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工程总结(套装上下册)》对该项目建设管理、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科研与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客观全面的总结了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该工程总结记载内容全面详实,数据准确完整,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全体建设者智慧与力量的集中体现,对于我国乃至世界重载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横贯晋、豫、鲁三省,全线长达1269.836km,牵引质量1万t,设计最大年输送能力2亿t。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是世界上首条一次建成1000km以上的重载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和建设的30t轴重新建重载铁路。项目建设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t轴重重载铁路成套技术体系,开创了我国重载铁路新的里程碑。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地处华北地区南部,西起晋中南地区,衔接南北向主要铁路干线,东至山东沿海港口,形成了石太一石德一胶济铁路、邯长一邯济一胶济铁路、侯月一新菏兖日铁路间一条新的“西煤东运”能源运输动脉。作为我国东西向路网干线铁路之一,山西中南部通道对推进山西中南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落实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密切晋豫鲁三省经济合作和产业互补、加快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穿越吕梁山、太岳山、太行山、华北平原、黄河和鲁南山区,途经黄河水系、海河水系、淮河水系、鲁东南部沿海水系的多条河流,沿线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煤矿、铁矿等矿区分布广,线路穿越或经过多处自然保护区和水土流失敏感区,环水保和文物保护要求高。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工程艰巨复杂,设计施工难度大。项目设计、施工中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和新设备,研究开发了隧道内重载双块式、弹性支承块式、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及重载道岔等新型重载轨道结构,形成了我国30t轴重重载铁路成套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创新水平,标志着我国铁路在重载铁路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依托该项目,首次建立了30t轴重重载铁路综合试验平台、开展了30t轴重重载铁路综合试验,系统验证了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工务工程设施、防噪减振等系列技术,为我国重载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近5年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共有近50家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直接参与了工程的建设工作。各参建单位认真贯彻铁道部和中国铁路总公司提出的铁路建设新理念,统筹落实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境保护管理要求,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效率管理,精诚合作,勇于奉献,为项目的顺利建成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高超的技术水平。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工程总结》对该项目建设管理、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科研与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客观全面的总结了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该工程总结记载内容全面详实,数据准确完整,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全体建设者智慧与力量的集中体现,对于我国乃至世界重载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第一篇 综述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建设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建设项目总体目标
第三节 建设程序与决策
第二章 工程概况
第一节 主要自然特征和地质概况
第二节 主要技术标准
第三节 主要工程特点和工程数量
第三章 建设概况
第四章 综合评价
第二篇 建设管理
第一章 建设管理模式
第二章 建设管理机构
第一节 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部门职能
第三章 标准化管理体系
第一节 管理制度
第二节 人员配备
第三节 现场管理
第四节 过程控制
第五节 “四化”支撑
第四章 设计管理
第一节 预可研与可研阶段
第二节 初步设计阶段
第三节 施工图设计阶段
第四节 项目实施阶段
第五章 质量与安全
第一节 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第二节 质量事故的处理与闭合
第三节 安全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第四节 安全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第五节 安全质量事故的教训与建议
第六章 施工组织
第一节 施工组织设计管理
第二节 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特点与重大调整
第三节 工期控制与节点工期
第四节 重点控制工程工期控制
第七章 投资控制
第一节 项目资金筹措
第二节 技术标准与规模的确定
第三节 合同管理
第四节 验工计价管理
第五节 财务管理
第六节 变更设计管理
第八章 征地拆迁
第一节 管理方式
第二节 用地报批
第三节 征地拆迁实施
第四节 “三电”迁改
第五节 土地证领取
第九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评水保批复
第二节 环保水保实施
第三节 环保水保验收
第十章 工程监理
第一节 监理制度
第二节 现场监理工作的实施
第三节 监理结论
第十一章 工程咨询
第一节 咨询方式
第二节 主要咨询成果
第十二章 物资管理
第一节 物资采购供应
第二节 物资质量控制
第十三章 队伍管理
第一节 专业队伍要求
第二节 岗位培训
第三节 劳务使用
第十四章 文明施工
第一节 优化工作环境
第二节 安全防护
第十五章 建设协调
第十六章 工程验收
第一节 验收方式
第二节 静态验收
……
第三篇 勘察设计
第四篇 工程施工
第五篇科研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