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生文集》选录了作者在1990—2010年二十年间创作的主要作品,共十六卷约六百万字。每卷以出版时间先后为序:《飞向太空港》《战将徐海东》《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863》《中国机器人之父》《全球寻找“北京人”》《与大家聊天》《中国长征号》《震中在人心》《千古一梦》《发射将军》《后地震时代》《谁是中国的上帝》《良知,作家的饭碗》。除两卷为中短篇纪实、小说集和随笔、文论集外,其余十四卷均为非虚构纪实长卷。
《李鸣生文集》是中国*部超大规模的非虚构长篇纪实文集,既有对国家大事的宏阔叙事,又有对个体命运的真实记录;既有对非凡人物的精神观照,又有对底层苍生的悲悯书写;既有对远古文明的探究追寻,又有对现实矛盾的揭示拷问。是文学,又是国志,亦是民族史诗的一部分。作为历史,是发人深省的明鉴;作为文学,提供了考证一个时代的蓝本。
李鸣生,当代中国一位重要的作家。他有知识分子情怀,有史家抱负,有社会担当,有独立思想,刚正不阿,敢说真话,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人”、秉笔直书的“太史令”,被网民称为“有良知的作家”。
《飞向太空港》
《战将徐海东》
《澳星风险发射》
《走出地球村》
《远征三万六》
《中国863》
《中国机器人之父》
《全球寻找“北京人”》
《与大家聊天》
《中国长征号》
《震中在人心》
《千古一梦》
《发射将军》
《后地震时代》
《谁是中国的上帝》
《良知,作家的饭碗》
《李鸣生文集》:
而中方对此也早有考虑。三年前,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就选派了部分技术干部到国防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进行英语短训。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专家技术员们对英语毕竟太生疏了。年纪大一点的专家,早就忘得差不多了;近几年毕业的大专或本科生,虽说在学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跨出校门来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后,几年用不上英语,也很快忘了。总之由于发射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使用英语的机会极少;即便有点英语基础的,平时最多也就查查资料、搞点翻译而已;特别是口语对话,每天都是中国人和中国人大眼瞪小眼,根本就派不上用场。
因此,尽管中方对部分技术人员进行了三个月突击性的英语培训,一旦同美方进入“实战”性的交往,依然力不从心。个别基础较好的,尚可进行简单交谈。但问题稍复杂一点,便无法进行。一般能用英语说个“上”“下”“左”“右”,“是”或者“不是”,就算不错了。如果见面时能用英语说几句“您好”“吃饭了吗”“昨晚休息得怎样”,然后再拉上几句家常话,谈上一段工作,那就算佼佼者了。至于高一级的指挥员中,由于在大学学的都是俄语,英语水平几乎为零,所以从早到晚,翻来覆去,说得最多的只有两个单词:“YES”“OK”。
至于美方人员的汉语水平,那就更可怜了,就会说两句中国话:“您好”“谢谢”。既生硬,还拐弯儿。
于是,在西昌发射场,翻译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西吕发射场在过去的发射中,从来没动用过一个翻译。
这次不同,一家伙组成了一支人数为二十余名的庞大的翻译队伍。但由于发射场上需要翻译的事情太多,比如中美之间的一切技术问题、生活问题以及情感问题,全都得靠翻译沟通;有时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也得通过翻译才能办成;甚至有时连上厕所,也离不开翻译。所以二十余名翻译照样不够用,照样很忙,照样很累。好多事情离了翻译,合作起来就非常别扭,甚至常常还会发生一些很不愉快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