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八章,介绍了台湾选举的演进、台湾政党诸生态、选民的价值取向、“蓝绿对峙”的政治版图、影响选举的重要因素、“立法委员”选举的技术性比较、县市长及直辖市长选举策略比较。
第一章 台湾选举的演进 第一节 初办“地方自治”的密集选举(1950~1954年) (一)直接选举范围的扩大 (二)选举制度的变化 (三)国民党政权迁台后的次“总统”、“副总统”选举 第二节 选举走向简约合并(1954~1968年) (一)50年代中后期的选举 (二)第三任“总统”、“副总统”选举 (三)被压制的党外助选活动 (四)第四任“总统”、“副总统”选举 (五)确立“公费选举”制度 第三节 增加“中央民意代表”选举(1969~1974年) (一)1969年的“中央”和直辖市“民意代表”选举 (二)第五任“总统”、“副总统”选举 (三)“中央民意代表”增额选举 第四节 蒋经国时代的选举(1975~1988年) (一)党外助选再起波澜 (二)第六任“总统”、“副总统”选举 (三)《选罢法》的颁行 (四)“美丽岛事件”对选举的影响 (五)第七任“总统”、“副总统”选举 (六)政党竞争登上舞台 第五节 选举的全面变化(1989~1995年) (一)解除戒严后的两次直接选举 (二)第八任“总统”、“副总统”选举 (三)“中央民意代表”全面直选 第六节 “总统”直接选举的冲击(1996~2000年) (一)第九任“总统”、“副总统”和第三届“国大代表”选举 (二)国民党渐失选举优势 (三)第十任“总统”、“副总统”选举 第七节 台湾选举的新局(2001~2006年) (一)“北蓝南绿”的格局 (二)民进党继续执政下的选举 第二章 台湾政党诸生态 第一节 国民党——“老店换新颜”的艰难步履 (一)两蒋时期建立和维系稳定的派系结构 (二)“非主流派”与“主流派”之争 (三)党内改造与建立政党合作关系 (四)带来的新气象 (五)百年老党面临更严峻的选举形势 第二节 青年党、民社党——淡出政坛的“老党” (一)不断分裂的青年党 (二)民社党的没落 第三节 民进党——“选举怪物”的历史变迁 (一)民进党早期的派系结构 (二)彰显“台独”与“派系共治” (三)由“派系共治”走向“一人独治” (四)“解散派系”的真正意图 第四节 新党、亲民党——“深蓝”政党面临选择 (一)新党的盛衰 (二)亲民党的走向 第五节 “建国党”、“台联党”——“深绿”政党的困局 (一)未成气候的“建国党” (二)以“精神”为中心的“台联党” 第六节 非盟或无盟——无党籍人士的合作模式 (一)三大联盟鼎立 (二)无党团结联盟与“第三种势力”的生存空间 第三章 选民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台湾选民数量的变化 (一)人口数与选民数的关系 (二)选民人数的“权重”排序 第二节 选民投票率的差距 (一)投票率由高到低的走势 (二)高投票率与低投票率县市的划分 (三)台湾要选举中的投票率排序 第三节 影响投票率的主要因素 (一)选举重要程度的影响 (二)选举频率的影响 (三)选民的投票动机 (四)选民不投票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 选民的投票取向 (一)日益淡化的政见取向 (二)被严重扭曲的候选人取向 (三)部分选民存在的关系取向 (四)不断强化的政党取向 第五节 “中间选民”的走向 (一)对“中间选民”的不同解释 (二)“中间选民”标准的澄清 (三)“中间选民”的作用 第四章 “蓝绿对峙”的政治版图 第一节 “中央民意代表”选举显示的各政党选民基础 (一)国民党、民进党得票率的变化 (二)新党、亲民党、“台联党”的得票率 (三)三次“立法委员”选举显示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