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学是研究人们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创造和分享意义的过程的一门学科。本教材包含人际沟通概述、人际沟通学的研究方法、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聆听、基础人际沟通、团体人际沟通、公众演讲和跨文化人际沟通等内容。
《人际沟通学概论》帮助读者了解沟通原理、改善沟通方式、维系人际关系、提升沟通效果。适合新闻传播、播音主持、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阅读,也可作为人际沟通通识教育课程参考书。
人际沟通研究首先始于现实需求,在家庭、职场和社区,人际沟通的实践处处可见:个体人际沟通、群体内部成员沟通、公众演讲、网络人际沟通,等等。关于人际沟通中的传播符号特征、人际关系的建立、沟通障碍的处理等大量问题都成为研究的课题。
人际沟通学(Human Communication)源自西方,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互动和沟通,包括对人类沟通行为中使用的符号体系的研究和在不同沟通情境中的对沟通符号的应用规律的研究。该学科在美国已形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完备的学科体系,以西方修辞学(Rhctoric)为学科源头,逐渐发展为言语传播学(Spccch Communication),再拓展为人际沟通学(Human Communication)。
人际沟通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修辞学,学界一般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诡辩家对于口头辞辩的研究,视为修辞发展的起点。柏拉图认为说辩的价值在于通过辩证来探求知识和真理;亚里士多德则探讨说辩中说服人的要素;西塞罗提出说辩的五大要素:构思、组织、语言风格、记忆、口头表达,可以说是最早的传播模式。在工业文明时期,受自然科学、哲学、心理学等各种新知识的冲击,修辞学发展出很多分支,如“纯文学派”“心理认知学派”“演讲术派”等。1914年,美国多所高校从事公众演讲的教师自组全美演讲教师学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ademic Teachers of Public Speaking),以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传统修辞学理论为学科基础。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侧重口头表达的修辞学逐渐与语言矫正、戏剧、口述文学等其他口头表达研究相结合,拓展为Spccch(言语)研究领域,1946年,全美演讲教师学会易名为全美言语学会(Spccch Association of America)。20世纪40年代末期,在美国的一些大学中,传播学与新闻系和言语系融合,逐渐形成了传播学的两个重要分支——Mass Communication和Human Communication。1970年,全美言语学会再次易名为言语传播学会(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言语传播学的研究范畴逐渐扩大,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病理学领域的学者将更多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手段不断融入,以研究口头表达的单向说服功能为基础的修辞学逐渐迈向了研究双方互动的传播过程的人际沟通学(HumanCommunication),研究人类通过语言、非语言等多种符号系统在不同语境中进行信息交流的规律,超过了以往修辞学主要研究的语言符号系统,信息交流互通也取代了早期修辞学的单向“说服”功能,传统修辞学的人文方法和传播实证研究也相互结合。随着形势的变化,1997年,言语传播学会去掉了名称中带有局限性的“Specch”一词,易名为全关传播学会(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学科范围内出现了很多研究的子领域,诸如组织沟通,健康传播、跨文化沟通、基于媒介技术的沟通等。
成越洋,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副主任,人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非言语沟通、播音主持基础理论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参编《中国广播电视新论》《传媒精神——高层**解读传媒》等著作。
吕新安(Lucian X.Lu),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彭斯堡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乔治华盛顿大学组织科学与传播系外聘教授、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委员及学术指导,美国海军军官学院领导培训项目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际传播研究中心学术顾问,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外学者”讲座教授。致力于计算机媒介传播、组织传播、公众演讲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出版7本英文学术专著,3本译著,参与撰写《沟通交际学》等中文著作。
第一章 人际沟通概述
第一节 “人际沟通”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人类沟通行为的发展
第三节 人际沟通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人际沟通的语境
第五节 东西方研究历程简介
第二章 人际沟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研究中的哲学视角
第二节 定量研究
第三节 定性研究
第四节 混合研究
第三章 言语沟通
第一节 语言、言语和言语沟通概念辨析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特点与言语沟通应用
第三节 传播要素与言语沟通应用
第四章 非言语沟通
第一节 非言语沟通与非语言符号
第二节 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与特性
第三节 非言语沟通与环境制约
第五章 聆听
第一节 聆听中的要素
第二节 聆听的类型
第三节 如何训练良好的聆听习惯
第六章 基础人际沟通
第一节 东西方人际沟通研究
第二节 基础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三节 人际冲突的处理方法
第七章 团体人际沟通
第一节 团体的工作机制
第二节 有效会议与领导力
第三节 有效解决团体冲突
第八章 公众演讲
第一节 公众演讲的发展和分类
第二节 观众分析与应对
第三节 演讲稿的准备
第四节 演讲现场的心理调节与表达
第九章 跨文化人际沟通
第一节 跨文化人际沟通与文化维度
第二节 跨文化人际沟通中的障碍
第三节 有效的跨文化人际沟通策略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