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的核心能力:共情的理论与应用》适合于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也适合于对人际沟通技术、儿童社会融合能力等问题有兴趣的普通读者。尤其是对于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来说,不仅可以使用《人际沟通的核心能力:共情的理论与应用》开展共情有关的神经心理学、孤独症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可以将《人际沟通的核心能力:共情的理论与应用》作为医学教育者的指导手册,以培养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发展、提高以共情为核心的医患沟通技术、提升其职业适应能力和生活幸福感。
《人际沟通的核心能力:共情的理论与应用》共分八章,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在理论部分,我们用四章的内容介绍了共情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测量;在应用部分,我们用四章的内容介绍了共情与心理障碍、人际沟通、职业行为以及共情能力的培养途径。
参与编写《人际沟通的核心能力:共情的理论与应用》的作者主要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心理学系(筹)的师生以及心理学专业同门,编写的主要章节(作者)有:靠前章共情概论(官锐园),第二章共情能力的发展(官锐园);第三章共情的神经生理机制(高隽);第四章共情的测量(焦守玮);第五章共情与心理障碍(张丝艳、韩海英、赵佳、徐凯文);第六章共情与人际沟通(张丝艳);第七章助人职业者的共情行为(官锐园);第八章共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高隽)。
几个月前,官锐园将其主编的《人际沟通的核心能力——共情的理论与应用》一书的书稿发给了我,希望我能够为此书写序。我断断续续地在出差及假日旅游的空隙浏览了全书。
当官锐园告诉我,她及高隽、张丝艳等一起完成了一本共情的书时,我一下子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末为翻译“empathy”一词,和我的大学同学张雨新讨论的情景。我告诉官锐园,“共情”的翻译就是那时我们提出来的。官锐园高兴地说:“那就把这个事情写在序里吧!”
那是1987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在荷兰的莱顿大学访学。期间我的导师GerdaMethorst帮助我申请到经费,到英国伦敦参加一个认知行为治疗的会议。我在那里见到了认知治疗的创始人贝克,这是此行的一大收获。另一个收获即是对“empathy”一词的翻译。伦敦会议之后我去了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我大学时的同学张雨新那时正在爱丁堡攻读博士学位。到张雨新处做客的我特意和他讨论了“empathy”一词的翻译。当时查到的英汉词典上的翻译是“感情移入”和“神入”,前者是一个四个字的翻译,使用起来并不顺口,感觉应该将其翻译为一个两个字的中文词;而后者虽然是两个字的词,却感觉并不能很好地反映“empathy”的原意。按照当时我对“empathy”的理解,认为翻译为“移情”更合适。但是这个中文词对应的英文词是“transference”,所以不能再用。当时我们也知道台湾将“empathy”翻译为“同理心”或者“同理”,但这样的翻译虽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却未能反映“empathy”中包含的“-pathy”,即情感共鸣的含义(翻阅字典过程中,发现以“-pathy”为后缀的词翻译为中文大都包括一个“情”字)。讨论至此,我们感觉这个词的翻译应该包含一个“情”字。我们又想到“共鸣”一词,但还是感觉不理想。一是这个词已经有约定俗成的解释,二是它虽然可以扩展到人与人心灵层面的相互理解,但无法反映出“empathy”的情感内涵。最后不知是谁突发奇想,感觉可以取“共鸣”中的“共”字,另取“-pathy”后缀包含的“情”字,组成“共情”二字来翻译“empathy”一词。此时两人一拍即合,共同认定这个词这样翻译最合适!现在想想,那时也真的是年轻气盛,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地自造了一个中文词!
第一章 共情概论
第一节 共情的概念与意义
一、共情的定义
二、共情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三、共情与人际和谐、幸福感的关系
第二节 共情的基本理论
一、共情的基本成分
二、共情的类型
三、共情的产生与发展
四、共情的心理行为过程
五、共情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共情的研究方法
一、共情唤起的刺激范式
二、共情的评估与测量
三、共情的干预研究
第二章 共情能力的发展
第一节 共情能力的心理发展过程
一、儿童期共情能力的发展
二、青少年期共情能力的发展
三、成年期共情能力的发展
四、老年期共情能力的特点
第二节 共情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共情能力发展的特质性因素
二、共情能力发展的社会性因素
第三章 共情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 共情能力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一、共情的神经机制概述
二、情感性与认知性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
第二节 共情相关因素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一、疼痛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
二、共情与人际情境、性别相关因素的神经机制研究
第四章 共情的测量
第一节 共情测量的基本方法
一、心理测量概述
二、共情测量的刺激范式
第二节 共情测量的主要方法与工具
一、自评共情的主要工具
二、他评共情的主要方法与工具
第五章 共情与心理障碍
第一节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共情问题
一、正常儿童的情绪发展
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表现
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共情特点
四、孤独症儿童共情相关理论
五、孤独症谱系障碍共情能力的训练
第二节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共情问题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共情特点
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共情能力的训练
第三节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共情问题
……
第六章 共情与人际沟通
第七章 职业助人者的共情行为
第八章 共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