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效率评价与空间差异》从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两种角度对我国省域旅游业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并对既有研究进行了扩展和深化。
重要的是,《旅游业效率评价与空间差异》初次探索了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率,这对于促使当前旅游效率研究摆脱重于评价而轻视理论探索之掣肘、认知旅游业效率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均具有一定的贡献。
同时,《旅游业效率评价与空间差异》的研究结论也为省级旅游目的地改进和提升旅游业效率、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实现旅游转型升级等方面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管理启示。
近年来,在旅游转型升级背景下,提质增效逐渐成为旅游业转变发展思路的客观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科学旅游观”这一新概念。于是,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提高旅游经济增长质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旅游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预示着今后要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不能继续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而需要转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旅游业而言,改革开放四十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持续性的高速增长,同时也表现出发展还比较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的特征性事实。当前学术界普遍观点认为,这种高速增长源自于旅游要素累积性的投入,而非效率增进的结果,这将会对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那么,在当前应对经济新常态情境下,旅游业如何实现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就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旅游业效率评价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纵观国内外旅游效率评价研究,尽管相关研究都基于静态或动态视角而开展,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研究脉络。深入剖析国内外研究差异后,我们发现其核心原因在于投入和产出数据类型不同。与国外研究使用微观领域数据不同,受限于宏观的旅游统计数据,国内研究多集中于旅游业层面的效率评价,研究内容多停留在评价结果的分析上,这直接导致落入“重评价、轻理论”的研究窠臼。此外,国内研究在评价方法适用性与规范性分析方面也存有不足之处。
有鉴于此,本书以省域旅游业为效率评价研究对象,进而围绕“理论溯源——概念廓清——方法改进——研究扩展——理论深化”的研究思路,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视角进行拓展和深化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旅游学研究的对象与路径(代总序)
自序
第一篇 问题提出与文献述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结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第一节 旅游效率评价研究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国外旅游效率评价研究回顾
第三节 国内旅游效率评价研究回顾
第四节 国内外旅游效率评价研究述评
第二篇 研究界定与方法改进
第三章 旅游业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界定
第一节 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本书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评价方法适用性与规范性分析
第一节 评价方法适用性分析
第二节 评价方法使用时需要关注的关键环节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篇 效率评价:优化提升
第五章 旅游业效率静态格局与优化提升
第一节 指标选取与评价模型
第二节 考虑满意度指标的旅游业静态格局及空间差异
第三节 旅游业无效率分析及优化调整
第四节 旅游业效率影响因素识别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旅游业效率动态格局与影响机理
第一节 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测算及空间格局
第二节 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篇 增长效应:理论延展
第七章 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及增长质量研判
第一节 旅游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旅游经济增长质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收敛检验
第一节 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特征
第二节 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收敛检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旅游经济差异收敛机制
第一节 我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特征性事实
第二节 模型设定
第三节 收敛机制的实证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篇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第十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管理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