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史铁生的一部灵魂传记,它在诸般繁复的挣扎顿悟之后,洋溢出了深邃而宁静的暖色调。全书分为六个单元,具体由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之舞、生日、我与地坛、扶轮问路、摇滚与写作几个部分组成,由实转虚地展开。关乎爱,关乎恨,关乎写作、关乎宿命,关乎孤独,关乎心灵之疾,关乎生命不可止歇的欲望……史铁生真诚地表达着他永不设防的心魂世界。而心魂漫漫之旅中所采撷的生命之悟,不仅属于史铁生个人,更属于阅读它的每位读者。
执拗的诚实或摇滚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荣华
人活在世上,免不了有一些虚伪,偶尔说一点言不由衷的话,做一点口是心非的事,都属于正常。
作家也是人,当然也免不了有时写一点谎话,哄哄读者,甚至哄哄自己,同样属于正常。
但读史铁生,竟发现他永远是一片赤诚,向你敞开着,不设防,不遮掩,让人想起李白的诗句:“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最简要的回答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为什么要种田呢?为什么要做工吃饭呢?为了不至于饿死冻死。好了,写作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自问自答》)
无数的人谈写作的意义,有哪一人说得这样直白而简洁?是啊,没有写作,人能在苦难中坚执地走下去吗?一代一代的写作者,在为自己寻找活下去的理由,也在为人类寻找生生不息的理由!
夏天拦牛可不轻闲,好草都长在田边,离庄稼很近。我们东奔西跑地吆喝着,骂着。破老汉骂牛就像骂人,爹、娘、八辈祖宗,骂得那么亲热。稍不留神,哪个狡猾的家伙就会偷吃了田苗。最讨厌的是破老汉喂的那头老黑牛,称得上是“老谋深算”。它能把野草和田苗分得一清二楚。它假装吃着田边的草,慢慢接近田苗,低着头,眼睛却溜着我。我看着它的时候,田苗离它再近它也不吃,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儿;我刚一回头,它就趁机啃倒一棵玉米或高粱,调头便走。我识破了它的诡计,它再接近田苗时,假装不看它,等它确信无虞把舌头伸向禁区之际,我才大吼一声。老家伙趔趔趄趄地后退,既惊慌又愧悔,那样子倒有点可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看看,那人,那牛,那它,那“我”,那人牛斗法,清清楚楚,毫无阻碍,实在是朴实到家了,只能惊叹:表里俱澄澈!
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是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就意味着恐惧。上帝用这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不过有可能我们理解错了,上帝原是要给我们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自言自语》)
这样的文字,那孤独,那痛苦,那恐惧,那欢乐,一五一十,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一丁点儿躲闪与矫饰,没有一丁点儿浮夸,实在是通透到底了,只能感慨:明明白白我的心!
史铁生为什么可以写得如此真诚?他在《我与地坛》中的说法或许可以作为一个答案: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我与地坛》)
当一个人想明白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后,也就不会对死有什么恐惧了,也就一无所惧了。因此,也就不惧怕说真话了!因此,史铁生也就可以把自己想到的一切,和盘托给了读者了。
史铁生的作品托给读者的主要有两大内容,即他所发现的生命的两种现象——“残疾”与“心魂”。前者是因自身残疾所引发的生命之思,后者则可看作是史铁生智性生命的生命之悟。
关于“残疾”,史铁生表达为“有形的残疾”与“无形的残疾”。有形的残疾是肉身的残疾,无形的残疾是心灵与精神的残疾。前者由少数人承担,后者由全人类承担。因此,残疾是人类一种最普通的疾痛,或者说是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如人类对身份或者说出身所拥有的如禀赋、长相、家庭、地域等等的“在意”,就是一种高度残疾心理。这种心理几千来一来是人类相互厮杀的重要原因。
关于“心魂”,史铁生表达为“隐潜于人类日常经验之外的隐秘的生命信息”。因为心魂这一“无边无际的陌生之域的存在”的发现与表达,史铁生的作品显示了异乎寻常的真诚;因为史铁生毫不顾及其他一切引诱(包括那些在引诱者或旁人看来是最忠诚最厚道的引诱)而动摇自己的写作方式,史铁生的作品显示了最“执拗”的诚实。
许多论者将史铁生往神性、哲理方面阐释,我以为并不妥帖。当然,如果把“日常性”看作神性,把“真诚的话”看作哲言,或许是有其理由的,但这有悖于“神性”与“哲理”的常识。史铁生只不过真诚地指出了人类生命的“日常性”的基本事实,说了大白话,说了大实话。
这恰如摇滚!
是的,恰如摇滚!
世界上还有哪种音乐方式能如摇滚那样每一个节拍都那样诚实地解读难以解读的生命秘密吗?
世界上还有哪种音乐方式能如摇滚那样每一声气息都那样诚实地表达自己最真切的生命感觉吗?
世界上还有哪种音乐方式能如摇滚那样每一样肢体语言都那样朴实无华而又光华灿烂地张扬不竭的生命活力吗?
所以史铁生一定会写《比如摇滚与写作》,一定会这样写:
你看那年轻的歌手吧,在河边,在路旁,在沸反盈天的广场,在烛光寂暗的酒吧,从夜晚一直唱到天明。歌声由惆怅到高亢,由枯疏到丰盈,由孤单而至张狂(但是得真诚)……终至于捶胸顿足,呼天抢地,扯断琴弦,击打麦克风(装出来的不算),熬红了眼睛,眼睛里是火焰,喊哑了喉咙,喉咙里是风暴,用五彩缤纷的羽毛模仿远古,然后用裸露的肉体标明现代(倘是装出来的,春风一眼就能识别),用傲慢然后用匍匐,用嚣叫然后用乞求,甚至用污秽和丑陋以示不甘寂寞,与众不同……直让你认出那是无奈,是一匹牢笼里的困兽(这肯定是装不出来的)!(《比如摇滚与写作》)
当读到《比如摇滚与写作》时,我感觉自己真的理解史铁生了。
“一匹牢笼里的困兽”!
史铁生是!
你是!
我是!
他是!
还有谁不是?!
我在想,史铁生发现人类这一秘密时,他一定疯狂如一名摇滚歌手——“捶胸顿足,呼天抢地,扯断琴弦,击打麦克风”,“眼睛里是火焰”,“喉咙里是风暴”。
所以史铁生迷恋于“心魂之域”——借助各种形而下的物象,自由出入于身形内外、天地之间,无碍于生死,无碍于顺生与逆生,无碍于无明与无无明,无碍于宇宙之大与苍蝇之微,因此,无碍于苦乐,无碍于祸福,无碍于穷达,无碍于雅俗……无碍于一切世间之爱恨情仇!
摇滚只能产生于20世纪。摇滚的产生,使得音乐的本质意义获得了最本质的表现!
史铁生只能产生于20世纪。史铁生的产生,使得文学的诚实获得了最诚实的表现!
或许是史铁生感觉到他发现的大白话、大实话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说完,所以他将自己本该早就“死去的生命”又拖了二十多年才放手,从三十多岁拽到六十岁。
史铁生,真是死生之铁哥儿们!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曾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信仰基督、佛(著有《昼信基督夜信佛》)主要成就 2002年度华语文学杰出成就奖
代表作品 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妻 子 陈希米女士
黄荣华,语文特级教师,杨浦区第七批拔尖人才,“语文课堂生命体验”实践者。现任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上海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高中语文指导教师,“陈军语文名师培养基地”导师,上海市郊区校长、教师培训者培训班导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语文教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写作学会理事。参与审查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基础型课程教材,参与编写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拓展型课程教材《语文综合学习》;参与上海市“两纲”教育研究与培训工作;完成市级、区级课题3个,获杨浦区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东方出版中心《中学生推荐书系---摇滚与写作》、《中学生推荐书系---把栏杆拍遍》、《中学生推荐书系---怅望千秋》、《中学生推荐书系---古典幽梦》、《中学生推荐书系---夹缝中的历史》、《中学生推荐书系---寂寞圣哲》
编注者说
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
执拗的诚实或摇滚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黄荣华(师)
愿与你一同笑看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程靖媛(生)
残疾是一个命题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周小璐(生)
第一单元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绵绵的秋雨
夏天的玫瑰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
奶奶的星星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节选)
第二单元 我之舞
命若琴弦
我之舞
第三单元 生日
残疾与爱情
童年之门
生日 (节选)
人群
第四单元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记忆与印象(1)(选)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叛逆者
九层大楼
记忆与印象(2)(选)
看电影
珊珊
老海棠树
第五单元 扶轮问路
扶轮问路
老好人
放下与执着
诚实与善思
喜欢与爱
病隙碎笔(选)
第六单元摇滚与写作
比如摇滚与写作
答自己问
珊珊(节选)
我也一条胡同一条胡同地去喊珊珊。走过老庙。走过小树林。走过轰轰隆隆的建筑工地。走过护城河,到了城墙边。没有珊珊,没有她的影子。我爬上城墙,喊她,我想这一下她总该听见了。但是晚霞淡下去,只有晚风从城墙外吹过来。不过,我心里忽然有了一个想法。
我下了城墙往回跑,我相信我这个想法一定不会错。我使劲跑,跑过护城河,跑过工地,跑过树林,跑过老庙,跑过一条又一条胡同,我知道珊珊会上哪儿,我相信没错她肯定在那儿。
小学校。对了,她果然在那儿。
操场上空空旷旷,操场旁一点雪白。珊珊坐在花坛边,抱着肩,蜷起腿,下巴搁在膝盖上,晚风吹动她的裙裾。
“珊珊。”我叫她。
珊珊毫无反应。也许她没听见?
“珊珊,我猜你就在这儿。”
我肯定她听见了。我离她远远地坐下来。
四周有了星星点点的灯光。蝉鸣却是更加地热烈。
我说:“珊珊,回家吧。”
可我还是不敢走近她。我看这时候谁也不敢走近她。就连她的“阿姨”也不敢。就连她亲爹也不敢。我看只有她的亲妈能走近她。
“珊珊,大伙都在找你哪。”
在我的印象里,珊珊站起来,走到操场中央,摆一个姿势,翩翩起舞。
四周已是万家灯火。四周的嘈杂围绕着操场上的寂静、空旷,还有昏暗,惟一缕白裙鲜明,忽东忽西,飞旋、飘舞……
“珊珊回去吧。”“珊珊你跳得够好了。”“离开学还有好几天哪珊珊你就先回去吧。”我心里这样说着,但是我不敢打断她。
月亮爬上来,照耀着白色的珊珊,照耀她不停歇的舞步;月光下的操场如同一个巨大的舞台。在我的愿望里,也许,珊珊你就这么尽情尽意地跳吧,别回去,永远也不回去,但你要跳得开心些,别这么伤感,别这么忧愁,也别害怕。你用不着害怕呀珊珊,因为,因为再过几天你就要上台去表演这个节目了,是正式的……
但是结尾,是这个故事最为悲惨的地方:那夜珊珊回到家,仍没能躲过一顿暴打。而她不能不回去,不能不回到那个继母的家。因为她无处可去。
因而在我永远的童年里,那个名叫珊珊的女孩一直都在跳舞。那件雪白的连衣裙已经熨好了,雪白的珊珊所以能够飘转进明亮,飘转进幽暗,飘转进遍地树影或是满天星光……这一段童年似乎永远都不会长大,因为不管何年何月,这世上总是有着无处可去的童年。
人群(选段)
我想,那身运动衣很可能不是红色也不是绿色,而是向日葵一般浓烈的黄色。在那双蔑视着的眼睛消失后,很可能只剩Z一人留在那间过于安静的盥洗室里,很可能向日葵一般浓烈的黄色在那一刻弥漫得过于深远,勾起他全部童年的记忆,南方的细雨芭蕉和母亲孤独的期待、北方老家的田野、叔叔的忠告、还有他自降生人世便听说的那条船那条沉没在汪洋大海上的轮船……他心中那根柔软飘蓬的羽毛本来也许会随着光阴的进展而消解,但现在又被猛烈地触动了,再度于静寂之中喧嚣动荡起来。小市民与野孩子。少年Z敏感而强悍的心,顷刻间从那座美丽得出人意料的房子,从那条冬天夜晚回家的小街,一直串联起画家Z对未来不甘人下的憧憬。料必那是一个礼拜日的中午,他留在学校里没有回家,楼道里的歌声断续、游移,窗外的操场上空无一人,向日葵般浓烈的黄色在Z眼里渐渐地燃烧。我猜想,就是从那时开始,Z眼睛里的那一场燃烧再没熄灭过,但在画家Z的调色板上却永远地驱逐了那种颜色。
童年之门(节选)
Z九岁时走进了那间屋子,看见了那根大鸟的羽毛。逆光的窗棂呈浅灰色,每一块玻璃上都是耀眼而柔和的水雾和冰凌的光芒。没有人,其他什么都没有,唯那只插了一根羽毛的瓷瓶,以及安放了那瓷瓶的原木色的方台。这可能仅仅是Z多年之后的印象。经历了岁月的剥蚀,那印象已不断地有所改变。在画家Z不知所终的一生中,将无数次试图把那早年的印象画下来,那时他才会发现要把握住那一瞬间的感觉是多么渺茫。没有人,唯独这一个房门敞开着,隐隐的琴声不住地传来,他走进去,以一支梦幻曲般的节奏。除了那个方台那个瓷瓶那根白色的大鸟的羽毛,什么也没有,屋里宽阔甚至空旷,他走过去,以一个孩子天赋的敏觉像是辨认出了什么。或许这就是命运的指引,所有的房门都关着唯此一扇悠悠地敞开着,Z以一个画家命定的敏觉,发现了满屋冬日光芒中那根美丽孤傲的羽毛。它在窗旁的暗影里,洁白无比,又大又长,上端坚挺峭耸,末端柔软飘逸,安闲却又动荡。迟早都要到来的艺术家的激动引领着Z,慢慢走近或是瞬间就站在了它的近旁,如同久别,如同团聚,如同前世之缘,与它默然相对,忘记了是在哪儿,忘记了回家,忘记了胆怯,呆呆地望着那羽毛,望着它,呆愣着,一时间孤独得到了赞美,忧郁得到了尊崇,一个蕴藏久远的旋律终于有了节拍。很可能,就在这时画家的前程已定。Z的小小身影在那一刻夕阳的光照之中一动不动,仿佛聆听神谕的信徒。仿佛一切都被那羽毛的存在湮灭了,一切都黯然失色无足轻重,唯那羽毛的丝丝缕缕在优美而高贵地轻舒漫卷挥洒飘扬,并将永远在他的生命中喧嚣骚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