。
三、“成果导向”理念贯穿始终。本书按照“成果导向”教学理念编写,每个单元前分别设置对应教学大纲的三级能力指标,以若干任务为线索,学生通过任务的学习与训练达成能力指标。每个单元后配有评量表,用以检验学习效果及学习目标达成程度。同时还有相关知识链接及课后作业等,使课上听讲与课下自主学习紧密配合。
四、数字信息化资源丰富便捷。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是每个任务后都加入了二维码,读者通过扫二维码可以获取更多的与本任务相关的文本、图片、音频及视频等资源,不断扩充拓展相关内容。这样的设计符合信息来源渠道多元、高速发展的时代主流,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学生自学,而且适用于普通读者自主学习,是一本新形态、立体化、富媒体的教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鼓励和指导,参阅借鉴了相关的著作和文献,也引用了一些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写内容涵盖广、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出现疏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及应用本教材的师生给予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 阅读赏析
第一章 诗歌鉴赏
任务一 赏析《春江花月夜》
任务二 赏析《当你老了》
任务三 赏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第二章 散文鉴赏
任务一 赏析《孔子论孝》
任务二 赏析《目送》
任务三 赏析《恒久的滋味》
第三章 小说鉴赏
任务一 赏析《黛玉之死》
任务二 赏析《麦琪的礼物》
第二部分 口语表达
第四章 口语表达基础
任务一 朗读基础——标准发音
任务二 朗读技巧
任务三 如何倾听
任务四 语言得体性
任务五 语言应变性
第五章 职业口语表达
任务一 会议主持
任务二 求职口才
第三部分 应用写作
第六章 行政公文写作
任务一 认知应用文
任务二 撰写会议通知
任务三 撰写通报
第七章 事务文书写作
任务一 撰写个人总结
任务二 撰写竞聘报告
附表
附表一 阅读赏析评量表
附表二 口语表达基础评量表
附表三 职业口语表达评量表
附表四 行政公文写作评量表
附表五 事务文书写作评量表
附表六 常见错别字
参考文献
《新编高职语文》:
一九八三年,我跟我的老师陈钟英先生开始着手林徽因诗文首次编纂结集工作。林徽因已于五十年代去世,其文学作品几乎湮没于世。为收集作品,了解作者生平,这年夏天我们到北京访问金岳霖。这时他已八十八高龄,跟他同辈的几位老人说,他有冠心病,几年来,因肺炎住院已是几进几出了。他身体衰弱,行动不便,记性也不佳,一次交谈只能十来分钟,谈长点就睡着了。几年前,在老友们的怂恿催促下,他开始写些回忆文字,但每天只能写百多字。这一年由于体力精力不济,已停笔了。听了这些话,我的心凉了半截。不过,一位熟知他的老太太的话却给了我们一丝希望与鼓舞:“那个老金呀,早年的事情是近代史,现在的事情是古代史。”
我们找到北京东城区干面胡同金岳霖寓所。进了他的房间,见他深坐在一张低矮宽扶手大沙发里。头上依旧戴着一圈宽檐遮光帽,头顶上露出绺绺白发,架着黑框眼镜。瘦长的双手摊在扶手上,手背上暴起一根根青筋。两脚套着短袜,伸直搁在一张矮凳上。他的听力不佳,对我们进来似乎没有什么反应。我们坐近他身边,对着他耳朵,一字一句地说明来意。我趁陈钟英先生跟他慢慢解释的当儿,打量着屋里的摆设。屋里右边,一张老式横案桌上摆着一些书,桌边挂着一根手杖,还斜靠着一根拳头粗、一人多高、顶端雕有兽头的漆金权杖,大概是学生们送的。作为哲学界和逻辑学界的权威与泰斗,这根金色的权杖,于他是颇具象征性的礼品。屋子左边,则摆着一个有靠背的坐式马桶。他要靠人扶着就此如厕。这金色的权杖与暗淡的马桶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顿令我感到人生易老,时光无情。
我们对着他耳边问谁了解林徽因的作品时,他显得黯然,用浓重沙哑的喉音缓缓地说:“可惜有些人已经过去了!”我们把一本用毛笔大楷抄录的林徽因诗集给他看,希望从他的回忆里,得到一点诠释的启迪。他轻轻地翻着,回忆道:“林徽因啊,这个人很特别,我常常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好多次她在急,好像作诗她没作出来。有句诗叫什么,哦,好像叫‘黄水塘的白鸭’,大概后来诗没作成……”慢慢地,他翻到了另一页,忽然高喊起来:“哎呀,八月的忧愁!”我吃了一惊,怀疑那高八度的惊叹声,竟是从那衰弱的躯体里发出的。只听他接着念下去:“哎呀,‘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过了头……”’他居然一句一句把诗读下去。末了,他扬起头,欣慰地说:“她终于写成了,她终于写成了!”林徽因这首《八月的忧愁》是优美的田园诗,发表于一九三六年,构思当是更早。事隔已半个世纪,金岳霖怎么对第一句记得这么牢?定是他时时关注着林徽因的创作,林徽因酝酿中反复吟咏这第一句,被他熟记心间。我看他慢慢兴奋了起来,兴奋催发了他的记忆与联想,他又断断续续地记起一些诗句,谈起林徽因的写作情况。翻完那本抄录的诗,他连连说:“好事情啊,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情!你们是从哪儿来的?”我们刚刚告诉过他,是从林徽因家乡福州来的,显然他倏忽间就忘了。已经谈了十来分钟,他并没瞌睡,我庆幸地看着小录音机一直在转动着。我们取出一张泛黄的32开大的林徽因照片,问他拍照的时间背景。他接过手,大概以前从未见过,凝视着,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他的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梗在那里。他一语不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他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地对我们说:“给我吧!”我真担心老人犯起犟劲,赶忙反复解释说,这是从上海林徽因堂妹处借用的,以后翻拍了,一定送他一张。待他听明白后,生怕我们食言或忘了,作拱手状,郑重地说:“那好,那好,那我先向你们道个谢!”继而,他的眼皮慢慢耷拉下来,累了,我们便退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