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鄂温克族濒危语言文化抢救性研究(四卷本)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鄂温克族濒危语言文化抢救性研究”的子课题,包括《鄂温克族三大方言词汇比较》《讷河鄂温克语基本词汇》《阿荣鄂温克语》《杜拉尔鄂温克语研究》四册。书中比较清晰地勾勒了鄂温克语的基本情况,以及三大鄂温克语方言的异同,对于保存、了解鄂温克语来说,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阿荣鄂温克语》前言
阿荣旗地理位置为东经1222~1245,北纬4756~4919,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南部,南面有松嫩平原及黑龙江省甘南县,北面是毕拉河与大兴安岭及鄂伦春自治旗,东侧靠扎格敦山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侧有音河与扎兰屯市,西北与牙克石市接壤。阿荣旗的“阿荣”一词是因该地区有阿荣(阿伦)河而得名。在满通古斯语族语乃至阿尔泰语系里,“清澈”“干净”“透明”等概念均用来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把“阿荣河”(也作“阿伦河”)解释为“清澈的河”。那么,阿荣旗的意思应该是“有清澈的河的旗”,或简化为“清澈河旗”等。由于阿荣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人们称它为呼伦贝尔市连接东北三省的南大门。阿荣旗总面积为1.36万平方公里,温寒带湿润性气候,年均气温基本上保持在1.7℃。但冬夏冷热温差十分显著,夏季热时可达到39℃的高温,冬季寒冷季节可达到-40℃的低温。日照夏长冬短,全年日照时数2850小时左右。冬天雪大,夏天雨多,春天多风雪,秋风多风雨。9月中下旬就出现霜冻和飘雪现象,无霜期一般在3个半月到4个月之间。地貌结构呈丘陵山岗地形,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式下降,高处达海拨1149米。
阿荣旗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铁、铅、锌、油页岩、大理石矿、莹石、石英石、石灰石、玛瑙石、珍珠岩、高岭土、沸石、硅石等多种。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有877万亩,林木覆盖率为53%以上,林木主要有落叶松、樟子松、蒙古栎、白桦、黑桦、杨柳、榆树、鱼鳞云杉、红皮云杉、臭冷杉、椴、槭、柞等。还有蕨菜、黄瓜香、黄花菜、四叶菜、苦嫩芽、柳蒿芽、榛蘑、黄花蘑、塔蘑、黑木耳、猴头菌等30余种美味山珍。另外,还有林蛙油、人参、刺五加、五味子、三颗针、党参、黄芪、兴安杜鹃等名贵野生药材,以及松籽、平榛、山核桃、山梨、山葡萄、猕猴桃、都柿、蓝靛果、草莓、稠李子、山丁子、灯笼果等山野果。黑熊、马鹿、驼鹿、梅花鹿、黄羊、狍子、狼、狐狸、野猪、猞猁、野兔、松鼠、黄鼬、蛇等野生动物50余种,有榛鸡、雷鸟、中华秋沙鸭、金雕、啄木鸟、猫头鹰、杜鹃、喜鹊、鸿雁、野鸭、榛鸡、鹌鹑、鸳鸯等220多种鸟类。在那遍布山林的大小湖泊及河流里还有大马哈鱼、鲟鱼、狗鱼、白鱼、鳇鱼、鲤鱼、鲫花、鳌花、鳊花、哲罗、鲶鱼、法罗等70多种鱼类。这里的土壤以暗棕色为主,适合于开垦种田。现有农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南瓜及各种蔬菜。全旗耕地面积47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大豆、玉米、马铃薯、向日葵、水稻、白瓜、甜菜、小杂粮等,全旗平均年粮食产量在30亿斤左右。林间草地也是牧养牛马羊的理想牧场,肉牛、奶牛、羊、猪、鸡的饲养已成为该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这些,极大地丰富了阿荣地区鄂温克语口语词汇。从词汇学的角度,应该说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和内容,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语言交流词汇内容。富饶美丽的兴安岭的山山水水及其数不胜数的野生树草花果、野生动物及昆虫,还有那伴随四季而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观、自然现象、自然物种都给当地人民的语言交流增添了无尽的内涵和营养,同时无可怀疑地给他们的语言词汇的丰富与发展不断注入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用他们的话说,如果没有他们的语言及词汇,就很难和兴安岭进行深度且完整地交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语言与词汇,我们就很难将他们生活区域的动植物名称或对自然现象说得精确到位。比如说,在他们的语言里有关雪花、霜冻、驯鹿、蝴蝶、野生药材、野菜、野果的分类及叫法十分精细,甚至对于某一自然现象或物种的说法都有好几十种。
阿荣旗辖7个建制镇(那吉镇、亚东镇、霍尔奇镇、六合镇、向阳峪镇、复兴镇、三岔河镇)、4个少数民族乡(新发朝鲜族乡、查巴奇鄂温克族乡、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得力其尔鄂温克族乡),还有7个地方林场和2个国营农场,共有148个行政村,居住着鄂温克以及汉、满、蒙古、朝鲜、鄂伦春、达斡尔等27个民族,总人口为32万人。阿荣旗的鄂温克人主要生活在查巴奇鄂温克族乡、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得力其尔鄂温克族乡等地。其中,居住在查巴奇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人相对多一些。而且,保持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现象也相对好一些。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人口为?13196人,其中鄂温克族有864人。
本书所收集的阿荣鄂温克语口语资料,主要来自查巴奇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语口语。查巴奇鄂温克族乡位于大兴安岭南麓,阿荣旗最北部,阿伦河上游,距旗政府所在地那吉屯60公里。全乡总面积726.3平方公里,辖区有4个国营林场和一些农区草场。这里的鄂温克族早年主要从事温寒带山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大豆、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甜菜、大萝卜、红萝卜、豆角、茄子、白菜、圆白菜、青椒、辣椒、大葱、蒜、黄瓜、西瓜、香瓜、甜瓜等。同时,也牧养驯鹿、牛、马及猪、鸡、鸭等家禽。一直以来狩猎、采集、打鱼是他们的副业。事实上,他们的先民在清朝初期,就进入了个体化的小农生产生活阶段,一家一户地经营门前的小农田。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事山林自然牧养驯鹿和牛马的畜牧业生产活动。不过,后来由于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使他们的生产生活在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甚至,倒退到只能靠狩猎及采集来维持生活的地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一步步缓慢恢复他们传统意义上的农牧业生产,使他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该地区鄂温克族的各项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同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融为一体的山林旅游、传统民俗文化旅游、兴安岭休闲度假旅游、民族手工艺品展示及其旅游购物、山林土特产品美食文化旅游等名目繁多的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及旅游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从而查巴奇鄂温克族乡的经济生活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富的理想发展历程。然而,我们感到遗憾的是,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包括查巴奇鄂温克族乡在内的阿荣地区的鄂温克语口语面临了从未有关的挑战和冲击。由此,很快从濒危进入严重濒危状态。分析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该地区外来移民不断增多。其中,汉族和达斡尔族移民占绝对多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族移民数量以惊人速度增长,这使该地区的社会用语很快从鄂温克语变为达斡尔语,又从达斡尔语变成汉语。因为,绝大多数汉族移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分别经营餐饮业、食品加工、小卖部、小商店、小作坊、理发店、服装加工、农作物服务、农机设备修理、酒吧、电脑房等第三产业。毫无疑问,在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商、买卖、服务、消费活动中,无论是汉族还是鄂温克族主要都用汉语进行交流,汉语自然而然成为当地鄂温克人社会交际的主要语言工具。
二是,当地鄂温克族男女青年与汉族建立婚姻关系之现象不断增多。特别是,那些刚刚迁徙到本地,或者由于建立婚姻关系而从外地迁移到鄂温克族乡村的现象不断增多。这些汉族基本上只会汉语,一点鄂温克语知识或会话能力都没有,所以和他们或她们建立婚姻关系的鄂温克族只能用汉语进行交流。结果,没有多长时间,这些鄂温克族家庭用语从母语转为鄂温克语、汉语双语,或逐渐演化为以汉语为主的家庭用语及其语言交流。
三是,由于鄂温克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所以,他们的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开始通过汉语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其结果,伴随他们学习负担的不断加重,以及学习掌握的汉语言知识的不断增多和丰富,他们从小在家庭环境里跟父母或老人学习的母语很快被淡化或被遗忘。就是那些母语很好的鄂温克族学生,不到中学之前就几乎都忘掉本民族语而使用汉语了。进而,还直接影响与父母或老人间的母语交流。由此会常常出现,父母及老人说母语,孩子们说汉语等混合用语或把鄂温克语及汉语混同起来使用的现象。不过,到头来孩子们会完全忘记母语记忆,进入完全使用汉语的语言交流状态。
四是,参加工作的鄂温克人均使用汉语。他们当中,不论是早期参加工作的老同志,还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不论做什么工作都使用汉语。所有上传下达的文件,也都无一例外地用汉语来撰写,用汉语来传达。参加工作的鄂温克人由于工作压力和需要,不断自觉强化汉语。与此相反,他们的母语交流功能和作用不断被削弱,甚至出现逐渐淡忘母语及其母语词汇的情况。
五是,伴随他们生活区域,包括偏僻乡村的通电、通电视广播、通电话,以及使用手机、微信、电脑的人不断增多。特别是那些琳琅满目而丰富多彩的汉语电视节目,使那些偏僻山村的鄂温克人家极大地丰富了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而自然而然地接受着汉语教育,使他们的汉语听、说、用能力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反过来,母语交流机会越来越少,母语会话能力也越来越减低。用他们的话说,过去茶余饭后或劳动之余大家围坐在一起用母语长时间聊天,或大家跑到某一会讲故事的老人家里听用母语讲的长篇故事等现象都一去不复返了。与此产生鲜明对照的是,生产和社会活动结束后,各自急急忙忙回家看电视或玩手机电脑,不用说像过去一样大家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交流、唠家常、讲故事,甚至一家人的交流都变得十分少。
我们认为,以上提到的五个方面使作为人口较少民族,尤其是在汉族占绝对多数的农区生活的鄂温克族语言,很快从濒危进入严重濒危状态。依据我们实地调研的第一手资料,阿荣旗地区的鄂温克人中较好地掌握母语的人不到5%,约有20%的人可以借助汉语借词或达斡尔语借词能够用母语简单交流。从这个角度讲,他们的母语记忆已变得不完整或碎片化。相比之下,生活在查巴奇鄂温克族乡的个别老人对母语及词汇有一定记忆,但调研时有关传统词汇还需要用其他地区的鄂温克语进行提醒或诱导,才使他们记忆中曾经储存的语言符号发挥作用,进而使他们的母语交流达到较理想程度。说实话,在具体调研时,常常是为获得较好的调研资料和结果,与他们做长时间的诱导性的语言交流,让他们尽量在自然状态的交流中发挥出最好的母语功能。尽管如此,我们想争取得到的一些弥足珍贵的词语还是没有搜集到。这也是该项课题留下的一个极大遗憾。
如前所述,本书涉及的阿荣鄂温克语会话资料及词汇资料以查巴奇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语为主,兼顾了得力其尔鄂温克族乡、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及那吉镇的鄂温克语相关资料。由于阿荣旗辖区内不同乡村间鄂温克语没有什么区别性特征,无论在语音系统还是在词汇结构方面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所以过去在不同乡村调研的口语资料都可以充分利用。与此同时,本书还充分利用了课题组负责人朝克于1983至2005年先后几次到查巴奇鄂温克族乡进行调研的语言资料,以及阿荣旗鄂温克族老人杜福成及杜宏宝等搜集整理的词汇资料等。我们认为,辛亏有了过去调研的会话、民间故事、基础词汇方面的一些珍贵资料,才使项目启动后调研工作能够按计划具体实施。如果没有前期的准备或积累,那么该项成果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顺利完成。
我们在搜集整理阿荣鄂温克语口语会话资料及基本词汇时,主要使用了国际音标宽式记音法,其中单元音音素有,辅音音素有。其中,辅音音素几乎只使用于汉语借词或外来语,辅音音素、基本上用于词中和词尾,在词首只有在借词中出现。另外,阿荣鄂温克语还有等长元音,以及、、、、、、等复合元音。复合元音更多的时候用于借词,但由于受外来语言强势影响和本地区语言发展需要,伴随元音音素间辅音的脱落或省略,本民族语一些基本词汇里也有了复合元音现象。
本书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会话资料,其中搜集整理了950 多句阿荣鄂温克语日常生活口语会话。而且,按照口语资料内容分为:(1)问候;(2)天气;(3)你叫什么名字;(4)请你吃饭吧;(5)我去买衣服;(6)这是我的房子;(7)我乘坐这辆车;(8)读书;(9)干活儿;(10)家(家庭)十个会话章节。毫无疑问,这些口语资料都是和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用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普遍性、文化性和特殊性。通过这些口语会话资料,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生活内容、风俗习惯、审美价值、思想意识等诸多方面。书的第二部分是阿荣鄂温克语基本词汇,其中搜集整理了1600多条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词汇内容。当然,也包括一些派生词和合成词,也有像 “土豆”、“蒜”、“茄子”、“高粱”、“尺”、“章”、“碟子”、“榔头”、“盆子”等早期汉语借词,以及像“政府”、“管理”、“经济”、“票”、“干部”、“大学生”、“研究生”等现代汉语借词。因为,这些汉语借词已成为阿荣鄂温克语不可缺少的词汇组成部分,同时有很高的使用率和很广泛的使用面。
总而言之,该项课题的完成,对于已进入严重濒危状态的阿荣鄂温克语现存口语会话资料,以及基本词汇的抢救性搜集整理、永久保存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杜拉尔鄂温克语研究》前言
鄂温克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极少的民族之一。我国的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翰尔自治旗、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额尔古纳市以及黑龙江省讷河县、嫩江县,也有一部分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等地。我国的鄂温克民族乡有内蒙古自治区的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得力其尔鄂温克民族乡、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巴彦鄂温克民族乡、鄂温克民族苏木以及黑龙江讷河县的兴旺鄂温克民族乡。鄂温克族也是跨境民族,境外主要居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也有一小部分生活在蒙古国。我国境内的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工作和学习中主要使用的是汉字或者蒙文。俄罗斯的鄂温克族使用的是斯拉夫文创制的文字。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鄂温克族濒危语言文化抢救性研究”子课题的结项成果,充分利用名词形态论和动词形态论的研究方法,对杜拉尔鄂温克语的语音结构、词汇分类、语法形态变化现象及其结构系统、句子的结构体系进行了全面分析。
一 杜拉尔鄂温克人生存环境概况
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自治旗西北部,南连宝山镇,西临阿荣旗得力其尔乡,北接鄂伦春自治旗诺敏镇,东隔诺敏河与莫力达瓦旗的库如奇乡、阿尔拉镇相望,面积约530平方公里。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适宜农、牧、林、渔和旅游业全面发展的民族乡。
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是莫力达瓦自治旗两个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的民族乡之一。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现辖区从17世纪中期开始有鄂温克人居住,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朝时期曾是阿尔拉呵巴属地,民国时期为第四努图克属地,土地改革时期属阿尔拉努图克。1956年11月18日,杜拉尔鄂温克族民族乡嘎查成立。1958年改称杜拉尔鄂温克族人民公社。1984年又恢复了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全乡12个行政村中共有5个少数民族村,30个自然屯。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人口总数为5314人,其中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鄂温克人口总数为448人,其中男性232人,女性216人,主要居住在杜克塔尔村、后沃尔奇村和达哈浅村。
由于当地的鄂温克族生活在杜拉尔河边,因此就称他们为杜拉尔鄂温克人,后来依据该称呼成立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森林覆盖面积大,生态环境良好,栖息繁衍着种类繁多、数量可观的野生动物。也许正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清初杜拉尔鄂温克人迁居至此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他们世世代代以牧业、狩猎业和渔业为生。新中国成立后,杜拉尔鄂温克人响应政府保护生态和动物资源的号召,结束了动荡不安的狩猎生活。如今的杜拉尔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等,与早期以单一的传统经济产业结构为生相比,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 杜拉尔鄂温克语使用情况
生活在杜拉尔河边的鄂温克人使用的母语叫杜拉尔鄂温克语或鄂温克语杜拉尔方言,也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语言通古斯语支鄂温克语的特殊方言。田野调查的情况表明,由于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达斡尔族和汉族人口占大多数,杜拉尔鄂温克人受达斡尔族和汉族的影响,大多数人也兼通达斡尔语和汉语,工作和学习中常使用汉语和达斡尔语。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人大都会讲汉语,老年人之间交流时主要使用母语,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会讲流利的杜拉尔鄂温克语;中年人大部分能听懂本民族语,但相互之间也仅能用母语进行简单的对话,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使用汉语或达斡尔语;年轻人除了杜克塔尔村的个别年轻人会说母语,其他村的年轻人基本不会讲母语。显而易见,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除了老年人还保持说母语外,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已经很少用本民族语或基本不会讲本民族语。适龄儿童在汉语授课的学校通过汉语和汉字学习文化知识,回到家中仍然用汉语和家中长辈交流,几乎丧失了使用母语交流的能力。杜拉尔鄂温克语已经进入严重濒危状态,加上受达斡尔语和汉语的影响,杜拉尔鄂温克语中也出现了许多达斡尔语和汉语借词。另外,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杜拉尔鄂温克人主要使用的文字是汉字。
三 杜拉尔鄂温克语研究的选题意义
杜拉尔鄂温克人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保存了数量众多且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不仅包括杜拉尔鄂温克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的狩猎文化和森林文化,还包括他们的萨满信仰、传统的民风民俗、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媒介的杜拉尔鄂温克语。这些体现了杜拉尔鄂温克人传统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处于严重濒危的状态。杜拉尔鄂温克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反映早期杜拉尔鄂温克人狩猎文化、森林文化、畜牧业文化、萨满信仰等的词汇。这些脆弱且不可再生的古老词汇,对杜拉尔鄂温克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及学术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深入杜拉尔鄂温克语使用区域,以田野调查的方式了解该语言目前的使用情况,并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杜拉尔鄂温克语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和研究工作尤为重要。
根据田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会讲杜拉尔鄂温克语的人数已不足20人,杜拉尔鄂温克人中除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能流利地使用本民族语外,中年人和年轻人的母语掌握情况不甚理想,少年儿童已经不再学习使用母语。由此可见,该语已经是严重濒危语言。而且由于受当地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影响,杜拉尔鄂温克人讲母语时常出现与其他民族语混淆或使用达斡尔语、汉语借词的情况。杜拉尔鄂温克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完整度都受到了来自其他强势语言的较大冲击。虽然杜拉尔鄂温克语使用人数已经屈指可数,但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严重濒危杜拉尔鄂温克语的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工作,不仅是为了保存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古老面貌,而且对研究少数民族古文献及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等都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 杜拉尔鄂温克语研究现状
由于关于杜拉尔鄂温克语的研究在国内外还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国内外学者出版过关于杜拉尔鄂温克语的学术成果。朝克研究员曾于1984年、1993年、2006年及2014年先后四次前往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对杜拉尔鄂温克语进行实地调研并编写了宝贵的早期杜拉尔鄂温克语调查资料。这些早期资料主要研究和调查了早期杜拉尔鄂温克语语音和词汇使用情况,记录了早期杜拉尔鄂温克语中与畜牧文化、狩猎文化、萨满信仰、民风民俗等相关的有关词汇。相对现存的严重濒危杜拉尔鄂温克语来说,这些资料更原始、更完整,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杜拉尔鄂温克语起到了意义非凡的作用。
五 研究方法与手段
由于该项研究是对杜拉尔鄂温克语方言的专门性研究,因此需要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前往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实地调查、搜集整理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第一手语言材料,并运用语言学、词汇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还运用了严重濒危语言的调查方法和理论,选择母语情况掌握良好的老人做主要发音合作对象,以及不同程度掌握母语的其他杜拉尔鄂温克人,结合两者共同的语音材料做出音位归纳,以获取发音准确、语法体系完整的杜拉尔鄂温克语材料。
笔者还从语法学、名词形态论和动词形态论的角度,分析、论证了杜拉尔鄂温克语错综复杂、层级分明、纵横交错的名词类词和动词类词的形态变化语法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对杜拉尔鄂温克语名词类词的数形态变化语法现象、格形态变化语法现象、领属形态变化语法现象、级形态变化语法现象及动词类词的态形态变化语法现象、体形态变化语法现象、式形态变化语法现象、副动词形态变化语法现象、形动词形态变化语法现象、助动词变化语法现象做了完整的研究和归纳总结。
六 特色与创新
本书基于对杜拉尔鄂温克族居住地的多次田野调查并对调查资料的搜集整理,结合国内外学者对鄂温克语其他方言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以杜拉尔鄂温克语的名词形态论和动词形态论为主线,独创性地归纳总结了杜拉尔鄂温克语的元音结构体系、词汇分类及其结构体系、语法形态变化及其结构体系,以及句子的结构体系。
第一,利用宽式记音法及音位学分析方法对杜拉尔鄂温克语的语音系统进行了音位归纳。在对杜拉尔鄂温克语的元音和辅音系统进行分析归纳时,系统地归纳和分析了单元音系统、长元音系统、复合元音系统以及杜拉尔鄂温克语元音和谐现象,还分别分析了杜拉尔鄂温克语中的单音节词、多音节词的构成及结构类型和重音特征。
第二,在分析杜拉尔鄂温克语词汇的章节中,将杜拉尔鄂温克语的名词、动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拟声拟态词、语气词、感叹词、助词、同源词和借词等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尤其是在名词分类的部分中,将使用率很高的杜拉尔鄂温克语名词从表示自然现象、自然物、动物、植物、人体结构、亲属关系、人的性质、特征、身份关系、生活和生产方面、时间、方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归类及分析。
第三,在对杜拉尔鄂温克语语法结构的研究中,通过分析名词类词形态变化语法体系,总结出了杜拉尔鄂温克语的数形态变化现象、格形态变化现象、人称领属形态变化系统以及级形态变化现象。首先,在数形态变化现象中分析了杜拉尔鄂温克语的单复数形态变化现象;其次,对杜拉尔鄂温克语格形态变化系统进行了归类和分析,得出主格、领格、确定宾格、造格、位格、从格、方向格、与格、比较格、有格、所有格、不定位格以及不定宾格13种分类,并对杜拉尔鄂温克语格语法范畴的语法词缀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再次,在领属形态分类中总结了单数和复数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形态变化现象;最后,对级形态变化现象的研究中,得出一般级、次低级、低级、最低级、次高级、高级和最高级7种分类。
第四,在分析动词类词形态变化时,从动词形态论这一全新独特的研究视角出发,对杜拉尔鄂温克语中的动词、形动词、副动词、助动词等动词类词的语法形态变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一是在对杜拉尔鄂温克语的态形态变化系统的研究中,总结出主动态、被动态、使动态和互动态4种形态变化现象。二是在对体形态变化系统的研究中,总结出执行体、完成体、进行体、一次体、多次体、持续体、立刻体、中断体、愿望体和假定体10种体形态变化现象。三是在对陈述式形态变化系统的研究中,总结出陈述式现在时、陈述式现在将来时、陈述式将来时和陈述式过去时4种陈述式形态变化现象。四是在对祈求式形态变化系统的研究中,总结出祈求式单数和复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分类,并对该语法范畴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五是在对命令式形态变化现象的分析中,阐述和分析了命令式的单数和复数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六是在对假定式形态变化现象的研究中,总结了假定式的单数和复数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七是在对形动词形态变化语法现象的研究中,归纳总结了现在时形动词、现在将来时形动词及过去时形动词的语法形态变化现象。八是在对副动词形态变化现象的研究中,得出了联合副动词、完成副动词、延续副动词、让步副动词、紧随副动词、条件副动词、界限副动词、立刻副动词、趁机副动词、目的副动词、渐进副动词和因果副动词12种副动词形态变化系统。九是在对助动词语法形态变化现象的研究中,得出了否定助动词、肯定助动词、判断助动词、允许助动词、能愿助动词、疑问助动词和禁止助动词7种助动词语法形态变化系统。
第五,目前国内外关于鄂温克语语音、语法、词汇研究方面的专门性成果不多,尤其是关于严重濒危语言杜拉尔鄂温克语方面系统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本课题专门围绕杜拉尔鄂温克语语音、语法、词汇展开研究,有利于开拓研究视野,对保护严重濒危鄂温克语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鄂温克族三大方言词汇比较》前言
鄂温克族的自称是“鄂温克”,该族称来自动词词根,意思为“下来”“下”“降落”。那么,在动词词根后面接缀由动词派生名词的构词词缀“者”或“物”,就会派生出表示“下来者”“下来的人”之意的名词。这就是说,名词“鄂温克”的直接意思是“下来者”,实际表现出的词义应该是“从高山密林中走下来的人”。鄂温克人使用的语言,就叫鄂温克语。鄂温克语主要分索伦(sulung)、通古斯(tungus)、雅库特(yakut)三种方言。其中,索伦方言区的鄂温克族人口最多,约有2900人。他们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区的辽阔草原和广袤林区,主要从事农业、牧业、林业生产。另外,在黑龙江省的嫩江、讷河、齐齐哈尔等地也有部分索伦鄂温克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索伦鄂温克族的“索伦”一词源于清朝早期,也就是清朝政府从东北开始打天下时,由东北原住民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组成的骑兵军团十分勇敢善战,为清朝统一东北各部及打入中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由此清朝政府就将这一勇敢善战的骑兵军团命名为“索伦”或“索伦部”。事实上,这里说的就是“索伦军团”。包括满语在内的满通古斯语族语言里“索伦”一词表示“柱子”“顶梁柱”“天柱”等意思。毫无疑问,这就是当时清朝政府将以鄂温克族为中心的呼伦贝尔山林草原的原住民骑兵军团,称为“索伦”及“索伦部”的重要内涵和意义。由此可见,他们在统一东北各部落各民族的战场上,乃至在中原地区的战争和保卫国家疆土安全的重大战役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军事战略作用。后来,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壮大索伦部骑兵军团,以及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战斗力,清朝政府将巴尔虎蒙古人和厄鲁特蒙古人、吸纳到索伦部。这使索伦部骑兵军团内除了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人,还有巴尔虎蒙古人和厄鲁特蒙古人。换言之,在当时,所有这些东北少数民族及蒙古族部落都叫索伦部的索伦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清朝政府或者说在清代说的索伦人是指以鄂温克族为主的鄂伦春人、达斡尔人、巴尔虎蒙古人和厄鲁特蒙古人等呼伦贝尔地区的原住民。不过,随着清朝政府的逐渐衰亡和退出历史舞台,像鄂伦春人、达斡尔人、巴尔虎蒙古人和厄鲁特蒙古人等都先后从索伦部中退了出来,也都自然而然地废弃了清朝时期索伦部“索伦人”的叫法,恢复了各自的民族称谓和部族叫法。结果,“索伦”这一称谓留在了索伦部的主体鄂温克人头上。从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一直到解放初期,人们习惯于将鄂温克人称为“索伦”或“索伦人”。新中国成立后,索伦鄂温克族生活的地方也叫“索伦旗”。1957年索伦鄂温克人头上“索伦”这一帽子才被拿下,他们原来的“鄂温克族”这一民族称呼也得以恢复。1958年8月1日在原索伦旗行政管辖区域内正式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也就是把原来的“索伦旗”改为“鄂温克族自治旗”。这就是鄂温克族“索伦人”“索伦族”“索伦鄂温克人”“索伦鄂温克族”等称谓的来龙去脉。尽管如此,至今人们还习惯于早期说法,把清朝时期索伦部的鄂温克人叫作“索伦鄂温克族”或“索伦鄂温克人”,也习惯于将他们使用的母语叫作“索伦鄂温克语”。这从而成为索伦鄂温克族与其他两个鄂温克族进行区别的重要手段和依据。该书也遵从这一说法,将鄂温克语方言分为索伦(sulung)、通古斯(tungus)、雅库特(yakut)三个部分。
通古斯鄂温克语也叫鄂温克语通古斯方言,历史上也有过叫通古斯语的情况。有关通古斯鄂温克的“通古斯”一词,在相关史料或在学术界有许多种说法及解释。其中,占主导地位或者说有代表性的说法,应该是通古斯源于西伯利亚的通古斯河,该河流也叫通古斯克河,由于被称作通古斯的鄂温克人早期就生活在通古斯河两岸,由此就叫他们通古斯人,也就是通古斯鄂温克人,意思是说“生活在通古斯河畔的人们”。在包括鄂温克语在内的阿尔泰语系语言里等说法都表示“清澈的”“透明的”等意义。由此可见,通古斯河是指“清澈的河”或“清澈的河流”之意。那么,很显然,通古斯鄂温克人是说“清澈河流岸边的鄂温克人”。毫无疑问,通古斯鄂温克语是指“清澈河流岸边的鄂温克人使用的语言”。其实,北方少数民族以河流为界划分民族、族群、方言区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说,辉鄂温克、伊敏鄂温克、阿荣鄂温克、杜拉尔鄂温克人等分别是指以“辉河”“伊敏河”“阿荣河”“杜拉尔河”等为界,生活在这些河流两岸的鄂温克族不同部落、不同方言区的人们。所的通古斯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以及鄂温克族自治旗悉尼河苏木等地,总人口为2000多人。由于他们现在主要生活在莫日格勒河岸边,所以也叫他们莫日格勒鄂温克族或莫日格勒鄂温克人。
雅库特(yakut)鄂温克语是鄂温克族三大方言的组成部分。雅库特鄂温克的“雅库特”一词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雅库特河”,在突厥语里“宝石”就叫yakut“雅库特”。被称为“雅库特”的河流盛产宝石,所以善于发现宝石和擅长搞宝石买卖的突厥人,就把该河流称为“雅库特河”或“雅库茨克河”,同时,将生活在该河岸边的原住民鄂温克族称为“雅库特鄂温克人”,意思是说“生活在盛产宝石河岸边的鄂温克人”。后来,这部分鄂温克人迁移到了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根河市敖鲁古雅河一带的兴安岭森林地带,并以在山林中自然牧养驯鹿为生。由于他们现在生活在敖鲁古雅河两岸,人们也称他们为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或鄂温克族。换言之,这说的就是生活在敖鲁古雅两岸的鄂温克人。
综上所述,鄂温克语三大方言,在过去就叫索伦语、通古斯语、雅库特语。现在也有人使用这种说法,但并不普通。反过来,更多的人使用辉河鄂温克语、莫日格勒鄂温克语、敖鲁古雅鄂温克语的说法,把它们简称为鄂温克语辉方言、莫方言、敖方言等。如上所述,辉方言区的鄂温克族占绝对多数,约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92%,他们中使用母语者占61%;莫方言的鄂温克人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7%,其中使用母语者占47%;敖方言的鄂温克族只占本民族人口的1%,会母语者只有几个人,还不是掌握得很全面和完整。从这一情况看,鄂温克语辉方言已成濒危语言,而莫方言和敖方言已经成为严重濒危语言。这些事实充分说明,鄂温克语的抢救保护工作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再不抓紧时间搜集整理将会全面失去这一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实施该项重大项目的目的所在。
鄂温克语三大方言的差别比较大,而且主要体现在语音方面,另外在词汇及语法方面也有一定差异。在我们看来,语音和词汇方面出现的差异,主要跟不同生活环境和受不同程度的外来语言影响有关系。比如:(1)索伦鄂温克语使用者,也就是鄂温克语辉方言的使用者,一般都生活在农区和牧区,受汉语和达斡尔语及蒙古语影响比较大,在他们的口语里借入了一定数量的有关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生活方面的新术语,结果也相对影响了该方言的语音和语法。(2)通古斯鄂温克语也就是鄂温克语莫方言,该方言早期受俄语影响比较大,后来又长期受布里亚特蒙古语和巴尔虎蒙古语的直接影响。鄂温克语莫方言的使用者在共同从事温寒带牧区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历史岁月里,从蒙古语方言土语借用不少畜牧业方面的生产生活用词,甚至借用了一些语法成分。另外,在他们的词汇中,也有一些早期俄语借词。(3)雅库特鄂温克语,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鄂温克语敖方言。该方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受俄语影响比较大,年纪大的人在早年受过俄式教育,家庭中也有人和俄罗斯人建立婚姻关系。所以,他们的口语受俄语影响比较大,俄语借词也比较多,进而也影响了他们的口语语音及语法关系。此外,从自然条件、生存环境、社会结构、生产关系等方面来分析,鄂温克语辉方言有关温寒带地区农业生产、草原牧场、动植物、自然现象等方面的词汇十分丰富,莫方言中有关温寒带畜牧业生产生活方面的词汇及话语非常丰富,敖方言内有关山林驯鹿业生产生活及兴安岭动植物词汇特别丰富。所有这些充分证明,语言是特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就会有适应这些环境的语言及语言交流、语言表现形式。
《讷河鄂温克语基本词汇》前言
讷河市隶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nehe“讷河”一词的说法源于nemeri>nemere>nemer讷谟尔河。讷谟尔河是黑龙江支流松花江上游嫩江中游东岸的一个较大支流。不过,在早期历史资料里,“讷谟尔河”的“讷谟尔”却有不同写法。比如,在《清会典》里是“纳默尔”,《盛京通志》称“纳穆尔”,《龙沙纪略》叫“讷木尔”,《水道提纲》谓“讷莫里”,等等。“讷谟尔”属通古斯语,有“东岸”或“东安坡”之意。那么,“讷谟尔河”的意思就是“东岸河”或“东安坡河”。“讷谟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北安市双龙泉一带,从东南向西北穿过讷谟尔山坡口后转向南,流经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克山县,于讷河市西南约40公里处注入嫩江。“讷谟尔河”上游是森林分布较广的山林著名景点区,中下游为河道密布、水源丰富而辽阔的农业区。“讷谟尔河”全长569公里,河流面积为14061平方公里,河口位于讷河市讷河镇西南39.6公里处。很显然,“讷河”是“讷谟尔河”的简称,“讷河市”由此而得名。不过,“讷河市”的原名为“讷河县”,历史上的“讷河县”是清朝皇后婉容祖居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齐齐哈尔城至黑龙江城,也就是今天的黑河市爱辉镇,并设立了“博尔多站”。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嫩江为界,分设东、西两路布特哈总管,东路是布特哈总管衙署驻博尔多站。清宣统二年(1910),裁撤东布特哈总管,改设讷河直隶厅,驻博尔多城,成为厅署驻地。在此基础上,于1913年设立了讷河县。1946年原中共嫩江省委及省政府移驻讷河县,1992年9月2日撤销讷河县,设立讷河市,隶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从地理位置上讲,讷河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大小兴安岭南缘,嫩江中游东岸,东经1241850至1255930,北纬475130至485616,北靠嫩江县,东邻五大连池市、克山县,南接依安、富裕县,西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嫩江为界。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108.8公里,面积66740平方公里。东南距省会哈尔滨市337公里,西南距齐齐哈尔市184公里。
讷河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12个镇、3个乡和1个民族乡,171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74万人,包括汉、满、蒙古、回、朝鲜、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25个民族。讷河市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十分重视教育,所以从讷河市走出来的学子比较多,影响力也比较大。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讷河市有高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7715人;初级中学24所,在校学生16666人;小学166所,在校学生31426人;各类成人教育大中专在校生3567人。不过,讷河市没有鄂温克民族学校,也没有用鄂温克语授课的课程内容。因此,鄂温克族适龄儿童都上汉语授课学校,通过汉语文学习文化知识。鄂温克青少年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交际中都用汉语进行交流,家里个别老人说一些简单母语。就是老人们讲的简单不过的母语,孩子们也很难听懂或完整地听懂其话语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讷河市的鄂温克族青少年几乎失去了使用母语的能力。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讷河市鄂温克语已经成为严重濒危语言。
讷河市目前有1个文化中心,16个文化站,1个广播电台及1个电视台,广播人口覆盖率及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所有广播、电视节目内容都用汉语播放。讷河市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促进、相互融合发展的精神文化园地。但受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鄂温克族传统文化基本上已融入其他文化之中。
讷河市的鄂温克族,叫索伦鄂温克,也就是农区索伦鄂温克。众所周知,民族称谓 “鄂温克”有“从高山峻岭走下来的人们”之意,该名称是在“鄂沃”这一表示“下”“下来”之意的动词词根后面接缀从动词派生名词的词缀“恩克”而构成。显而易见,动词词根接缀之后,就变成名词(鄂沃 + 恩克 = 鄂沃恩克 > 鄂温克)“鄂温克”。该名词的直译应该是“下来者”,意译应该为“从高山峻岭走下来的人们”。这种解释也符合鄂温克族的历史。他们的先民早期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后来才走入平原、草原,从而完成了从狩猎采集生活走向草原牧区的畜牧业生产社会,以及寒温带与温寒带地区的农业生产社会的历史进程。的确,在鄂温克语里,在动词词根后面接缀等从动词派生名词的词缀构成名词的现象有很多。
从以上例词我们完全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鄂温克族的 鄂温克”一词的产生原理及词义结构关系。鄂温克族是一个跨境民族,除了我国,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鄂温克族。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鄂温克族总人口有17余万人。其中,在我国境内生活的鄂温克族约有32000人,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额尔古纳左旗(现名根河市)、扎兰屯市等地,另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讷河市、嫩江县、瑷珲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及伊犁地区。
鄂温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北语支。鄂温克族在长期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其语言受到来自汉语、满语、达斡尔语、蒙古语等语言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借用不少其他民族语言词汇。早期从满语和蒙古语借入的词汇较多,后来又从汉语和达斡尔语借入了不少新词术语。鄂温克族人除了母语之外,基本上都能用汉语、蒙古语、鄂伦春语、达斡尔语进行交流。讷河市的鄂温克族基本都转用了汉语和达斡尔语。
课题组成员为抢救保护、搜集整理已严重濒危的讷河市的鄂温克语,多次进行实地调查,到他们生活的村村屯屯、家家户户搜集整理残存的鄂温克语基本词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没有达到立项时预计的词汇搜集整理的词条数目。幸运的是,课题负责人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到讷河鄂温克族生活的村屯开展实地调研,从而搜集整理了一定数量的基本词汇,给该项课题的完成打下十分丰富而重要的资料基础;另外,1999年由黑龙江省鄂温克族研究会及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内部印刷的《鄂温克语汉语对照词汇》也提供了不少词汇线索;加上课题组成员反复多次的补充调研,使该项成果才得以比较好地完成。“鄂温克族濒危语言文化抢救性研究”的子课题成果《讷河鄂温克语基本词汇》中的词汇,主要采用了国际音标宽式记音法,音位标记系统包括6个元音音素,以及19个辅音音素。另外,该词汇集里,大概收入五千条讷河鄂温克语词条,其中也有一些来自汉语、蒙古语、满语或达斡尔语的特殊借词,甚至有个别来自俄语的借词等。
在这里还应该提到的是,《讷河鄂温克语基本词汇》主要由名词、方位词、代词、数量词及年月日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与虚词等内容组成。其中,名词部分有天文地理词、动物植物词、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词、房屋及生活用品和食物词、文教卫生及风俗习惯词、亲属称谓和社会关系词等分类。这些分类不仅考虑了词汇本身的结构类型,同时也考虑了使用方面的相关性,以及有关词汇量的多少。比如说,虚词类词十分少,就把它们都放在一起,没有进一步细化和分类。
《阿荣鄂温克语》目录
前 言/001
第一部分 阿荣鄂温克语口语会话资料/001
1.问候/001
2.天气/006
3.你叫什么名字/017
4.请你吃饭吧/026
5.我去买衣服/036
6.这是我的房子/043
7.我乘坐这辆车/053
8.读书/066
9.干活儿/078
10.家(家庭)/098
第二部分 阿荣鄂温克语基本词汇/120
一 名词/120
二 代词/175
三 数量词/178
四 形容词/181
五 动词/191
六 副词与连词等/238
阿荣鄂温克语词汇索引/244
汉语词汇索引/292
参考文献/350
后 语/353
《杜拉尔鄂温克语研究》目录
前 言/001
第一章 语音结构体系/001
第一节 元音系统分析/001
第二节 辅音系统分析/006
第三节 词的音节及其结构特征/011
第四节 元音和谐规律及其结构特征/013
第二章 词汇分类及其结构体系/017
第一节 名词/017
第二节 动词/024
第三节 形容词/027
第四节 数词/029
第五节 副词/033
第六节 连词/041
第七节 语气词/045
第八节 助词/048
第九节 拟声拟态词/049
第三章 语法形态变化及其结构体系/054
第一节 数形态变化系统/054
第二节 格形态变化系统/062
第三节 领属形态变化系统/073
第四节 级形态变化系统/080
第五节 态形态变化系统/088
第六节 体形态变化系统/093
第七节 陈述式形态变化系统/103
第八节 祈求式形态变化系统/132
第九节 命令式形态变化系统/139
第十节 假定式形态变化系统/145
第十一节 形动词形态变化系统/152
第十二节 副动词形态变化系统/157
第十三节 助动词形态变化系统/170
第四章 句子结构体系/178
第一节 句子成分及其结构特征/178
第二节 句子词组及其结构特征/192
结 论/202
参考文献/213
后 记/217
《鄂温克族三大方言词汇比较》目录
前 言/001
一 鄂温克语三大方言语音关系/001
1.三大方言元音系统及结构特征/002
2.三大方言的辅音系统及结构特征/014
二 鄂温克语三大方言词汇比较/021
1.名词/021
2.代词/101
3.数量词/104
4.形容词/109
5.动词/121
6.副词及虚词类词/161
三 三大方言词汇索引/165
1.汉语词汇索引/165
2.辉河鄂温克语基本词汇索引/193
3.通古斯鄂温克语基本词汇索引/220
4.敖鲁古雅鄂温克语词汇索引/245
参考文献/272
后 记274
《讷河鄂温克语基本词汇》目录
前 言/001
一 名词/001
1.天文地理词/001
2.人与人体结构词/014
3.动物植物词/022
4.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词/037
5.房子及生活用具和食物词/066
6.文教卫生及风俗习惯词/088
7.亲属称呼和社会关系词/096
二 方位词/106
三 代词/108
四 数量词及年月日词/111
五 形容词/121
六 动词/140
七 副词与虚词/204
参考资料/211
后 记/213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