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topic),又称主题,是现代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话题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尤其重要,这种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注意,尽管有些人对是否需要话题这一术语仍然抱有谨慎或保留的态度。
赵元任(Chao 1968)首先提出汉语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就是话题和它的述题(comment)的关系,这可以称为最早的(汉语)主语话题等同论。尽管今天完全同意这种等同论的语言学家已经不多,但赵元任的观点确实使研究汉语语法的人开始注意或更加注意话题的问题,从而促进了汉语话题研究的发展。
进一步导致人们关注汉语话题问题的是李讷和Thompson的主语话题类型学(Li & Thompson 1976、 1981)。在这个带有一般类型学意义的理论中,汉语被归入话题优先(topicprominent,也就是注重话题)的语言,从而区别于英语这类主语优先(subjectprominent,也就是注重主语)的语言。对于他们这种新的类型分类法,人们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从此以后,普遍的倾向是将话题和主语区别看待,至少同意即使在汉语中,话题和主语也并不处处等同。同时,对话题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盛期。一方面,话题逐渐成为汉语语法的基本问题之一,在从整体上讨论汉语语法系统问题时几乎都会谈及话题的问题,话题的概念甚至正式成为高等院校某些现代汉语教材的内容,如钱乃荣主编(1990)就专门设立了区别于主语的话题语;另一方面,汉语话题问题的研究跟人类语言普遍的语法理论和普遍的类型学问题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汉语话题问题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汉语语言学的范围,汉语的话题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话题问题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同汉语语法学、普遍语法理论和类型学理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有关。
话题问题关系到如何看待和分析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传统认为句子中最基本的句法关系是主谓关系;在生成语法的经典理论(classical theory)中,句子首先分为一个NP(名词短语)和一个VP(动词短语),两者的关系基本上相当于传统语法中的主谓关系。引入话题概念以后,至少就汉语来说,人们会问: 句子的基本句法关系是什么?还是不是主谓关系(或只有主谓关系)?哪些成分之间是主谓关系?如何确定句子(或句法结构)中的主语?这些问题都事关一种语法体系的基础,任何建立汉语语法体系的努力都必须面对这些跟话题有关的问题。
大多数的现代语法理论及各种汉语语法体系或构想,都程度不同地基于句子的动词中心说,如生成语法、词汇函项语法、广义的短语结构语法、格语法、配价语法、角色语法等等。在引入话题概念后,所有这些理论和分析法都要面对话题是不是或是否都是核心动词的论元/格/价这个根本问题。
话题问题涉及句子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本身是当代语法理论
关注的热点,而将句法结构的研究相对独立于语言的功能,还是将句法结构跟交际功能、认知功能等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又构成了当今语言学的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学派的分野。话题正好是结构和功能的一个交汇点,许多人承认它是句子中的一个结构成分或至少是跟句子结构有密切关系的成分,而它的名称本身(话题,topic)又明显是从功能方面得来的,显示了特定的话语功能。因此无论是形式学派还是功能学派都很重视话题的研究。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
话题是句子结构本身的内部成分,还是句子结构以外加上去的语用成分?话题是句子基础生成的成分,还是由某些特定的句法成分转换或移位来的成分?有趣的是,在这些问题上,常常看到形式学派和功能学派观点交叉的现象,即某些形式派学者和功能派学者看法相近,而同属形式学派或同属功能学派的学者却可能有不同看法。汉语语法学界也涉及类似的问题。比如,话题主语等同说,肯定话题是句子结构成分,等同于主语(如赵元任),较近期的则有话题等同于主语中的一类的看法,所以仍然把其他学者心目中的话题和主语并存的句子叫作主谓谓语句。三个平面学说(句法、语义、语用)的提倡者,则多半认为话题属于他们所说的语用平面(大致相当于国际语言学的话语平面),跟句法平面的主语之类结构成分不在一个平面。总之,对话题的看法将严重影响到某种语法理论的基本框架,并且可能在同一学派内部造成很不相同的意见。
话题问题涉及汉语语法中的基本语序问题,即汉语到底是不是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是SVO(主语动词宾语)类型语言。比如下面两个句子:
(1) 烈性酒他不喝。
(2) 他烈性酒不喝。
主语分别是哪个成分?烈性酒在(1)句里是主语还是话题?在(2)句里是小主语还是小话题?当了话题或小话题的烈性酒还能不能算宾语?如果这样的句子在汉语或者汉语的某些方言中成为频率很高的句子,那么这种语言或方言还能不能算SVO类型?
更进一步,话题问题还涉及根据S、V、O三种成分的相对位置来区分世界语言的
类型[即Greenberg(1963)以来许多人已经或正在做的工作],还是不是一种有效的和普遍适用的分类法。假如区别于主语优先型的话题优先型的语言的确存在,而且话题在这些语言中的重要性至少不亚于主语,那么根据考虑主语而不考虑话题的语序分类就显得意义不大。假如某些话题优先型的语言只有话题有固定位置而主语的位置相当自由,则这种分类法甚至可能根本就难以进行。
话题问题跟现代语言学所关心的一系列概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概念有: 共指、回指、空语类、成分提升、移位、有定无定、有指无指、已知信息新信息、焦点、连接,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话题问题的研究。当然,话题的研究也要借助这些概念的研究成果来进行。
以上大略谈及的,基本上都是话题跟语法理论和汉语语法其他重要方面的关系。而话题,特别是汉语的话题,本身也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讨论,如话题的实质是什么,话题的特征有哪些,能充当话题的成分有哪些,一个句子是否只有一个话题等等。
近几十年,国外关于话题的著述有许多,而汉语的话题问题更是常常成为话题理论讨论的重要对象,还有以汉语话题问题为题目的博士论文,因为汉语被李讷和Thompson的类型学看作话题优先型语言的典型代表。国内在最近十几年来也有不少涉及话题的讨论和著述。但集中讨论话题特别是汉语话题的专书,除了几篇海外写成的博士论文外,在国外和国内都还没有见到,全面系统地描写分析汉语话题方面的语言事实的著述也还缺少。
面对汉语话题问题日益显露的重要性和专书的缺少,这本书,就拟以国际上(包括国内)关于话题的一般性理论及有关汉语话题的讨论为背景,以汉语及其方言的有关语言事实为基础,专门就汉语话题作一个较为全面的事实分析和理论探讨,既研究话题的结构,也研究话题的功能。我们的希望是能够借此沟通国内和国外对话题问题的各种看法,寻求对话题问题(尤其是上文提到的结构与功能的问题、基本语序问题等)的较为深入的了解,探求汉语话题的研究对普遍性语法理论的价值和贡献。
跟一般汉语语法描写或理论分析的著作不同,本书不仅就普通话来讨论汉语话题及相关的问题,而且会大量涉及吴语上海话的语料,甚至以上海话为主要分析对象。同时也会注意上海话跟普通话、广东话等汉语方言的比较,并在必要时引用汉语以外的材料,以冀获得对汉语话题现象和一般意义上的话题优先语言更加全面的认识。
为什么选用上海话为主要语料?两位作者对上海话的熟悉只是一个次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上海话有着比普通话更为丰富的跟话题有关的语言现象,更适合用来作为探讨话题问题的语料来源。李讷和Thompson的类型学已经把汉语(实际是普通话)当作话题优先型语言的最典型的代表,但是根据我们对上海话语料的研究及与普通话比较,我们觉得,上海话比普通话更有资格作为话题优先型语言的代表。拿李讷和Thompson所定的标准来看,上海话应该比普通话更符合话题优先型的特点,而且上海话还有李讷和Thompson所没有提到的其他话题优先的表现,特别表现在话题类型的多样性和话题结构的常用性方面。当然,上海话本身也只是作为吴语的一个代表,其他吴语,尤其是上海话所在的北部吴语在这点上大致都跟上海话的情况接近。此外,其他汉语方言也可能有比普通话更注重话题的情况。因为,普通话作为汉语的共同语和最权威的变体,在语法上近百年来经历了比其他方言更多的变化,特别是其中较为正式的语体和文体,受英语等几种印欧语言的影响较大,这些印欧语言按李讷和Thompson的分类法大多当属主语优先型的,因此普通话话题优先的特点弱于某些方言是很好理解的。比如,范继淹(1985)列举了他从实际语料中收集的数量相当可观的无定主语句例子,正如朱晓农(1988)所指出的,范文的例子大多来自欧化较严重的书面语体,尤其是欧化最严重的新闻语体。这样的句子很不符合汉语的话题优先型特点,它们在方言的语料中就很少会出现,甚至很难被接受。可见,至少在话题问题的研究上,汉语的普通话并不是汉语特点最理想的代表。我们选择上海话作为主要语料来源和分析对象,就是为了使语料的来源相对更加纯一些,以便更清楚地看出所谓话题优先型语言的类型特点及其理论意义。
本文用汉字转写上海话,因为是语法研究,所以不拘泥于本字(语源字)的精确选择,例句一般也不加注音,只对初次出现的话题标记等重要成分用国际音标注音。方言语句的解释则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一定处处逐字翻译成普通话,但
有的时候也可能整句翻译之外另加上额外的解释。
以一种非共同语的方言为主要语料来研究汉语语法及一般语法的理论问题,这在国内还是一个尝试。在国际上,似乎没有将语言/方言在交际功能上的权威性跟语言/方言的理论价值联系起来的看法,而在国内汉语学界,似乎讨论语法理论问题是普通话研究的专利,这种情况并不正常。不过,为了让不熟悉上海话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更为了让本书的一些理论观点能用更多的语言和方言来验证,我们也会在书中经常注意比较上海话与普通话及粤语等其他方言的情况,必要时也会讨论到其他语言的一些情况。
本书系香港研究经费拨款委员会(Research Grant Council)19951996年批准的研究专款(Competitive
Earmarked Research Grant)项目汉语三种方言广东话、上海话和普通话的参数变化研究所获成果。书中使用的部分材料来自该课题组建立的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