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主人公“我”卢易斯•林奇的回忆录,以美国小镇托马斯顿为背景,通过林奇、马库尼、伯格和贝弗利等家庭中父母的生活琐事和日常工作,以及各家子女的成长经历、精神历程和家境变化,展现了真实的美国生活以及小镇六十年的变迁。作品还通过“我”与鲍比的友谊,莎拉与鲍比的情爱,父母们的情感历程,说明了爱、包容和家给人以力量,让世界和生命得以延续。
美国当代重量级作家倾心打造的力作;全方位、多层次剖析小人物生活的真实况味。
普利策文学大奖得主,《帝国瀑布》作者理查德•拉索新创佳作;小镇生活六十年变迁,展现真实的美国生活。
前言
因为很久没有读过小说,即虚构文学,《叹息桥》于我,是一次难得的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书中的小镇,让我时时想起威廉·福克纳笔下的杰弗生镇,或者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双水村。二者都是截取地理位置上的一个点,描述社会不同阶层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进而创造出宏大的历史景观。不过是福克纳采用了意识流、多角度叙事等现代主义文学手法,而路遥恪守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美国作家理查德·拉索的《叹息桥》则介乎这二者之间。
《叹息桥》是2007年问世的作品。理查德·拉索出生和成长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小镇,他的作品也多以之为背景,描写其历史和生活在那里的小人物的生老病死和喜怒悲欢。在此之前,他的另一部力作《帝国瀑布》曾获2002年普利策小说奖,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地位。《帝国瀑布》改编为电视电影时,海报上的宣传语曾大书特书:“每个小镇都有一部伟大的传奇。”《叹息桥》所写,又是一个小镇,也可视为一部伟大的传奇,之所以伟大,皆因其折射出了一个小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影像。
书中的托马斯顿镇,位于纽约上州,是个普通的小镇,有些平凡的百姓,过着寡淡的日子。这里有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社会面对的种种问题,环境污染、种族歧视、贫富差距、少年人的反叛、工业的破坏、商业的革新、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这一切,又围绕着爱情、友情、亲情等等亘古不变的人类伦常徐徐铺展开,让人不再觉得那是万里之外的另一个国度,别一些人的故事,似乎它就发生在我们的此时和此地。我们可以从书中作为主线的四个家庭——林奇(也即露西)一家,努南(也即鲍比)一家,莎拉一家和贝弗利一家中,看到身边众人,甚至我们自己的身影。
书中大部分时候,采用了主人公露西的视角,他与其父老林奇,以及儿子欧文,搭建起一个超稳定的结构,“连想到变化都让他(们)憎恨”,一贯以不变的善良和乐观来应对必然到来的变化,让人不由得去关注他们的命运,直到故事的终结。
这就又说到了善与恶,像书中写的:“他(老林奇)是任性地盲目相信同胞的基本善良,伯格先生是同样盲目和没有证据地相信人的腐败。”这个性善与性恶的问题,自有人类以来,讨论至今,仍然没有结果。《叹息桥》一书,又很奇妙,里面的男女老少,似乎并没有纯粹的恶人,就连露西的叔叔、貌似混混儿的德克兰,也逐渐展示出了他的开朗、热心、精明强干,让人慢慢喜欢上。善与恶,都是人性,善不能战胜恶,但同样,恶也不能战胜善,只是相持,此消彼长,此起彼伏,像莎拉的母亲说到,“人是不会变的。”此处感叹的,应当是抽象的“人”,或者说是人性。非要从人性中,彻底剔除恶,打造全新的人,或许带来的,却是更大的恶。
书中作为一种意象而存在的叹息桥,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附近,始建于1603年,桥的一头连接圣马克广场上总督府里的审讯室,另一头连接监狱,死囚通过此桥之时,常是行刑前的一刻,不免会叹息即将结束的人生,叹息桥因此得名。
作者用叹息桥为此书命名,应当是有深意的:跨过叹息桥,就要打开结局,直面真相,也即人的本质。而人们出于种种原因,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拖延结局,掩饰真相,这里,就需要作出选择。正如露西回顾少年人的一场殴斗时感叹的,“无论如何,在时光和重复尚未来得及销蚀存在的神秘感并使之变得平庸之前,鲍比实际上就实现了我们年轻人的梦想。我觉得只有鲍比一个人创造了生活,以及生活中的自我。”努南选择了出走,去经历更大更广阔的世界,实现自我。露西则随遇而安,选择了不选择。露西对此倒是有解释的,他说,“我或许真的可以选择自己是谁,但别人并不一定记得住我是谁。”不选择不一定出于懦弱,也许根本就是天性,但不选择到底也还是一种选择。镇上生民日复一日的存在,琐碎,俚俗,不温不火,混混沌沌,似乎离这座桥很远,但他们的一生,都在面对是否踏上这座桥的问题,结果,有人选择出走,有人选择滞留;有人选择爱情,有人选择成功;有人选择忠诚,有人选择背叛……而不作选择,到底也还是一种选择,选择过后,桥归桥,路归路,其后的风景如何,也只有“叹息复叹息”了。
行文至此,似乎有了一点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味道,作者想必不是由此出发而下笔的,但人生即选择,人通过选择,实现存在,获得本质,却是书中时时能够感觉到的。
作者的目力所及,都是些小人物,除了后来冲出小镇,走入欧洲,成为画家的努南。这些小人物,个个面目清晰,鲜活灵动。书中对女性的描写,也很精彩。她们的精明,她们的勇决,她们的刻薄,她们的温婉,她们的懦弱……都让人唏嘘之余,生出对人世间诸般美好的眷念。即使是那位着墨不多的黑人大妈罗莎小姐,身处乌烟瘴气的贫民窟中,出于信仰而多行慈善,也让人过目难忘。
拉索的笔触,细腻地描述了六十年间缓慢的小镇生活和不变的人性,以及大西洋彼岸艺术家的醉生梦死和创作激情。我们今日的生活,已经呈现碎片化的状态,能够耐心坐下,慢慢读完一本书,或许比读电脑,读微信,更多些别样的收获。而一部六百多页的大书,在这个速读、读图的时代,还能再版,还有人读,对著译者来说,当是一件很值得欣慰的事。
贾辉丰
二○一七年二月
理查德·拉索,(Richard Russo),1949年出生,美国作家,与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居住在缅因州沿海。拉索善于描述被工业破坏的小城镇和为生活所累的人们,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那些个性幽默又往往不走运的人。他的作品包括:《格里芬教授的烦恼》、《帝国瀑布》、《莫霍克》、《危险池塘》、《没有人是傻瓜》和《直率的人》等。他的小说《帝国瀑布》曾被《时代》评为年度*小说,并一举羸得了2002年的普利策奖。理查德·拉索2002年7月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妓女的孩子;及其他短篇》,以全新的角度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尤其《妓女的孩子》一篇是值得一读的感人之作。
伯曼大院
全是蠕虫
有固定路线的人
当胸一击
艾吉小店
分界街
讣告
爱情
表面价值
越线
鬼魂艾吉
回家
梦见了鱼
叹息桥
各色人等
劳工节
冬天的鸟
大教堂
激情曲线
爱情
蓝色的门
家
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