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指导下,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阐述固定资产这一经济范畴同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积累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与实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宏观与微观,内部与外部,以及管理体制与计划方法等各个侧面及其结合上考察、分析固定资产再生产的规律性。同时,全书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技术进步、投资效果和固定资产利用效果同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关系给予特别的注意,并贯穿在各章节。
荣获了中国经济学界*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
一国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固定资产的规模、结构、质量、利用效率和增长速度。生产性固定资产是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和结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以及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物质基础。研究生产性固定资产再生产的特点、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它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地按比例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调整时期,如何根据固定资产再生产基本原理,加强设备更新和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战略转移,更加具有迫切的现实性。
本书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指导下,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阐述固定资产这一经济范畴同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积累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与实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宏观与微观,内部与外部,以及管理体制与计划方法等各个侧面及其结合上考察、分析固定资产再生产的规律性。同时,全书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技术进步、投资效果和固定资产利用效果同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关系给予特别的注意,并贯穿在各章节。
本书着重理论探索,但它尽可能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资料为背景,在总结三十多年来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述和研究我国固定资产再生产运动的各项基本问题,力求为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寻找应当遵循的理论依据。
本书探索了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界限及其衡量的标志,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各种具体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固定资产的补偿、更新和积累、扩大之间的联系及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平衡关系,研究了技术进步作为固定资产再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的作用,探讨了固定资产再生产同社会产品、流动资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等等。以上这些是从固定资产作为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作为直接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生产力要素这一侧面考察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研究生产力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然而,本书着重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固定资产再生产。这种研究,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的,是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的,特别是*后几章,专门探索了固定资产的占用制度,折旧基金的提取、使用和管理体制,以及计划平衡工作中必不可少地需要编制国民经济固定资产平衡表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这些都是更多地涉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如何适应固定资产作为生产力要素的性质和状况,是着重从政治经济学再生产理论角度,也就是从固定资产再生产作为政治经济学再生产理论的一个延伸进行考察的。
本书有的章节论及企业固定资产再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但全书则是着重从宏观经济,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角度去考察社会主义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对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内部和外部的一些基本联系从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作了比较系统的剖析。
从第一章到第六章着重考察的是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内部联系,即探索它的各构成部分、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趋势,包括固定资产自身的性质、固有特征、构成,它的简单再生产(磨损的局部补偿和整体更新)与扩大再生产(积累和基本建设),以及技术进步与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关系等。从第七章至第九章则着重考察的是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外部关系,主要探索它同社会产品、流动资产、劳动力的再生产之间的比例、增长速度的关系。
技术进步不仅对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内部关系影响很大,而且对它的外部关系也影响很大。所以,除设专章论述外,在很多章节都涉及这一因素。应用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现有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技术进步的快慢,同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发展成正比,决定着社会生产的现状和增长速度。因此,研究劳动资料同科学技术的结合,制定正确的技术政策,乃是一项重要任务。
本书从第十章至第十二章转入讨论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包括体制和计划方法论问题。这几章不仅从理论上,而且着重从现实上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更充分有效地利用固定资产,揭示了怎样运用经济杠杆和综合平衡法工具去实现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正常运转,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无论正确认识和处理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内部关系和它的外部关系,还是改革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完善计划管理,都是为了提高经济效果,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人民需要,这是纵贯全书的中心思想。
笔者于1964年和1979年发表于《经济研究》上的《固定资产再生产与社会产品再生产》和《论固定资产有偿占用制》等文章,这次经过修改补充,有一部分收入了本书有关章节。本书承蒙刘国光同志的帮助,刘树成同志参与了“动态国民经济固定资产平衡表”的设计,不胜感谢。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梁文森,男,教授、研究员。1952年北京大学毕业。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教授;1984年调深圳工作,历任中共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深圳市体改委副主任;深圳市政协一届委员、经科委副主任;深圳大学特区研究所所长、深圳市经济学会会长、深圳市软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沿海开放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著有《梁文森文集》《中国经济特区的今昔和未来》《社会主义固定资产再生产》(合著)、《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合著)、《深圳特区发展战略研究》(合著)。
江海,原名田士儒,1933年生于辽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等职务。田江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共培养博士生14名,硕士生10名。他的传略曾被收入《当代中国经济学家百家》《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中国金融博导》《名师荟萃》《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百年》《世界名人文化辞海》等书籍。田江海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投资经济、宏观技术经济。他共出版著作(独著、合著、主编)20多部,400多万字;发表论文300多篇,300多万字。主要代表作:《社会主义固定资产再生产》《转轨期的中国投资》《宏观技术经济论》《中国投资白皮书》《投资体制改革的突破》等。其中,合著的《社会主义固定资产再生产》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中国投资体制改革研究》获国家计委科学技术进步奖。
目录
第一章固定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固定资产的经济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固定资产的分类及部门构成
第三节生产性固定资产是生产力中一项重要因素
第二章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第一节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标志
第二节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节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内容与形式
第四节划分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际意义
第五节实现从外延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战略转移
第三章固定资产的磨损与补偿
第一节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第二节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折旧
第三节固定资产的局部补偿——维修
第四章固定资产的退废与更新
第一节固定资产的寿命全部完结与整体替换
第二节固定资产更新速度取决的因素
第三节正确制定固定资产更新的技术政策
第五章固定资产的积累与基本建设
第一节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形式——基本建设
第二节基本建设投资效果与固定资产再生产
第三节加速动用新生产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第六章技术进步与固定资产的再生产
第一节劳动资料同科学技术的结合
第二节技术进步对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影响
第三节固定资产再生产如何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
第七章固定资产再生产与社会产品再生产
第一节固定资产再生产是社会产品再生产的条件
第二节固定资产再生产是社会产品再生产的结果
第三节固定资产规模与制造劳动资料生产规模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固定资产再生产与流动资产再生产
第一节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不同周转特点
第二节固定资产再生产与流动资产再生产的关系
第三节我国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比例关系的概况和问题
第四节合理地安排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比例关系
第九章固定资产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
第一节“两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固定资产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适应关系
第三节固定资产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相互关系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第十章所用固定资产的管理
第一节我国现有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状况
第二节建立固定资产有偿占用制
第三节充分利用现有固定资产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所用固定资产效果的考核指标
第十一章所费固定资产的管理
第一节基本折旧基金的提取
第二节基本折旧基金的使用
第三节基本折旧基金的管理体制
第十二章固定资产平衡表
第一节编制国民经济固定资产平衡表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二节静态国民经济固定资产平衡表
第三节动态国民经济固定资产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