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肯尼思·J.格根撰写的一本社会建构论最为经典的核心著作。1999年出版第一版,2009年出版第二版,2015年出版到第三版,出版后每年都加印,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畅销书。
《社会建构的邀请(第三版)》比前两版更容易理解,是对当代社会科学最重要的运动之一——社会建构论的最佳导读。
第三版修订的范围包括:
·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zuixin发展作了补充和更新;
·写作风格更具亲和力,便于读者阅读;
·新增三章内容,分别介绍教育、心理治疗和组织领域的实践;
·对社会建构如何帮助和支持你从事研究工作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
对于社会科学领域希望了解社会建构论的学生、研究者和实践者而言,《社会建构的邀请(第三版)》既是必读的著作,也是迈入领域的捷径。
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由衷地希望这些篇章可以引导读者入门,进入这场全球文化范围内激动人心的跨学科对话??这些对话大部分贴着“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的标签??有些人狭义地称其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或者广义地称其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这些讨论对所有参与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犹如16—17世纪欧洲大陆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实践中发生的那场激进变革??我们已然看到,正是在那一时期,文化由“黑暗时代”(Dark Ages)走向“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在我看来,当前的对话不仅全面动摇了启蒙运动在理性??个体心灵??客观真理和道德准则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创造性思维和行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它邀请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空间,一个更加光明和充满希望的世界得以在其中呈现??本书的观点改变了我自己的人生,同样也改变了我周围的许多人??与此同时,这些对话也令某些人不快,甚至被视为挑衅??人们对此褒贬不一??如果读者能够参与其中,理解这些对话的意义,体会它们隐含的潜能,发现并忧虑它们的不足,这本书便得偿夙愿??若读者能将灵感付诸行动,那更是再好不过??对于所有这一切,本书并不是“定论”,而仅仅是“开篇”??
这本著作初版于1999年,当前已是第三版??这次再版的主要原因在于,自2009年以来,有关社会建构的文献和著作呈几何级数般快速增长??新的问题伴随着新的实践随处可见??社会建构论思想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与时俱进??尽管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具有普遍意义,但其重点仍在于付诸实践??这些理论观点到底能不能用于指导实践?过去的十年足以令我们感受到这些观点蕴含着的超级潜能??在学术领域,我们实现了对理论探索??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的全面复兴??几乎所有努力最终都指向对社会的变革??在学术圈子之外,建构论的观点催生了大量不同形式的实践??例如,教育家??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组织变革专家??和平工作者??社区建设者等,这些人同其他人一道,为发展新的??有效的实践作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贡献??我希望本书不仅可以反映这些激动人心的发展,而且能够鼓励大家进一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我个人还有一些话,或许能对读者有所帮助??面对眼前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这本书,我们各自都存在一些局限??我本人的局限在于,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度过的??我的表达习惯在学术圈内或许能够被很好地接受,但是对这个圈子之外的人来说未必如此??我努力试着摆脱那些不受欢迎的“学术习惯”,但是你会发现,我并不总是能够成功??我的生活经验同样具有局限性,包括我使用的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特定国籍??性别??年龄和性取向的痕迹??我拥有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一份稳定的工作,从未上过战场,也从未穷苦潦倒??我虽然也有自己的困难,但恐怕无法描绘出许多家庭经历过的那种深刻的恐惧和沧桑??作为本书的读者,你们同样拥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和特殊的热情,对未来怀有各自不同的梦想??我由衷地希望你们能在这本书中发现新的观点??有价值的洞见以及能让你们受到鼓舞的潜在可能性??
我一边写作,一边想象着你们作为读者就坐在我的对面??我们像朋友一样交谈??这些语句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取决于你如何想象我??在下面的篇章中,你们将通过我曾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与他人分享的关系脉络来了解我??你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这些文字,用于学习??娱乐??创造??想象??全盘接受或肆意批判??如果你们愿意将我想象成一个可以被你们的反馈意见教导的人,或许我们可以共同创建更加美好的前景??我的目的并不在于以某种所谓“正确的方式”说服你??战胜你或教育你,你们才是最终赋予这些文字生命的人??如果我们之间能够建立成功的作者与读者关系,或许可以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正如我们可以相互联系,我们同样能够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