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89 元
丛书名: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第二轮规划教材)书网融合教材(供中西医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使用)
- 作者:吴军主编
- 出版时间:2019/7/1
- ISBN:9787521409925
- 出 版 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605
- 页码:606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共23章,主要包括中医外科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西医外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找能,主要内容涉及外科常见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中西医临床外科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和中医学专业(外科方向)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囊括了中医外科学和西医外科学的主要内容。
中西医结合事业是在我国特殊国情条件下产生并发展的,是两个医学体系彼此渗透、互补互促的自然结果,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早在1928年,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就提出了“用中西两法治疗”的思想;1956年他更明确提出“要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型医药学理论体系。”1982年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规定了“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条款,从国家根本大法上保证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促进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医院、研究院(所)和相关科室等不断发展和建立,不少医学院校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系”和“中西医临床专业”,国家建立了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准入制度。
在中西医结合事业方兴未艾、深入发展的形势下,为了顺应教育改革对临床医学教材建设的要求,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创新型、复合型、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中国西部基层医疗培养应用型中西医临床外科人才,我们组织了西部近十所中医药院校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对第一版《中西医临床外科学》教材内容进行了勘误、修订和更新、完善。
本教材在编写上坚持“面向临床、素质为主、应用为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精理论、重实践、强技能、求创新”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力求展示中、西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前沿技术、最新成果。同时,针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有效对接,努力使知识点、创新点、执业点相结合。根据西部中医药院校本学科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书中主要介绍了中医外科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西医外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外科常见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既反映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现状,又保持了中、西医外科学各自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独立性。为便于教学,书中病因病机、治疗方案、鉴别诊断等内容,大部分采用表格形式进行梳理并描述,书末附有外科常用方剂索引。在编写过程中,尽量运用当前国内外通行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适度介绍相关前沿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由于中医学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古代朴素辩证法和唯物论为基础;西医学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二者对疾病的认识、分析和治疗方式不同,故二者的科学融合,难度极大,也无现成模式。这在实践性很强的外科领域更是如此,因此给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有鉴于此,在各章节的编写中,本书根据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中医、西医内容各有侧重,药物疗法、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详略不同。目前已能结合论述者,全方位介绍;暂不能者,中西医分述;各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择其临床相宜者述之。不强求形式的统一,突出教材的实践性。
本教材为书网融合教材,即纸质教材有机融合电子教材、教学配套资源(PPT、微课、视频等)、题库系统、数字化教学服务(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在线考试)。适用于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自主学习的参考教材。
本书采取分工编写、集体审定的编撰方式。参与编写的人员都是中国西部各大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及专家、学者,他们为本书的成功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部分青年精英为数字化教材的编创做出了贡献。
目前,中西医临床外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临床治疗方式和实践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力求编写一本既能反映中西医临床外科学新时代前沿发展要求,又能充分体现以提升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思想的《中西医临床外科学》教材;但由于其学科领域所涉及知识内容广博而浩繁,编写时间仓促及编者自身水平的限制,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祈望各位同道、读者不吝赐教,以利再版修改,使本书日臻完善。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致病因素
第三节 发病机制
第三章 辨证论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四诊在外科中的应用
第三节 辨阴证、阳证
第四节 辨肿、痛、痒、脓、麻木
第五节 辨溃疡形色
第六节 辨经络部位
第七节 辨善恶顺逆
第八节 内治法
第九节 外治法
第四章 无菌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消毒法与清洁处理
第三节 手术人员、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第四节 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第五节 手术室的设置、消毒和管理
第五章 手术学基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外科常用手术器械和使用方法
第三节 手术基本操作
第四节 围手术期处理
第六章 麻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麻醉前准备和用药
第三节 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
第四节 局部麻醉
第五节 椎管内麻醉
第六节 全身麻醉
第七节 气管内插管术
第七章 体液与营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体液代谢的失调
第三节 酸碱平衡及失调
第四节 外科补液
第五节 外科营养支持
第八章 输血
第一节 外科输血的适应证、输血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第三节 血浆及血浆增量剂
第四节 成分输血
第五节 自体输血
第九章 休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休克对主要脏器的影响
第三节 休克的临床表现和监测
第四节 休克的预防和治疗
第五节 常见的外科休克
第十章 重症监测与救治
第一节 心肺脑复苏
第二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三节 重症监测治疗
第十一章 外科感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局部化脓性感染
第三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第四节 全身性感染
第五节 特异性感染
第六节 抗生素在外科临床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损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损伤修复与伤口处理
第三节 颅脑损伤
第四节 胸部损伤
第五节 腹部损伤
第六节 泌尿系统损伤
第七节 多发性创伤与挤压综合征
第八节 烧伤与冷伤
第九节 咬蜇伤
第十三章 肿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的体表肿物
第三节 肺癌
第四节 食管癌
第五节 胃癌
第六节 原发性肝癌
第十四章 甲状腺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
第三节 甲状腺炎
第四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外科治疗
第五节 甲状腺肿瘤
第十五章 乳房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乳腺炎
第三节 乳腺囊性增生病
第四节 乳腺纤维腺瘤
第五节 乳腺癌
第十六章 急腹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腹膜炎
第三节 急性阑尾炎
第四节 肠梗阻
第五节 胆道感染及胆石病
第六节 急性胰腺炎
第七节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第十七章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第三节 瘢痕性幽门梗阻
第十八章 门静脉高压症
第十九章 腹外疝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腹股沟疝
第三节 股疝
第四节 其他腹外疝
第二十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泌尿系统结石
第三节 睾丸炎和附睾炎
第四节 慢性前列腺炎
第五节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第六节 勃起功能障碍
第七节 男性不育症
第八节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第二十一章 周围血管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三节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第四节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五节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第二十二章 肛门直肠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痔
第三节 肛裂
第四节 肛隐窝炎
第五节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第六节 肛瘘
第七节 直肠脱垂
第八节 直肠息肉
第九节 直肠癌
第二十三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单纯疱疹
第三节 带状疱疹
第四节 疣
第五节 脓疱疮
第六节 癣
第七节 疥疮
第八节 虫咬皮炎
第九节 接触性皮炎
第十节 湿疹
第十一节 药物性皮炎
第十二节 荨麻疹
第十三节 神经性皮炎
第十四节 玫瑰糠疹
第十五节 银屑病
第十六节 脂溢性皮炎
第十七节 痤疮
第十八节 多形性红斑
第十九节 结节性红斑
第二十节 红斑狼疮
第二十一节 淋病
第二十二节 梅毒
第二十三节 尖锐湿疣
第二十四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
第二十五节 生殖器疱疹
第二十六节 艾滋病
附录 外科常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