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物质产品丰富和主客观各种因素影响,国内消费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并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有些问题带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严重危害社会良性发展。力倡节俭,传承创新节俭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中,并明确指出要“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路径。美丽中国,不仅是国家实力提高的强壮美,还是人民生活富裕的幸福美,更是碧海蓝天的生态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国家富强,还是民族振兴,更是人民幸福。不管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走一条文明发展的道路。文明发展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互动,强调发展生产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保护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中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寻找一个平衡点,转型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以实现社会的文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共同体。生态所体现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前提,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提。同样,人类的生存繁衍也好,发展进步也好,不能不顾生态承受力,不能肆无忌惮地消耗生态、满足自我。从人与生态这两个方面关系看,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人类发展生产、富裕生活的前提基础,也是他们的目的归宿。是前提基础,就要允许人们利用生态自然,开发生态自然;是目的归宿,就要提醒人们保护生态自然,平衡生态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似矛盾,实可和平共处。在谋划生产发展、憧憬生活富裕时,要有一个重要的考量,这就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如果不考虑生态盲目地生产,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既忽视客观实际,又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最终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生产发展难以为继,生活富裕更无从说起。人类历史发展的得失成败已深刻地启示人们,要选择科学地使用物质资料的观念和行为,即要合理消费。
消费,是人们消耗和使用物质资料的理念和行为。从存在状态来看,消费可分为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消费理念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人们在消耗和使用物品时所持的观念、观点。消费行为是消费理念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在消耗和使用物品时采取的具体行动。消费理念是消费行为的先导,人们所持的消费理念直接决定人们的消费行为。可见,消费理念至关重要。人类的消费最终指向自然界,是对自然界的开发和使用。如何使人类的消费既能促进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又能保持生态良好,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引导社会树立~种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褚海萍,1979年生,山西孝义人,法学博士。2004年硕士毕业后参加工作,2014年中共中央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毕业,现为运城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相关学术领域期刊公开发表《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自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基本点》等学术论文多篇,公开出版专著1部,主持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前言
第一章 节俭的丰厚底蕴及历史作用
一、节俭的内涵界定
二、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节俭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节俭本色
一、节俭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
二、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节俭文化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消费主义的发展及其特征
一、消费主义的发展演变
二、消费主义的动力机制
三、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当代中国存在的消费主义倾向
一、日常生活中的肆意浪费
二、公款消费中的奢侈浪费
第五章 消费主义倾向的原因分析
一、节俭消费过时论
二、奢侈浪费有功论
三、传统面子思想作祟
四、西方消费主义侵袭
五、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六、社会舆论监督不够
第六章 消费主义倾向的严重危害
一、损害经济建设
二、影响人民生活
三、破坏生态环境
四、败坏党风政风
五、影响社风民风
六、毁坏国家形象
七、削弱综合国力
第七章 发展节俭文化、推进消费转型的基本思路
一、继承中华民族传统节俭消费美德
二、借鉴国外先进消费文明
三、创新节俭文化建设
第八章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节俭传承的消费制度建设
一、健全公务消费相关制度
二、建立反浪费制度
三、完善消费税征收制度
第九章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节俭传承的社会氛围营造
一、强化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二、倡导全体人民身体力行
三、运用现代知识技术开展宣传
结语:节俭与文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