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过去30年全球经济*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但在片面以GDP为导向、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本书以较为全面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以较深入的实证研究为依托,对能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如何持续增长做了有益的探索。
对能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如何持续增长做了有益的探索
19792012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全球经济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年均9.8%的增长率举世瞩目,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片面以GDP为导向、以粗放型的方式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能源与环境问题开始日益凸显并备受关注。经济的高增长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推动,面临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与能源耗竭、环境恶化的两难选择:一方面,由于对可耗竭能源的开采利用和工业污染排放的不断增加,粗放的经济增长导致了能源短缺与环境质量下降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能源的可耗竭性、环境恶化反过来也制约了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可持续发展正面临来自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的双重严峻挑战,以牺牲能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增长不可持续,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节能减排被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理念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政府基于传统文化、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更符合中国国情,是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问题的新道路,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践,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针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问题,通过将能源与污染因素纳入生产函数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研究能源消费、污染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驱动因素,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指导制定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一,基于可持续发展概念,构建了一个考虑能源持续利用与污染治理的五部门内生技术变化经济增长模型,将能源与环境同时引入生产函数及效用函数,运用最优控制方法求解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并进一步揭示了能源消耗速率、污染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增长之间应该满足的动态关系,证明了基于能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求解了能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经济持续增长的路径和条件。
第二,基于单一污染物难以表达环境污染状况的不足,提出了能够代表整体环境状况的污染排放指数,运用一种基于整体差异的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及其各省的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测度。选取与工业生产和生活排放有关的污染物指标,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及地区(除西藏和港澳台外)的整体污染排放状况,计算在截面和时间维度均可比的污染排放指数,并进行动态排序;最后考虑到污染排放的动态累计效应,在动态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将改进的STIRPAT模型与EKC假说相结合,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分类研究不同污染排放水平的影响机制。
第三,要探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需要从经济增长方式入手,而全要素生产率是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付出的代价,而不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非期望产出,本书采用序列DEA方法,将污染与能源看作投入要素,作为未支付的投入引入生产函数,并将之前各期位于生产前沿面上的生产组合与当期生产组合均纳入构建生产前沿面的框架,以避免出现技术退步的情形。研究发现,我国绿色TFP作用重心呈波轮式演进,范围在东经1085~1144与北纬294~344之间,且明显有向西北部移动的趋势。特别是在有些年份,绿色TFP作用重心已经进入西部范围,而还有另外一些年份,绿色TFP作用重心相对靠北。
第四,本书将能源、环境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核算框架,建立了一个非参数模型,以弥补M指数和L指数测算经济增长各分项来源的贡献份额加总之和达不到100%的缺陷;并运用重力模型,从动态、空间关联的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是否发生区域转移,以及经济增长转移是受资本、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投入驱动还是受TFP抑或是环境损耗驱动。研究发现,从经济增长重心及其动力在空间上的动态转移轨迹可以看出,资本的动态演变轨迹与经济增长最为类似,经济增长重心向西部转移过程中伴随资本作用、绿色TFP作用重心的同方向移动,但劳动、人力资本、能源及环境损耗虽然都有不同程度向西移动的趋势,却最终又转回东部,这也验证了本书在时间维度的推测。资本、绿色TFP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较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也较大,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发挥作用。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高增长中所表现出来的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生产率以及日益加剧的能源供求矛盾与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中,虽然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出了相当一致的结论,但还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将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本书以较为全面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以较深入的实证研究为依托,对能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做了有益的探索,对同类或相关研究有参考借鉴作用,对推进能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积极的应用实践意义。也为中国政府在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万平,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曾在《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Sustainability》《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当代经济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子课题、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陕西省软科学等课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省软科学等项目20余项。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研究
2.1.1 含有能源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
2.1.2 含有环境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
2.1.3 同时含有能源、环境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
2.1.4 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
2.2 实证研究
2.2.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2.2.2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2.2.3 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
2.2.4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增长研究
2.3 研究述评
2.3.1 理论模型研究述评
2.3.2 实证研究述评
3 能源持续利用、环境污染与内生经济增长
3.1 模型构建
3.1.1 内生技术变化增长模型框架
3.1.2 生产技术
3.2 模型的求解
3.2.1 建立Hamilton函数
3.2.2 一阶条件
3.2.3 稳态增长中各变量增长率的求解
3.3 结果分析
3.3.1 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
3.3.2 污染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3.3.3 能源消费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3.3.4 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与经济持续增长
3.4 结论
4 中国污染综合排放的省际分布、动态排序及影响机制
4.1 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指数构建
4.1.1 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方法与步骤
4.1.2 指标选取
4.1.3 评价指数的构建
4.2 中国区域环境污染的差异
4.2.1 省级区域差异
4.2.2 东、中、西三大区域差异
4.2.3 序差分析
4.3 能源因素、经济因素对污染排放的影响
4.3.1 环境污染评价指数的收敛性检验
4.3.2 影响污染排放的主要经济、能源因素分析
4.3.3 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3.4 减少污染排放的政策建议
5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与转移的动态轨迹研究
5.1 能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长分解模型
5.2 研究变量的选择和处理
5.3 能源、环境对中国经济增长约束的实证检验
5.3.1 整体测算结果考察
5.3.2 时间演变特征
5.3.3 空间演变特征
5.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