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语言见到语言,可见汉语之华彩;透过语言见到人物,可见形象之鲜活;透过语言见到历史,两千多年厚重轻薄的往事依旧历历在目触手可及,这就是中国古典小说所留给我们的遗产。古典小说是大俗,亦是大雅,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贴近市井百姓生活与心灵的文学样式。
《古典小说》如数家珍地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的基本类型与代表作品,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一一陈说。并由此登堂入室,深入开掘古典小说中蕴含的社会心理与人生百态。
从而使读者在阅读古典小说的过程中,可以有广阔的视角与强烈的即视感。
关于中国古典小说(代序)
纵部 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
一 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二 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
三 历史小说与《三国演义》
四 英雄传奇与《水浒传》
五 魔幻小说与《西游记》
六 世情小说与《金瓶梅》
七 白话短篇小说与三言二拍
八 鬼魅世界与《聊斋志异》
九 讽刺艺术与《儒林外史》
十 千古奇书《红楼梦》
十一 中国古典小说的衰落
横部 中国古典小说的精神内涵
一 古典小说与中国文化
二 小说作为教化的工具
三 小说是失意者的游戏
四 “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五 古典小说与史传传统
六 古典小说与佛教精神
七 人神之恋与浪漫情怀
八 古典小说与禁欲主义
《古典小说》:
一、博富庞杂的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的特点是篇幅短小紧凑,内容琐细纷杂,形式上多粗陈梗概,不修边幅,可以称之为杂记见闻的笔记体小说。志怪小说记载鬼神怪异之事,志人小说则叙写人物逸闻琐事。相比于志人小说,志怪小说更具有小说的性质。虽然从主观上它们都出自一种实录的初衷,但今天从客观上看,由于科学思维对人的武装,志怪小说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陌生化效果,这就使得它呈现出丰富的想象或幻想的表征,与我们今天理解的艺术虚构非常类似。今天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的很多神怪迭出的影视作品,它们仍继承着志怪的精神传统。
“志怪”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是记述奇闻怪事的意思。志怪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至先秦。大量在口头流传或载人史书的神话传说、迷信故事、地理博物传说和寓言故事等,它们共同成为志怪小说的源头活水。
魏晋南北朝是志怪小说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魏晋时期比较著名的志怪小说有题为魏文帝曹丕撰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郭璞撰的《玄中记》、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王嘉的《拾遗记》、祖台之的《志怪》、戴祚的《甄异传》等;南北朝时期较著名的有署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刘义庆的《幽明录》《宣验记》、刘敬叔的《异苑》、东阳无疑的《齐谐记》、祖冲之的《述异记》、任肪的《述异记》、吴均的《续齐谐记》、颜之推的《冤魂记》等。可惜多数志怪小说都已失传,比较完整流传至今的只有《博物志》、《搜神记》、《拾遗记》、《搜神后记》、《续齐谐记》、《异苑》等几种。那些散佚作品的部分佚文被辑人宋李防的《太平广记》。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也辑录了部分佚文。
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蒲松龄谦虚地认为自己在才华上是比不上东晋时期写《搜神记》的干宝的,但在兴趣上却与那位志怪作者一脉相承。这一方面道出了我们将在后文介绍的《聊斋志异》的内容特征,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于宝及其《搜神记》在志怪小说中重要的历史地位。
《搜神记》是保留下来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佼佼者。《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晋纪》、《春秋左传义外传》等书,注有《周易》、《周官》数十卷,但都散佚了。他搜集了许多古今神怪故事编成《搜神记》一书,今本有二十卷。在这本书中,干宝要达到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即他天真地想要证明世界上确实有鬼神存在。这也是当时一般志怪小说作者的主观意图,也说明了那个时代对鬼神存在的一种普遍相信。因此之故,干宝又被称为“鬼之董狐”。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孔子曾夸他是良史。说干宝是“鬼之董狐”,也就是说他是记载鬼神的忠实史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