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旅游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大众化、个性化、高品质旅游,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国人均出游次数连年增长,2017年已达3.7次,每年有近50亿人次的巨量旅游市场。旅游业位列“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成为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力,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绿水青山正通过发展旅游转化为“金山银山”。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国的旅游业尚处于粗放型旅游向集约型旅游发展、高速旅游增长向优质旅游发展。从城市、“飞地”景区、乡村旅游的三元空间结构来看,中国城市的环境、心理承载力已近极限,雾霾、拥挤、生存竞争与焦虑对城市旅游提出了巨大挑战;名山大川、文化古迹、历史名镇等“飞地”型旅游景区,经过多年发展,可供开发资源接近枯竭,人满为患,旅游投资与消费的空间越来越窄;再看中国乡村旅游,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倡导,但一直不愠不火,城市化进程初期,乡村是被抛弃、被逃离之地,直到今天,城市人开始梦“乡愁”,对“飞地”型旅游景区的拥挤喧闹不再热情,乡村的价值终于显现,乡村旅游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当前,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发现,乡村旅游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良好路径。例如,旅游空间拓展问题,当“飞地”型旅游景区资源枯竭时,我们向乡村拓展旅游空间,全域旅游基地建设选择大部分是乡村;城市旅游客源输出的问题,当“飞地”型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时,人们选择避开热门景区,去乡村旅游;资本市场的投资问题,当城市地价和房地产市场政府管控越来越严时,我们看到许多资本以乡村旅游项目的名义签约拿地、抢夺乡村旅游资源;供给侧改革问题,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充分发挥创新创造的智慧,开发出门类繁多的旅游新业态、旅游新供给,满足乡村旅游需要;贫困村的脱贫致富问题,只要在生态或文化上稍有特色,就会规划开发乡村旅游;规划发展农村综合经营、农业产业园区、美丽乡村、农村电商等建设问题,就会提出“旅游+”或“+旅游”实现融合发展。但是,今天中国的乡村旅游已经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那种“农家乐”“城郊游”等不可同日而语,与国外乡村旅游也有很多差异,凸显出乡村旅游的中国特色。例如,中国倡导和推进的“****”倡议,形成鲜明的国际国内旅游线路一体化特色,给沿线的乡村带来机遇;中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全部门推动特色;“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助推乡村旅游的“后发优势”特色;以高速交通连接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加快了旅游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这些新战略、新形势、新技术、新变化为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契机。
面对转型时代的新问题新特色,2017年12月16日,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陈献春主任在吉首大学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指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特别需要产学研联合起来进行研究。实施科教兴旅游、人才强旅游战略,加强旅游人才规划和旅游学科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为乡村旅游发展增强后劲;如何把握乡村旅游大趋势带来的挑战问题,以游客在城乡全域空间流动创造新价值为推动力,是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过程,这让乡村旅游与工业化一样,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还有,新时代呼唤乡村旅游创客,如何以文化创意促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中的领作用,突出围绕乡村旅游各要素特别是特色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短板,保护生态,植入文化、创新业态,挖掘富有创意和魅力的文创产品,不断增加农业公园、共享农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新产品供给。再比如,旅游业是一个早开放的行业,乡村旅游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培养国际化人才都需要深入研究。还有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开展“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社会治理能力,等等,这一系列重大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中国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旅游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大众化、个性化、高品质旅游,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国人均出游次数连年增长,2017年已达3.7次,每年有近50亿人次的巨量旅游市场。旅游业位列“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成为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力,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绿水青山正通过发展旅游转化为“金山银山”。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国的旅游业尚处于粗放型旅游向集约型旅游发展、高速旅游增长向优质旅游发展。从城市、“飞地”景区、乡村旅游的三元空间结构来看,中国城市的环境、心理承载力已近极限,雾霾、拥挤、生存竞争与焦虑对城市旅游提出了巨大挑战;名山大川、文化古迹、历史名镇等“飞地”型旅游景区,经过多年发展,可供开发资源接近枯竭,人满为患,旅游投资与消费的空间越来越窄;再看中国乡村旅游,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倡导,但一直不愠不火,城市化进程初期,乡村是被抛弃、被逃离之地,直到今天,城市人开始梦“乡愁”,对“飞地”型旅游景区的拥挤喧闹不再热情,乡村的价值终于显现,乡村旅游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当前,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发现,乡村旅游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良好路径。例如,旅游空间拓展问题,当“飞地”型旅游景区资源枯竭时,我们向乡村拓展旅游空间,全域旅游基地建设选择大部分是乡村;城市旅游客源输出的问题,当“飞地”型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时,人们选择避开热门景区,去乡村旅游;资本市场的投资问题,当城市地价和房地产市场政府管控越来越严时,我们看到许多资本以乡村旅游项目的名义签约拿地、抢夺乡村旅游资源;供给侧改革问题,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充分发挥创新创造的智慧,开发出门类繁多的旅游新业态、旅游新供给,满足乡村旅游需要;贫困村的脱贫致富问题,只要在生态或文化上稍有特色,就会规划开发乡村旅游;规划发展农村综合经营、农业产业园区、美丽乡村、农村电商等建设问题,就会提出“旅游+”或“+旅游”实现融合发展。但是,今天中国的乡村旅游已经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那种“农家乐”“城郊游”等不可同日而语,与国外乡村旅游也有很多差异,凸显出乡村旅游的中国特色。例如,中国倡导和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形成鲜明的国际国内旅游线路一体化特色,给沿线的乡村带来机遇;中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全部门推动特色;“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助推乡村旅游的“后发优势”特色;以高速交通连接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加快了旅游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这些新战略、新形势、新技术、新变化为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面对转型时代的新问题新特色,2017年12月16日,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陈献春主任在吉首大学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指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特别需要产学研联合起来进行研究。实施科教兴旅游、人才强旅游战略,加强旅游人才规划和旅游学科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为乡村旅游发展增强后劲;如何把握乡村旅游大趋势带来的挑战问题,以游客在城乡全域空间流动创造新价值为推动力,是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过程,这让乡村旅游与工业化一样,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还有,新时代呼唤乡村旅游创客,如何以文化创意促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突出围绕乡村旅游各要素特别是特色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短板,保护生态,植入文化、创新业态,挖掘富有创意和魅力的文创产品,不断增加农业公园、共享农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新产品供给。再比如,旅游业是一个最早开放的行业,乡村旅游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培养国际化人才都需要深入研究。还有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开展“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社会治理能力,等等,这一系列重大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粟娟,1973年生,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教授,旅游管理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人文地理。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张家界市旅游特派专家,吉首大学大汉奖教基金优秀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41861031),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出版的专著有《农民工消费及其对市民化进程的影响》(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教材《旅游消费经济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在《财经理论与实践》《财经问题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ISTP收录2篇;全国高校文科社科学报全文转载1篇。主持完成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项目8项。获湖南省微课教学竞赛三等奖;获吉首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多次获吉首大学毕业论文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第一章 民生及旅游业民生
第一节 民生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旅游业民生效应相关研究
第二章 张家界市旅游业民生现状
第一节 张家界市旅游业现状
第二节 张家界市旅游业民生效应
第三节 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挑战
第三章 旅游业民生效应生成机理
第一节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贡献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 旅游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分析
第三节 旅游业对居民生活及消费方式影响机理
第四节 旅游业对增进旅游者体验感知的作用机理
第四章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一节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测度及分析
第三节 旅游经济增长效率测度及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
第一节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影响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
第三节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格局影响的因素
第六章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联系的影响
第一节 相关术语及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样本、测度模型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旅游业对区域旅游经济联系格局演化影响
第四节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联系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第七章 旅游业对景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理论分析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
第三节 实证研究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第八章 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
第九章 旅游者游憩体验质量
第十章 旅游公共服务与游客感知
第十一章 旅游业民生效应的综合测评
第十二章 旅游业民生效应改善的政策建议
附录1 问卷调查
附录2 基于游客感知的张家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问卷调查
附录3 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