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0卷 第1期:20周年纪念 1997-2017
定 价:75 元
丛书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知网入选期刊双向出版物
- 作者:王杰主编
- 出版时间:2017/10/1
- ISBN:9787547311950
- 出 版 社:东方出版中心
- 中图法分类:B83
- 页码:339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栏目分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创刊20周年纪念专稿;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专稿;文化政策与文化理论研究;审美人类学;学术访谈和观点争鸣与学术动态等。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的专业性学术园地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20年的历程。我们在此向所有作者、编辑以及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1
20年风雨兼程,20年共同成长。“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一个学术方向,在中国学术界逐渐得到了承认和发展,在国际上志同道合者日众。回想1995年春夏之交,武汉大学刘纲纪教授与广西师范大学林宝全教授、王杰教授在桂林合作创办《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年刊,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我们的目标是创办有时代特色的一份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刊物。1997年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辑出版。2005年《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移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从原来的年刊调整为半年刊,王杰教授接任主编,汪正龙、张亮教授接任副主编。2008年《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09年,《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迁入上海交通大学,刘佳林、易存国教授、夏锦乾编审接任副主编。2016年,编辑部再次变动,迁入浙江大学,成为这所以坚韧不拔著称的大学的一部分。2000年“马克思主义的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桂林举办,2005年“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南京举办,2011年“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中国上海创办。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因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参与者来自十余个国家,由若干国外学者建议,从论坛第五届起,更名为“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2016年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中国杭州举办。以“论坛”加编辑部的工作模式,《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走出了一条有个性的学术集刊发展之路。一路走来,我们历尽艰辛,回望行程,我们满怀感激!
林宝全、麦永雄、朱寿兴、杨小清、廖国伟、马驰、汪正龙、张亮、刘佳林、易存国、夏锦乾教授在本刊的不同阶段担任过副主编,为刊物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作者、读者和历史会记住他们的贡献和辛劳,其中朱寿兴教授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编辑部的同仁们永远怀念他!
李永新、许娇娜、曹成竹、贾洁、许果、施立峻、张蕴艳、尹庆红、符杰祥、邵瑜莲、于琦、张永禄、安宁、陈婧、龙珠多杰、胡俊、周晓燕、徐欢、王真、钟丽茜、苏东晓、魏庆培、张永芳、徐玉明、石然都曾担任过本刊的编辑。柏敬泽、麦永雄、索宇环、郑从容、于琦、司安杰、胡维梦都曾为本刊的英文校对和编辑做出了重要贡献。王朝元、汤文辉、农雪玲、周晴云、王丽华、谭洁、翟民刚、朱虹、王忠波、侯天保、王媛媛、刘军等编辑,作为集刊不同阶段的编辑人员和责任编辑,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默默耕耘、辛勤努力,使这一学术园地生机勃勃,充满朝气和活力,许多在本刊发表处女作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不同学校的领军人才,让我们向各位编辑致以□崇高的敬意1
2010年,华东政法大学邱格屏教授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100万人民币,设立津辉人文基金,支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发展。津辉人文基金的设立,有力地支持了艰苦奋斗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使她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此,我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逢佳期,斯拉沃热·齐泽克(斯洛文尼亚)、沃尔夫冈·韦尔施(德国),托尼·本尼特(英国)、阿里夫·德里克(美国)、阿列西·艾尔雅维奇(斯洛文尼亚)、贾斯汀·奥康纳(澳大利亚)、张江(中国)、高建平(中国)、林宝全(中国)等编委,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名誉主任、山东大学资深教授曾繁仁先生等著名美学家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周年题词,对刊物的进一步发展致以美好的祝愿。本刊名誉主编刘纲纪通过电话,对集刊出版20周年表示了祝贺。这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我们将努力团结国内外的同仁,共同奋进,把刊物办得更好!
卷首语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创刊20周年纪念专稿
从一个刊物的发展历程看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道阻且长行则必至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创刊琐忆
我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编辑情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纪念《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创刊20周年
试论美学的第三次历史性综合
——为纪念《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创刊20周年而作
西方文学理论中四处游荡的巴赫金幽灵
悲剧与现代主体形成: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会通
——从《(周易)美学》看刘纲纪的美学贡献
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专稿
乌托邦吊诡与其解决之道:从柏拉图理想国到孔子大同世界(黄筱茜译)
知不可绘而绘之:乌托邦主义的二分法(何信玉译)
单向度及乌托邦的可能陛:赫伯特·马尔库塞对当代转型的贡献(丁旭译)
作为社会乌托邦的全球化神话话语:一种现代社会学的批评(丁旭译)
想象的上海:乌托邦和/或反乌托邦(石然、余雅萍译)
乌托邦的诱惑之维:别尔嘉耶夫对乌托邦的审思
文化政策与文化理论研究
创意产业之后:危机中的文化政策(杨荔斌译)
“文化工业”的概念化与问题化
——重读《启蒙的辩证》
审美人类学
美学的人类学转向与当代美学的发展
……
学术访谈
观点争鸣与学术动态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须知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格式
EnglishAbstracts
Contents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0卷□□期)》:
实际上,我将重点分析几位代表性的西方哲学家广为人知的乌托邦思想以及乌托邦悖论如何使之失效。首先,我会谈到柏拉图和他的□□的乌托邦,以及他的现代评论者卡尔·波普尔。接着,我将分析作为辩证乌托邦主义哲学家的黑格尔。然后,我将重点关注作为乌托邦的强力代言人的马克思以及他提出的无阶级差别的理想社会,这一观点影响深远而且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乌托邦主义。至于黑格尔的乌托邦主义,人们可以发现,19世纪中期的德国政治改革采用黑格尔将实在的作为理性之物的辩证法,□终宣告其乌托邦主义的失败。我们由此得到的教训是二者不能等同,但二者亦非全然分离、毫无关系。我们应寻求这二者之间的创造性和动态平衡。至于马克思,他的政治行动的实用主义意义重大,而且他坚持描述一个完美社会(如果有的话),这一描述成为之后对现实做出的必要调整的一个缓和因素。而后,我将考虑从中国哲学中寻求西方乌托邦主义的出路。
随后我们会具体探讨西方乌托邦悖论的三种基本类型或模式,以及中国思想对此提出的三种解决模式。
1.柏拉图:理念的□□
苏格拉底对政治正义的本质以及根据法律和道德人们的其他可接受的行为进行了追问,柏拉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理想国的理念。他想要建立一个理想形式(理念),人们必须按此模式去追求和奋斗。在这一理想形式中,必须有一位哲人王,而这位哲人王既有建国的非凡智慧或敏锐的洞察力,又能管理好这个按理想形式建立的国家。借鉴希腊的古典教育理想,柏拉图设计了一套哲学家的教育方案,经此培养,这位哲学家□终能够拥有对至善的□□洞察力,而让一个国家运作良好、事物井然有序的行动皆来源于这一至善。毫无疑问,这取决于柏拉图的辩证法,即通过包括学习数学在内的训练,未来的哲人王能够使自己的灵魂从一个感官世界上升到一个抽象理念世界。柏拉图的这种乌托邦思想面临诸多问题和责难。首先,如何辨别一个哲学家是否已经达到了知晓至善的能力□□;其次,运用抽象思维的他怎么知道如何去实现人民之间的具体正义呢?我们既要确保如何从现实世界上升到理念世界,同时也要知道如何从理念世界返回到现实世界。而□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理想国成为现实。柏拉图并不主张为实现这个理想国而发起革命。显然,可能存在一位贤明的国王通过权谋来规避改革与重组,而这实际上是在回避这一问题。然而,为了一个更加自由的社会,我们一方面必须成为人,另一方面还要成为一个理性的人,这样才可能拥有属于一个人的或终将属于他的变革力量。
相对而言,建设乌托邦国家比维持它容易。卡尔·波普尔因此批评柏拉图建设的是一个封闭社会,不允许新的元素进入,也不允许人民转变角色。波普尔的这一批评是正确的,因为理想国仍然封锁在理想的形式之中,实际情况是不允许任何角色发挥作用。
2.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前进
柏拉图致力于营造其理想国的辩证优势,黑格尔则试图运用他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将真实的人类历史变成一个绝对精神的世界。柏拉图涉及理念的□□力量,黑格尔则开始把存在本身的逻辑起点当作历史运动的源泉,而这种历史运动是内在于历史之中的。也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历史有其自身的目的,并按照绝对理性的法则前进。这也意味着逻各斯、绝对精神或上帝有能力将现实转化为理念,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理念。有了这一设定,人们会想,我们如何区分现实与我们所倾向于认为可实现的理想呢?如果一个人有他自己的乌托邦观念,那我们如何知道它是否包含于绝对精神的计划之中?人们无从得知,直到理性成为现实,如黑格尔自己在扬弃运动的否定之否定辩证法中所寻求的那样。1841年至1843年,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普鲁士推行的德国改革运动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它证明了在右翼黑格尔主义(现实主义)与左翼黑格尔主义(理想主义)之间缺乏做出选择和决定的程序。因此,左右之争失去了它的意义并切断了与现实的联系。黑格尔自己的哲学必须是□□的,因此也就失去了与现实的联系。
3.马克思与恩格斯:改造世界
19世纪中期,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发展到□□,但是由于回归现实的需求,即□□现实与理性的辩证法,它逐渐失去了与现实的联系。1841年,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率先批判了黑格尔神学。4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再次批判了黑格尔哲学,并明确提出要用行动“改造世界而不仅仅只是解释世界”。这无疑是回应了当时尚属纯粹理论范畴的乌托邦观念。除了关于乌托邦的想象,是否还有其他能够取而代之推动现实变革的力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