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小微信贷的中国智慧(财经作家 吴晓波)
给小微企业贷款,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传统金融方式根本无法达成的理想。
因为实在太难了,所以哪怕是些许的努力,都会得到空前的欢呼。在2006年,有一位经济学家和银行家,就因为做了一个试验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这位名叫穆罕默德·尤努斯的孟加拉国学者,于1983年创办了专门给穷人提供小额贷款的格莱珉银行。它从孟加拉偏远乡村的田间地头发展而来,强调小额信贷,贷给妇女,等额本息,按周还款。在几十年里,因此获益的穷人和小微业主达800万人。在格莱珉模式中,最有创新意义也最容易被复制的是五人小组:五个申请人组成一个贷款小组,如果其中有一人违约,其他人需要担负连带责任;如果有一人不再申贷,五人小组也宣告解散。这类似于中国的联保贷款模式。
2007年年初,我到北京参加一个会议,是有关部门试图在中国乡村推广格莱珉模式,获奖不久的尤努斯先生也来参会。当时,政府选拔了几家以格莱珉银行为蓝本的小额贷款机构,推进小微信贷的实践。
但遗憾的是,在后来的十年时间里,由于放贷及征信成本过高等原因,格莱珉模式在中国搁浅,这些满怀理想的试点公司几乎无一幸存。
近年来,国家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但在具体实践上,仍有相当多的小微企业难以获得贷款。
在今天,真正让我们看到小微信贷曙光的,不是空洞的理想主义和所谓的穷人哲学,而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动能。
本书所描述的网商银行和它的实践,可谓中国互联网人对全球金融革新做出的一个创世纪般的贡献。
这家崛起于中国本土、诞生于阿里巴巴生态、核心系统基于云计算架构的互联网银行,拥有不一样的商业模式。2015年6月25日开业的网商银行,立足于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四年的时间,已经为超过1600万个小微经营者,提供了超过2万亿元的贷款。
在经营理念上,它秉持无微不至的普惠理念,与尤努斯的格莱珉模式一脉相承,又尽得互联网技术之利。它以互联网方式经营,不设物理网点,以大数据为平台,小存小贷,专注于小微企业贷款。
在信贷效率上,它在业界以310纯信用贷款模式著称,可以实现3分钟申请,1秒钟放款,0人工干预。极大提高了贷款效率,尤其,授信与否都是由智能机器和大数据来决定,衡量用户的标准毫无功利之心。
在信贷成本上,网商银行也通过流程的改造形成了降维优势,它的每笔贷款平均运营成本仅为2.3元,其中的2元钱为电费和存储硬件费用,这与传统金融模式下每笔动辄上千元的放贷成本判若云泥。
在管理团队上,这是一支传承了阿里巴巴基因的、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创业团队,其管理层兼具丰富的金融从业履历和互联网技术精英气质,又在目标上拥有近乎偏执的追求。它是一家有银行牌照的技术公司,在数字惠普金融科技强壮小微的道路上不断进化和迭代。
网商银行的核心能力是大数据风控,也被称作金刚钻。这种大数据风控能力可以准确分析小微用户的信用情况,可以精准预知网商 双11的备货资金需求,可以与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的各种数据打通印证,还可以将物流行业的行车轨迹数据转换成信用数据,甚至能够在农村实现猪脸识别,动态记录一头猪的活动轨迹、体重、体温、料肉比、出栏天数等信息。所以,它让从事淘宝直播的95后创业者,让路边卖煎饼果子的小摊贩,让远在甘肃张掖的菜农都能借助手机获得迅捷、高效与公平的金融服务而这些,正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普惠金融的要义。
变革正以比我们想象得更快的速度发生,它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从数据风控到信用甄别,从服务网商到服务码商,从阿里生态成长并超出阿里生态,围绕小微商家的需求和痛点,网商银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发展之路。
一方面,它背靠阿里生态。阿里生态内有近千万的小微商家,他们在供应链上的交易行为都将产生信用数据,网商银行据此为他们提供无抵押贷款;另一方面,通过一张支付宝收钱码,小微企业实现了经营数字化,交易产生数据,数据变成了信用,而信用变成了财富,成为衡量商家经营状况的维度之一。
关键之处还在于,网商银行针对小微信贷的模式不是基于公益、救济的目的顶层设计出来的,而是纯粹围绕小微企业的需求和痛点,在市场化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不仅弥补了传统金融方式的短板,还通过数据能力将不良率控制在1%左右,在商业上完全是可持续、可复制的。理论上,网商银行可以让每一个小微企业都可以获得金融服务,科技就像一根魔术棒,将小微信贷这门必须去做却注定赔钱的生意,变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方便易行、触手可及。
甚至于,网商银行不以盈利多少为目标,连续两年主动降低放贷利率,旨在服务和让利给更多弱势的小微企业。
2018年,网商银行宣布了凡星计划,以全面开放的姿态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让资金通过各类金融机构的毛细血管,注入所有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小微企业……我很喜欢图书中数字都江堰这个比喻,网商银行已然构建了一个数据平台,像两千年来一直造福普罗大众的都江堰一样,让资金如流水,滋养着下游数以亿计的小微经营者。
在这个充满了繁华与喧嚣的年代,我们人人都期望向上生长,迎接曙光。
今天,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云上银行》,是网商银行过去四年实践的阶段性研究与总结。凯文·凯利曾说过:科技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不知道它哪天学会站立坐卧,不知道它何时情窦初开,但是我们知道,这一天一定会来。
至少在普惠金融领域,这一天已然破晓。
引 言
如果我们把资金比喻成水,把大企业比喻成树,传统的银行发放贷款就好比一个农夫挑着水来浇灌这些树。而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就好比广阔无边草原上的草,如果还是让农夫挑水灌溉,那是不切实际的。要解广大中小企业融资之渴,就必须建立水利工程,挖水渠、铺水管,进行系统性灌溉。
马云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而地处成都平原西北的都江堰市更是山、水、林、堰、桥浑然一体,可谓清溪蜿蜒、沣水环城,号称灌城水色半城山。然而,大诗人李白却曾对千百年前的巴山蜀水大发感慨,有诗为证: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或有夸张,但古代蜀地确乎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尤其是灌城周边(现今都江堰市),西部的岷江携川西高原之雪水滚滚东来,及至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导致淤塞河道。每当雨季,岷江水势骤涨,成都平原瞬时一片汪洋,人或成鱼鳖;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农作物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频仍,鲸吞良田,祸及民生,成为蜀地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蜀人有幸,迎来了太守李冰。那是公元前256年(距今2275年),秦昭襄王请出了隐居岷峨的李冰专治水患。最终李冰合父子两代人之力主持修建了大名鼎鼎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
都江堰既能消除岷江水患,又能灌溉成都平原数百万亩良田,且历经2200多年经久不衰,究竟是什么原因?
都江堰是当时最高技术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科技普惠的杰出代表。都江堰工程规划相当完善,通过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枢纽工程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科学分配洪、枯水流量,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首先,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通过分水鱼嘴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只有内江可以流向成都平原。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枯水期水位低,六成江水流往内江,丰水期水位高,六成水往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水量的设计被称为四六分水。
其次,为了进一步控制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出现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江水超过堰顶时,多余的洪水以及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外江。
再次,宝瓶口是最后一道引水闸门,由李冰父子带领民众凿穿玉垒山而形成,建成2200多年来,其深度、宽度未曾变化,无论岷江旱涝,宝瓶口的引水量基本保持稳定。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保证了成都平原上300万亩良田的灌溉,让这里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因此,都江堰千年不朽的背后正是李冰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方略实现了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而这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治水思想其实与中华文明古老的智慧一脉相承。
都江堰时至今日犹然造福一方,守护着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李冰的治水精神流传千载而润物无声,亦启迪着古往今来的无数国人。
2009年,在岷江之畔,一位身材挺拔、相貌俊朗的男子跨越千里,专程来到此地瞻仰古迹、拜谒先贤。他目光坚毅,似有所思,时而跋涉玉垒山巅眺望江水;时而漫步鱼嘴滩头,听潮声起落;时而徘徊伏龙观李冰石像前,久久不愿离去。
这个人叫胡晓明,他还有一个在互联网和金融圈都耳熟能详的花名孙权。2200多年后,这位从杭州远道而来的特殊访客,到底在找寻什么?
事情还要从2009年春节前,他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一次见面说起。当时,作为阿里金融业务负责人的胡晓明正带领团队向马云汇报一年以来的业务进展情况。始自2007年,为了解决阿里生态内商家与日俱增的贷款需求,他们尝试与几家银行一起合作进行网络联保贷款,然而,由于双方的理念存在分歧,业务磕磕绊绊,进展说不上顺利。
那天,他们的心情有些忐忑。
敲开马云的办公室,他们看到马云没穿鞋、反穿着袜子在挥舞着木剑,一招一式,潇洒自如,这种情景瞬间舒缓了大家紧绷的心绪。
听完胡晓明的汇报,马云表现出对阿里贷款项目近两年来努力尝试的鼓励与认可,几个剑花起落,他抛出一通极为精妙的论断:
如果我们把资金比喻成水,大企业比喻成树,传统的银行发放贷款就好比一个农夫挑着水来浇灌这些树。而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就好比广阔无边草原上的草,如果还是让农夫挑水灌溉,那是不切实际的。要解广大中小企业融资之渴,就必须建立水利工程,挖水渠、铺水管,进行系统性灌溉。
形象的比喻令人豁然开朗:中小企业是缺水的草原,资金是水,阿里巴巴要做的就是架设管道、开沟挖渠的水利工程。
阿里巴巴自创立以来,淘宝网、1688等平台上积累的数千万小微商家的生意规模越来越大,他们讲诚信,甚至愿意付出更高的资金成本。但是由于无担保无抵押,资金需求高频低额,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
资金的问题不解决好,做生意谈何容易?阿里巴巴一直主张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既是马云的初心和梦想,更是他的执念。在马云的战略布局里,初步解决用户流、物流聚集的问题后,资金流、数据流的问题必然要提上日程。在这个意义上,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时候,阿里巴巴应当有所作为。
新时代呼唤新的解决方案。需要通过建设一个体系化、具有科技含量的金融水利工程,像都江堰一样,让涓涓细流惠及普罗大众。因此,阿里贷款也被正式命名为都江堰项目。
临别之际,马云送给项目团队九字箴言理为先,义为中,利在后,并嘱咐团队放手去干,不要有后顾之忧。
胡晓明闻之大为感动,也马上表态:一定把阿里贷款做大、做强、做好!
因为这次会面,才有了胡晓明的都江堰之旅。他知道,要真正服务数千万的小微企业,打造阿里的数字都江堰,实现普惠金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小微企业融资难并不是什么新问题,甚至可以说由来已久,哪怕政策三令五申,为何没有实质进展?民间金融鱼龙混杂,利率奇高,企业主为何仍敢火中取栗?一边是宏观经济流动性过剩,一边是小微企业嗷嗷待哺,这中间到底该用何种商业模式去突破?为小微企业引水固然重要,如何激浊扬清、调节水量、管控风险?为什么是阿里巴巴而不是别人?阿里巴巴凭什么可以解决?重重疑问纷至沓来,摆在了马云和胡晓明等一大批有志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阿里人面前。
那一天,胡晓明一直在都江堰足足待了四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