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包括基本组织、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人体胚胎发育概论等十二章内容。本书的特点:一是将大体解剖和小体组织、细胞和分子结构等知识内容综合为一体;二是本书以基本组织、器官组织和神经系统的大体解剖为主,其他系统的大体解剖知识仅作一般性介绍;三是根据本专业的发展,适当增加了超微结构和分子结构内容。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是针对全国师范院校、综合性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专业培养中等院校师资、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认识和普及人体科学知识、提高民族人体文化素质和健康意识而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教材在揭示人体科学,传播和普及人体科学知识,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和科学文明素质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和支持。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自1981年2月第1版问世,1989年、1999年和2006年第2、3、4版再版发行以来,已历时31年,先后共印刷了60多万册。《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第4版教材,于2007年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除满足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使用外,还被成人教育、相关专业培训班、部分医学院校所采用,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人体组织解剖学的教学教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课程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课程建设内容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教学平台。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本书编写团队于2010年开始规划和部署了《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第5版)、《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实验》(第5版)和《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数字课程》和《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自学指导》(第2版)的编写工作。
绪论
一、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
二、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
三、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四、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研究方法
五、人体解剖学常用术语
六、学习和研究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基本观点
七、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第一章 基本组织
第一节 概述
一、细胞连接
二、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
三、基膜
第二节 上皮组织
一、被覆上皮
二、腺上皮和腺
三、上皮组织的更新和再生
第三节 结缔组织
一、固有结缔组织
二、软骨
三、骨
四、血
第四节 肌组织
一、骨骼肌
二、心肌
三、平滑肌
第五节 神经组织
一、神经元
二、突触
三、神经胶质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五、神经末梢
六、神经纤维的溃变与再生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和骨连结
一、概述
二、躯干骨及其连结
三、颅骨及其连结
四、四肢骨及其连结
第二节 骨骼肌
一、概述
二、全身骨骼肌的配布概况
第三章 循环系统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概述
二、心
三、动脉
四、静脉
五、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变化
第二节 淋巴系统
一、毛细淋巴管
二、淋巴管
三、淋巴干
四、淋巴导管
第四章 免疫系统
第一节 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
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三、抗原呈递细胞
第二节 淋巴组织
一、淋巴小结
二、弥散淋巴组织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第三节 淋巴器官
一、胸腺
二、淋巴结
三、脾
四、扁桃体
第五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系统的功能
二、消化系统的组成
三、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
第二节 消化管
一、口腔
二、咽
三、食管
四、胃
五、小肠
六、大肠
第三节 消化腺
一、唾液腺
二、肝
三、胰
第四节 腹膜
一、腹膜的形成物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第六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鼻
一、外鼻
二、鼻腔
三、鼻旁窦
第二节 喉
一、喉的位置
二、喉的结构
第三节 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和主支气管的位置和形态
二、气管和主支气管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肺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二、肺的组织结构
第五节 胸膜
一、胸膜及胸膜腔
二、胸膜隐窝
第六节 纵隔
第七章 泌尿系统
一、肾
二、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第八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
一、睾丸
二、输精管道
三、附属腺
四、男性外生殖器
五、男性尿道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
一、卵巢
二、输卵管
三、子宫
四、阴道
五、女性外生殖器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甲状腺
一、甲状腺的位置和形态
二、甲状腺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甲状旁腺
一、甲状旁腺的位置和形态
二、甲状旁腺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肾上腺
一、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
二、肾上腺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第四节 垂体
一、垂体的位置和形态
二、垂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三、垂体的血管分布特点
四、下丘脑-垂体-靶器官的相互联系
第五节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一、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概念
二、DNES的组成、产物及其功能
第十章 感觉器
第一节 视器
一、眼球
二、眼副器
第二节 前庭蜗器
……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第十二章 人体胚胎发育概论
中英文名词索引
彩图
(1)髂内静脉(internal iliac vein)由盆部静脉汇合而成,位于同名动脉的后方,与髂内动脉伴行。其属支与动脉一样也分壁支和脏支。它们收集盆部、臂部和会阴部静脉血。壁支全部与同名动脉伴行;脏支起于盆腔脏器周围的静脉丛如直肠丛、膀胱丛等。
(2)髂外静脉(external iliac vein)是股静脉的直接延续,收集腹壁下部及下肢所有浅、深静脉的血液,其属支与同名动脉伴行。
(3)股静脉(femoral vein)下肢静脉的主干,其属支分深、浅两种:深静脉各级属支与同名动脉伴行,如胫前静脉、胫后静脉。浅静脉起始于足背静脉网,主要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收集足、小腿、大腿的浅层静脉血。股静脉收集下肢全部的浅、深静脉血,在腹股沟韧带深面延续为髂外静脉。
2)下腔静脉的属支下腔静脉的属支分壁支和脏支。壁支与同名动脉伴行,如4对腰静脉。脏支分成对脏支和不成对脏支。成对脏支收集腹腔内成对脏器的静脉血,直接或间接注入下腔静脉。腹腔内不成对脏支汇合成肝门静脉人肝,再经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是一短而粗的静脉干(图3-22),长6~8cm,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与胰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至肝门处分左右支入肝,在肝内反复分支汇入肝血窦,后经肝内各级静脉再汇合为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由此可见,肝门静脉是介于两种毛细血管之间的静脉干。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胃冠状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等,收集胃、小肠、大肠、胰、胆囊和脾等处的静脉血。
肝门静脉的属支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有丰富的吻合。①在食管下段通过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系吻合。②在直肠周围通过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系吻合。③在脐周围通过脐周静脉网,分别与上、下腔静脉系吻合。在正常情况下,上述三处吻合支细小、血流量很小,均按正常方向分别流到所属静脉系。当门静脉血流受阻时(如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加之肝门静脉与其属支无静脉瓣,血液会经过上述吻合支逆流。这样吻合支会逐渐增粗而呈现曲张,导致食管下端静脉丛破裂引起呕血。若直肠静脉丛破裂,则引起便血;由于肝门静脉循环障碍,还可引起脾大及胃肠瘀血,为产生腹水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