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是两个文明古国,人口总和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强。两个文明的交往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屡次派人到印度取经,大量引进印度的宗教文化,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影响了印度文明的发展,但由于印度没有修史的传统,一直为人所忽略。这本著作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分析印度人眼中的中国,揭示中国文化对印度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
序 言
这本著作前后历时十年,汇集了两个国家级项目的研究成果,完成十分不易。2009年,当时我还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关世杰教授组建了一个团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研究”,我的导师尚会鹏教授是印度研究专家,被邀请负责这个项目的印度子课题(其他子课题还有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因此接触了这方面研究。
2013年,我在北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尚会鹏教授成立了北京大学文化与国家行为研究中心,我担任中心副主任。为满足北京大学对科研机构的考核要求,我们申请了一个北京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印度人对中国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认知研究”。这个课题是前一个课题研究的延伸。我们认为要全面了解印度民众对中国软实力的看法,仅仅是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还不够,有必要再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深入挖掘。因此,从报纸、网络论坛、论文、书籍等途径,分析网民、学者、诺贝尔奖得主等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尝试更为全面地呈现印度民众对中国软实力的认知。在这个课题中,我利用新的材料检验了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材料,奠定了印度调查研究的基础。
2014年关世杰教授又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这是第一个课题的深入研究项目,旨在利用新的调查结果与原有数据进行比较。这次尚会鹏教授仍旧主持印度子课题,但由我负责主要工作。课题立项之后,我们做了许多前期工作,调查的内容也作了多次讨论,在2016年底设计出调查问卷内容,委托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调查。2017年拿到数据之后开始进行分析,最终做出了这个研究成果。
有很多人恐怕会问,你不是研究心理文化学的吗?为什么会从事这种数据分析呢?是不是为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这个名头,改变自己的研究兴趣呢?
首先,我必须强调,尽管我认为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但是,这并不否定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利用数据分析做出来的研究成果。当时,我要探索日本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原因。一般而言,政党政治总是伴随着“政党轮替”这一规律,但是,日本虽然采用了西方的政党政治,却没有发生政党轮替,而且自民党连续38年长期执政(1955—1993)。我调查了日本政府制定稻米价格的过程,分析它与自民党得票率之间的因果关系,最终总结出一个规律。我发现自民党依靠对种植稻米农民的补贴,博取农民的好感,但是,没有种植稻米的农民并不会把他们的票投给自民党。这个研究细化了当时人们的认识。因为当时学界的主要观点是:自民党主要依靠财阀的金钱与农民的选票来维持政权。但是,我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农民生产的作物各式各样,唯有种植稻米的农民才支持自民党,种植其他作物的农民,如种植玉米、水果的并不支持自民党。这是完全依靠数据分析来支撑论点的结论。我后来走向心理文化学研究完全是为了探索影响人类行为的更根本因素。
数据分析本身并没有问题,靠数据说话是好的,定量研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研究者冻结人类的情感因素,假定人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换言之,是以一种理性人假设来分析人的行为。但是,人的行为动机是相当复杂的,经常受到嫉妒、愤怒、吃醋等情感的影响,因而采取不理智的举动。在生活中,我们会把“羡慕、嫉妒、恨”挂在嘴边,但是在从事科研的时候,很多学者就忘了人还有七情六欲,其他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事实上,在科研中强调人类情感因素的作用,也可以从数据分析中得到支持。在2013年,我基于“情感人假设”曾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对两岸民众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海峡两岸中国人情感模式的差别,尝试挖掘他们在分隔了50年后,在不同制度下心理与行为存在的差异。
关于文化影响力(软实力)的调查,目前国际上盛行的是冻结人类的情感因素研究。许多调研机构提出若干数据,如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等等,然后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计算,最后排名。这是我不赞同的研究。
首先,它采取的统计数据有很大问题。例如,欧美国家统计一个国家数字化程度的调查,通常会调查每百名居民的互联网用户数、每百万人的互联网安全服务、每百人手机数、互联网带宽等,但它们不会考虑使用线上支付的人数、网上购物的成交总额、网络提供的生活便利程度等。这个理由很简单,选择前者有利于欧美国家的软实力排名,而后者是中国的强项,中国的线上支付、网络生活非常发达,如果参考这些数据,中国的软实力将大大提高,而这是欧美国家所不愿意见到的。
其次,这些数据不能体现人们的情感作用。我们不能说到美国留学的人数多,就是因为美国软实力更强。去美国的留学生,有一大部分可能是为去那里打工赚钱,到中国的留学生,也可能不是喜欢中国,而是因为中国提供了高额的奖学金。他们去留学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觉得这并不是很难理解的道理。人们选择这样的调查,可能只是它更容易出成果,而且结果更容易为人所控制,而要去调查人们心里真正所想的东西要费劲得多。
这本著作是针对印度民众进行大样本概率抽样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它的调查要比单纯的数据统计困难得多。我们委托美国最权威的专业咨询公司,对印度民众进行调查,最后经过筛查,获得1013份有效样本。我知道一定有不少人会从样本数来挑它的毛病,事实上,针对印度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不论调查多少样本,都会被批评样本数不足。但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补充,尝试让这种耗时耗钱的调查结果变得更有价值。我们前后几年进行了两次调查,使得数据可以进行历时性的比较,分析印度民众对中国软实力认识的发展变化(第一次的调查结果请参见附录)。此外,还有其他国家的调查结果,可以进行横向比较。这样的方式应该说会比单纯的数据统计更能呈现印度民众的看法。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它发展了一个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文明,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与中国呈现出极大差异。要使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和睦相处,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你见过各民族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去歧视异族,你会同意我说的)。本书的目的是尝试说明印度教徒为什么会这样看中国,呈现印度民众心中的想法,以及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当然,借由这样的分析,你也会明白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进而了解两个文明的差异。因此,本书的书名虽然是《中国文化的印度影响力调查》,其实也涉及两个文明的比较。这是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前必须先了解的。
最后,这本书的出版要感谢关世杰老师的辛苦付出,他作为课题的首席专家,除了负责自己的美国部分,还要协调我们几个子课题的工作。没有他的付出,本书的出版是不可能的。另外,本书也是在他的大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研究》(2016)的框架下进行的,有必要对他这部分的贡献予以交代。
尚会鹏教授从头到尾,为文章的撰写、课题的结项、著作的出版把关。他的付出为本书的质量奠定了基础。华侨大学心理文化学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林伦敏、周伊倩、沈思杰等在数据统计上也做了细致的分析工作,尤其是林伦敏,他反复计算了数据的分析结果,并多次进行了校对。著作出版前匿名审稿专家也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他们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完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编辑曹长香,在出版的过程中也做了细致的工作。这都是笔者由衷感谢的。
游国龙
2019年2月6日
游国龙,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心理文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尚会鹏,华侨大学心理文化学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关世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章 数据收集与样本分析1
一 数据搜集过程1
二 样本基本分布4
第二章 中国文化符号在印度的影响力10
一 问卷设计10
二 知道和喜欢哪些中国文化符号11
三 对龙、汉语、春节、中餐、中医、武术的进一步调查23
四 调查后的思考38
第三章 中华文化产品在印度的影响力43
一 问卷设计43
二 对中华文化产品感兴趣情况43
三 接触中华文化产品状况48
四 接触度与兴趣度对比50
五 购买中华文化产品情况52
六 购买渠道53
七 购买意愿54
八 对中华文化产品品牌的认知和态度54
九 调查后的思考60
第四章 对中华价值观的态度63
一 问卷设计63
二 中华核心价值观的共享性64
三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享性71
四 中国梦的共享性77
五 调查后的思考80
第五章 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态度84
一 问卷修订84
二 对辩证思维方式的态度86
三 对综合思维的态度89
四 调查后的思考93
第六章 对中国人信仰的态度94
一 问卷修订94
二 数据分析97
三 调查后的思考106
第七章 中国媒体在印度的影响力108
一 问卷设计108
二 获取中国信息的渠道111
三 本国媒体对华报道的正负面情况116
四 中国传统大众媒体使用情况及态度117
五 访问中国中文网站情况121
六 访问中国对外网站情况123
七 受访者关注中国对外媒体脸书和推特账号情况128
八 对中国媒体的信任度130
九 调查后的思考138
第八章 中国文化团体和企业在印度的影响力140
一 问卷设计140
二 欢乐春节活动、文艺演出和展览141
三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影响152
四 体育团队167
五 调查后的思考169
第九章 对中国人的认识172
一 问卷设计172
二 对中国民众的认知和态度178
三 中国杰出人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195
四 调查后的思考199
第十章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202
一 问卷修订202
二 整体受访者数据分析203
三 不同年龄段数据对比214
四 调查后的思考222
第十一章 中国整体国家形象的看法224
一 问卷修订224
二 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226
三 不同年龄段数据对比246
四 调查后的思考250
第十二章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53
一 问卷修订253
二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概况254
三 不同年龄段数据对比265
四 调查后的思考266
附录一 2011年的调查报告:“龙”对“象”的魅力
——印度民众对中国软实力的认知268
一 对中国形象的认知268
二 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认知271
三 对“发展模式”的认知: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及国际影响275
四 思考与建议278
附录二 软实力的评估路径与中国软实力的吸引力281
一 软实力的评估路径282
二 软实力的量化统计方式287
三 中国软实力的吸引力293
四 结语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