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保举与晚清政治变革》从政治变革的角度,以文官保举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文官保举与晚清政治变革的互动关系作为分析的主要框架。也就是说,以“制度路径”为出发点,不仅研究制度史,而且更多地将制度史与政治史、社会史相结合进行研究;解读制度文本,从保举制的渊源和清代保举的规例、制度运行研究人手,充分利用日记、档案和地方志材料,分析晚清保举变动与利弊,揭示晚清政治变革的状态和特征;微观与宏观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制度规定解读与制度运行相结合,分析保举的制度理性和制度价值;结合制度史和观念史,论述传统社会政治心态、政治文化,概括专制政治两难矛盾和基本结局。
肖宗志,男,湖南常德人,1964年10月生,历史学博士,教授,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湖南省理论宣传服务首批专冢,“抗战历史与抗战精神”展览馆——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负责人,湖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学术专著《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清政治》、《辛亥革命史事长编》(第二册第1作者)、《清季外官制改革研究》(第3作者)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的《辛亥革命史事长编》(十册本)2015年获得湖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绪论
一 制度与制度变迁
二 保举制度的源流、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三 课题研究诸方面
第一章 清代文官保举的规制及其运行
第一节 清代保举制的功能与作用
一 清代保举制的功能
二 清代保举制的作用
第二节 保举制的分类
一 非制度化保举规定
二 制度化保举规定
第三节 保举的制度规定
一 循例保举的规定
二 违例保举的规定
第四节 清代保举制的运行及其特点
一 清代保举制的运行
二 清代保举制的特征
第二章 晚清政治变动与文官保举的新变化及新特点
第一节 晚清政治的变动及其特征
一 晚清政治事务的变动
二 晚清政治事务变动的特点
第二节 晚清保举制的因变及其根本原因
一 晚清保举制度的因变
二 晚清保举制因变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 晚清文官保举的主要弊端和基本特点
一 晚清文官保举的主要弊端
二 晚清文官保举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文官保举对晚清政治的多重影响
第一节 晚清保举对晚清政治的客观结果
一 推动晚清权力结构的变化
二 官僚阶层中满族与汉族民族成分结构变化
三 正途人员的选补仕途受阻
第二节 文官保举对晚清政治的积极效应
一 保举得人而勉强渡过政治危机
二 通过保举得入而政治稍稍得以治理
三 破格保举推动相对优秀的官员相对快的选补
四 保举制的任用利益吸引并造就了一些专业性人才
第三节 晚清保举的消极作用
一 “名器”贬值或“扫地”
二 保举泛滥使晚清官场呈整体性堵塞之势
三 导致吏治败坏和官场风气不良
四 保举制度和保举行为促进利益集团的形成
第四章 晚清文官保举制度的变革及其结局
第一节 保举制的存废兴革之议
一 废保举制之议
二 存保举制之议
三 变革保举制之议
第二节 以保举限制为重点的制度变革
一 咸丰、同治朝对保举的限制性规定
二光绪、宣统朝对保举的限制性规定
第三节 晚清保举制度变革的结局
一 晚清保举改革的实效及其原因
二 晚清保举改革对清季官制整体性改革的推动
三 晚清保举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
第五章 晚清文官保举与中国传统社会
第一节 晚清保举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性的反映
一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重身份的等级社会
二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讲人情的关系社会
三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公德不昌的“私”社会
第二节 晚清保举彰显出中国传统政治的特点
一 得才与中国传统政治
二 人治与中国传统政治
第三节 中国传统政治不能自救
一 保举制度是体制内和少数人选用少数人的制度
二 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才是最广泛和最有效的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一 历史典籍、资料汇编、文集、全集、笔记、日记
二 档案、报刊、杂志
三 著作、论文、未刊硕博论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