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孟子》诵读本可供读者选择的比较少。本书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与鲍鹏山教授合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继《论语正音诵读本》后推出的第二本。
《孟子》十四卷全本编入,比对多种流传的版本,全本精校。
全文注汉语拼音。注音用蓝色印刷,非常规的读音以及生僻字,也用蓝色,一目了然。地名、人名都用下划线标出。
书后附每日诵读记录,方便读者自己打卡,还能找出成语典故记下来。附赠书签。
小16开本,利于收纳;优质进口轻纸,携带轻松;纸张偏黄,保护视力。
前有“编校举要”,解释自家体例;后附注音说明,对歧义字与注音取舍,老实道来,以待方家修正。
考虑到用于诵读的本子,其实无法很好地兼顾释义,干脆删繁就简,做单纯的诵读本。后续将专门出版为之配套的鲍鹏山教授新著《孟子导读》。
利诵读,益正教,亲子共读,家校共读。
推荐给中小学生、学校老师、家长。
编校举要
本书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继《论语正音诵读本》之后,出版的第二本。大字、注音、无注释,人名地名加下划线。为最大程度方便读者诵读,凡异于常规读音、容易读错的字以及生僻字,均标为蓝色,以提起注意。
版本:诸版本差异不大,多为不影响文意的细节区别。本书主要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这是因为朱熹本多用常见字,便于初学者使用。参考《十三经注疏》、焦循《孟子正义》、杨伯峻《孟子译注》等。诸家版本分歧处,本次编校,择善而从,择便而从,择易而从,取各家之长,存一己之得。
例:“洁”字在《孟子》中出现过三次,朱熹本多作“洁”,其他版本多作“絜”。 “洁”字简便,本书也作“洁”。
例:5.2“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十三经注疏》本作:“父兄百官皆不欲,故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焦循《孟子正义》均无“故”字。从意思来看,亦不应有“故”字。
注音:以音义俱佳、平实简易为原则。避免纠缠于繁琐的小学考据,不给非语言学专业的读者带来不必要的认知困惑。
古今同义字,从今音。例:1.3“谷不可胜食也”的“胜”,古读shēng,今统读shèng。例:1.5“愿比死者壹洒之” 的“比”,古读bì,今统读bǐ。其实读今音,音义俱佳,本不生烦难,何必另添烦难去读古音?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重要的是得孟子之意,且便于今人交流,不必尽用古音古字。若概依古音读古书,则任何一个字的读音都与今音不同。这不仅会给学习者带来困惑,也必将阻碍更多非专业者对古文的接近,尤其是情感接近。
读音有分歧,择善而从。例:2.4“畜君何尤”的“畜”,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畜,敕六反。”读chù。然而,畜chù只有“人所饲养的禽兽”这一个意思,明显解释不通。焦循《孟子正义》引王念孙的考证,认为“畜”同“?”,意思是喜欢,正好跟“畜君者,好君也”相对应,可从,因此注作xù。《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等均采纳这一主张,亦说明王念孙的考证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
又例:5.2“百官族人可谓曰知”,这句话比较难解释,就连朱熹都自认为没读懂,怀疑有阙文。一般来说,有四种理解:
(1)赵岐注:“异姓同姓之臣可谓曰:‘知世子之能行礼也。’”这里的“知”是(百官族人)知道世子能行礼的意思,补字太多,让人难以信服。(2)孙奭疏:“百官族人皆以为知礼,能行三年之丧,乃曰:‘可谓曰知’。”这里的“知”是(世子)知礼的意思。赵岐注和孙奭疏的“知”的主语不一样,而且孙奭疏补字更少,所以朱熹沿用了孙奭的解释,《四书章句集注》:“可谓曰知,疑有阙误。或曰:‘皆谓世子之知礼也。’”只是该解释需要补字,所以朱熹觉得差强人意,不是很妥当,只是又没有别的解释,只能暂录。(3)焦循《孟子正义》:“百官族人自谓其知,始时皆不欲其行三年之丧,以为不可;至是首肯而谓之曰:吾今乃知。知,犹觉也,亦解也。”焦循注的标点是:“百官族人可谓曰知”,百官族人可以说是知道(为什么要实行三年之丧)了。(4)“知”同“智”,百官族人认可世子的做法,都称他是明智的。本书编者认为第三、四种解释似乎更通顺一些。传统注释倾向于读“知”zhī,所以我们暂且按照“知”来注音。
古人名:古人名真正的读音已难考,也不必深究。本书编校时,亦遵循《论语正音诵读本》体例采用的两个基本原则:一从习惯;二在两音并存的情况下,择善而从。
繁简字与异体字:考虑到这是给非语言专业读者们使用的诵读本,原则上不用繁体字和异体字。例:4.6“王使盖大夫王欢为辅行”的“欢”,原文为“驩”。市面上常见的简体字本均沿袭未改。1955年文化部、文字改革委员会颁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已将“驩”定为“欢”的异体字。今据此改为“欢”。类似情况还有:1.7“皆欲赴诉于王”的“诉”,原文作“愬”;4.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溪”:原文作“谿”等,均照此原则处理。
本书从版本择选到篇章分则、文本注音、校对审定,力图细致审慎,孜孜矻矻,以求文本无误、注音精准、版式简洁、形式创新,既实用,阅读体验又舒适。但毕竟内容较多,水平局限,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请方家不吝赐教,自当择善而从并感恩不尽。
鲍鹏山 衣抚生
2019年7月8日
编校举要
本书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继《论语正音诵读本》之后,出版的第二本。大字、注音、无注释,人名地名加下划线。为最大程度方便读者诵读,凡异于常规读音、容易读错的字以及生僻字,均标为蓝色,以提起注意。
版本:诸版本差异不大,多为不影响文意的细节区别。本书主要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这是因为朱熹本多用常见字,便于初学者使用。参考《十三经注疏》、焦循《孟子正义》、杨伯峻《孟子译注》等。诸家版本分歧处,本次编校,择善而从,择便而从,择易而从,取各家之长,存一己之得。
例:“洁”字在《孟子》中出现过三次,朱熹本多作“洁”,其他版本多作“絜”。 “洁”字简便,本书也作“洁”。
例:5.2“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十三经注疏》本作:“父兄百官皆不欲,故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焦循《孟子正义》均无“故”字。从意思来看,亦不应有“故”字。
注音:以音义俱佳、平实简易为原则。避免纠缠于繁琐的小学考据,不给非语言学专业的读者带来不必要的认知困惑。
古今同义字,从今音。例:1.3“谷不可胜食也”的“胜”,古读shēng,今统读shèng。例:1.5“愿比死者壹洒之” 的“比”,古读bì,今统读bǐ。其实读今音,音义俱佳,本不生烦难,何必另添烦难去读古音?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重要的是得孟子之意,且便于今人交流,不必尽用古音古字。若概依古音读古书,则任何一个字的读音都与今音不同。这不仅会给学习者带来困惑,也必将阻碍更多非专业者对古文的接近,尤其是情感接近。
读音有分歧,择善而从。例:2.4“畜君何尤”的“畜”,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畜,敕六反。”读chù。然而,畜chù只有“人所饲养的禽兽”这一个意思,明显解释不通。焦循《孟子正义》引王念孙的考证,认为“畜”同“?”,意思是喜欢,正好跟“畜君者,好君也”相对应,可从,因此注作xù。《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等均采纳这一主张,亦说明王念孙的考证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
又例:5.2“百官族人可谓曰知”,这句话比较难解释,就连朱熹都自认为没读懂,怀疑有阙文。一般来说,有四种理解:
(1)赵岐注:“异姓同姓之臣可谓曰:‘知世子之能行礼也。’”这里的“知”是(百官族人)知道世子能行礼的意思,补字太多,让人难以信服。(2)孙奭疏:“百官族人皆以为知礼,能行三年之丧,乃曰:‘可谓曰知’。”这里的“知”是(世子)知礼的意思。赵岐注和孙奭疏的“知”的主语不一样,而且孙奭疏补字更少,所以朱熹沿用了孙奭的解释,《四书章句集注》:“可谓曰知,疑有阙误。或曰:‘皆谓世子之知礼也。’”只是该解释需要补字,所以朱熹觉得差强人意,不是很妥当,只是又没有别的解释,只能暂录。(3)焦循《孟子正义》:“百官族人自谓其知,始时皆不欲其行三年之丧,以为不可;至是首肯而谓之曰:吾今乃知。知,犹觉也,亦解也。”焦循注的标点是:“百官族人可谓曰知”,百官族人可以说是知道(为什么要实行三年之丧)了。(4)“知”同“智”,百官族人认可世子的做法,都称他是明智的。本书编者认为第三、四种解释似乎更通顺一些。传统注释倾向于读“知”zhī,所以我们暂且按照“知”来注音。
古人名:古人名真正的读音已难考,也不必深究。本书编校时,亦遵循《论语正音诵读本》体例采用的两个基本原则:一从习惯;二在两音并存的情况下,择善而从。
繁简字与异体字:考虑到这是给非语言专业读者们使用的诵读本,原则上不用繁体字和异体字。例:4.6“王使盖大夫王欢为辅行”的“欢”,原文为“驩”。市面上常见的简体字本均沿袭未改。1955年文化部、文字改革委员会颁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已将“驩”定为“欢”的异体字。今据此改为“欢”。类似情况还有:1.7“皆欲赴诉于王”的“诉”,原文作“愬”;4.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溪”:原文作“谿”等,均照此原则处理。
本书从版本择选到篇章分则、文本注音、校对审定,力图细致审慎,孜孜矻矻,以求文本无误、注音精准、版式简洁、形式创新,既实用,阅读体验又舒适。但毕竟内容较多,水平局限,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请方家不吝赐教,自当择善而从并感恩不尽。
鲍鹏山 衣抚生
2019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