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从理论上讲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生命环境科学、政治科学、经济学以及哲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复杂问题,从治理实践上来讲则是一个与国际关系、贸易、贫困、移民等众多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全球性问题。解决气候问题首先不在于科学技术的革新,而是需要对人类的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全球治理制度等进行深刻的规范性反思以及寻找每个人和每个国家理应承担责任和义务的道德依据,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基于公平正义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推动全球气候合作寻求很大限度的价值共识。
《正义的排放:全球气候治理的道德基础研究》主要的目的在于回答:在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有限且各方对应得多少有不同诉求的环境下,找出一组合理的道德原则来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决定每个人和每个国家应得多少排放空间以及承担多少减排成本。本著作的主要创新在于:从方法上讲,注重对已有的经验性研究进行规范性反思,重在说理和辩护;从内容上讲,试图通过对全球气候问题的道德和政治哲学反思为达成一个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协议提供道德依据。本著作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被弄得模糊不清的平等、正义、权利、责任、义务等问题,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捍卫自己的平等发展权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道德辩护。因此,本著作不是要去提出一种可操作的全球气候治理方案,而是要为国际社会的气候谈判和气候合作,进而为任何一种可接受的气候协议提供道德和政治哲学上的理论依据和辩护。
2015年12月12日,前法国外交部部长法比尤斯手中高悬许久的绿色木槌终于得以落下,仿佛非常事件暨非常时刻的一锤定音:持续了12天(11月30日至12月12日)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亦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大会”终于在法国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落下帷幕,全世界所有关注当今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的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此次与会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超过150位,向大会提交应对气候变化(或贡献)文件的国家、地区或机构多达184个,这样的盛况前所未有。大会的目的是促成全球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和地区+欧盟)形成统一的有关全球碳排放量的全球协议,简称《巴黎协议》(The Paris Agreement),担任大会主席的前法国外交部部长法比尤斯手中木槌落下的那一刻,确乎标志着这一拥有近200个缔约方、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同属一个缔约方的欧盟由十多个主权国家组成)参与并认同的、史无前例的全球协议最终达成。2016年4月22日,这一协议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得以正式签署。《巴黎协议》是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在日本京都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其所获得的认同和影响空前广泛,为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的真正形成奠定了普遍的法律规则基础。
陈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员,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剑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中国神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哲学和政治学博士后,现任中国伦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价值哲学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重点项目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课题10多项,在《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现主要从事环境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气候变化
第二节 伦理学为什么要讨论气候问题
第三节 伦理学如何讨论气候问题
第二章 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安全与基本权利
第一节 个人权利为什么重要
第二节 温室气体排放权属于什么样的权利
第三节 限制奢侈排放权是否侵犯了个人权利
第四节 在善与正当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第三章 全球气候变化与道德责任
第一节 两种气候责任:减缓的和适应的
第二节 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
第三节 自主选择与道德责任
第四节 个体行为与道德责任
第五节 国家与集体责任
第四章 科学不确定性、无知与气候责任
第一节 无知、过错与气候责任
第二节 科学不确定性、欺骗与气候责任
第三节 信念、动机与气候责任
第四节 科学不确定性、预防原则与气候治理
第五章 全球气候治理、平等与差别原则
第一节 气候正义需要差别原则
第二节 我们有什么理由接受差别原则
第三节 气候正义:钝于禀赋,敏于抱负
第六章 排放权分配、全球正义与国界
第一节 全球分配正义: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第二节 一般自然资源的分配正义
第三节 作为自然资源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
第四节 全球气候正义的平等主义主张
第五节 我们有什么理由接受全球平等主义
第七章 全球气候治理与平等发展权
第一节 气候问题的三个权利维度
第二节 生存排放权的优先性
第三节 谁拥有发展权
第四节 平等发展权的道德辩护
第八章 全球气候合作与政治义务
第一节 我们为什么有服从气候合作的义务
第二节 全球气候合作与相互限制的公平原则
第三节 全球气候合作与自然责任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