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收益管管理在国外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刚刚起步,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本书将从收益管理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主要方法、现实应用等方面介绍这一蓬勃发展的领域。本书将适用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本专科学生、研究人员和酒店业从业者。
酒店收益管理是在酒店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适当的价格策略或经营策略,提升酒店收益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酒店业,90年代被各大国际酒店集团先后引入并推广使用,并逐步进入中国酒店人的视野。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居民商务出行和旅游出行频次增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类酒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酒店业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2012年中央政府提出“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以来,酒店对公业务的业绩受到直接影响,各大酒店为保证收入水平稳定并增长,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纷纷引入并运用收益管理的方法,开发新的产品,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并通过动态定价、控制预订进度等方法,发掘新的业绩增长点。在大酒店的示范和带动下,经济型酒店、单体酒店、民宿、主题酒店以及餐饮业的各类餐厅也先后运用收益管理的方法,提升经营业绩。收益管理由□初的星星之火,已逐渐呈燎原之势。
当然,目前酒店业和餐饮业在运用收益管理时,很多做法尚不成体系,随意性较强,缺乏整体性考虑和系统性策划。这样的结果是,一些酒店运用收益管理后,业绩并没有明显提升,反而增加了各部门的沟通成本和协调成本;另一些酒店运用收益管理后,初期获得了业绩的明显提升,之后大赶快上,作法过于激进,没有兼顾好顾客和市场的适应性,引发了顾客的不满,降低了酒店的市场美誉度。凡此种种,表明相关从业人员对收益管理的认识还较模糊,尚处于摸索阶段,亟须系统地了解收益管理的理论脉络,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同时,收益管理在国际范围内仅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更短,现有实践表明,恰当运用收益管理,确实可以大幅提升销售收入。国内外酒店业蓬勃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化收益管理人才。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若熟悉收益管理的理论和现实,毕业后可以在此领域大有作为,为酒店和市场创造价值,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基于酒店行业收益管理的实践现状以及酒店业、餐饮业对专业化收益管理人才的需求,经过多方面酝酿和筹备,笔者从2013年开始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设酒店收益管理这门课程。本书是在课程讲义的基础上,整理撰写而成,希望为行业发展和酒店业人才培养提供些许参考。
全书共十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
□□章为背景介绍,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收益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介绍收益管理的学科属性。收益管理在理论上可以追溯到微观经济学的价格歧视,不过今天酒店业公认的收益管理理念和做法乃引进自航空业,从根本上说,收益管理的实践早于理论,迄今为止实践也多于理论。在学科属性上,收益管理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目前还没有形成关于收益管理的独立理论体系。本书希望从收益管理的五要素(产品、价格、时间、渠道和市场)出发,初步建立一个分析体系,供各界深化讨论。
第二章介绍收益管理的基本概念,主要是收益管理的五要素和收益管理的适用条件。收益管理五要素是收益管理与其他管理方法的□本质区别,也是讨论收益管理的起点。收益管理的适用条件界定了哪些行业可以运用收益管理的方法,哪些条件不可或缺,哪些条件并非必不可少。
第三章至第五章从收益管理的五要素角度,分别讲述酒店业的这五个方面。第三章讲述产品和价格;第四章讲述渠道;第五章讲述酒店细分市场与市场预测(顾客和时间)。各章分别从五要素本身开始,层层展开,逐步深入,提供关于这五个方面的全景式分析框架。收益管理的所有实践均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出发,寻找突破口和组合方法。
经济学博士,讲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哲学社科项目;在《统计与决策》、《物流技术》、《商业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与《工业技术经济》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绿色发展。
第一章 酒店收益管理的学科背景
第一节 收益管理发展简史
第二节 收益管理的学科属性
第二章 收益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收益管理的定义
第二节 收益管理的适用条件
第三章 产品价格体系
第一节 价格的决定与定价的艺术
第二节 产品定价方法及应用
第三节 不同产品的价格差异
第四节 系列产品的价格差异
第五节 相同产品的价格差异
第四章 酒店销售渠道
第一节 直接销售渠道
第二节 间接销售渠道
第三节 销售渠道的选择与管理
第五章 酒店细分市场与市场预测
第一节 细分市场
第二节 市场预测
第六章 客房收益管理
第一节 认识客房及客房价格体系
第二节 客房收益管理的衡量指标
第三节 客房收益管理的常见方法
第七章 餐厅收益管理
第一节 认识各类餐厅的运营特征
第二节 餐厅收益管理的衡量指标
第三节 餐厅收益管理的常见方法
第八章 宴会与会议收益管理
第一节 宴会与会议的运营
第二节 宴会与会议收益管理的步骤
第三节 宴会与会议收益管理的指标
第四节 宴会与会议收益管理的方法
第九章 酒店收益管理系统
第一节 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概要
第二节 酒店收益管理系统的功能
第三节 收益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
第四节 不同版本的收益管理系统
第五节 收益管理系统的局限性
第十章 全面收益管理
第一节 收益管理的机构设置
第二节 全面收益管理的必要性
第三节 全面收益管理的评价指标
第四节 全面收益管理的实施方法
第五节 收益管理的使用边界
参考文献
劳动价值论产生于□□次工业革命前后,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等价交换原则对封建社会特权原则的公正性,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于封建社会的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平均每隔10年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受到怀疑。从理论上看,价值由劳动决定,那么反过来劳动产品必有价值,但经济危机时商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价值为零甚至负数,劳动价值论对此无法解释。虽然借助供求定律,指出这是生产过剩危机,但有转移话题之嫌,没有直面问题本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商品满足人们欲望和需求的属性,提出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过多,导致边际效用为零甚至负数,从而解释了这一现象。
但是,效用价值论仅关注需求方,忽视了生产方对商品价格的决定作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且劳动价值论无法完全客观,因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就是主观的。效用价值论也不是完全主观,因为不同人的效用在客观上是不能比较的。为突破这些“瓶颈”,马歇尔创立了均衡价格论。其逻辑为,不论是商品的客观价值,还是人们对其的主观评价,□终都体现在供给和需求上。如果由行为可以直接导出价格,就没有必要在价值层面纠缠不清。并且,客观价值和主观评价不易衡量,何必将问题复杂化。均衡价格论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获得牢固的统治地位,需从理论上探究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为资本主义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总体来看,三类观点的背后是三个学派,各自致力于解释当时的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其所代表的新兴阶级。马克思之前的劳动价值论代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利益,以对抗地主阶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前后的劳动价值论均为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效用价值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旨在揭示人与物的关系。均衡价格论回避了阶级分析,在本质上仍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当然,均衡价格论也存在问题。供求决定价格,价格也影响供给和需求,这似乎陷入了循环论证。供求定律也不能解释不同商品的均衡价格为何不同。理论遇到瓶颈时,我们看看现实中企业是怎么做的。
现实中,如果认为价值决定价格,那么企业应生产质量更好、做工更精良的产品。如果认为效用决定价格,那么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认可程度。如果认为供求决定价格,那么企业应减少供给,通过广告或饥饿营销等手段刺激需求。企业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几乎同时在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等方面付出了努力。企业的定价方法五花八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类,分别是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和竞争导向定价法。巧合的是,三类定价方法分别对应于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格论。成本决定价格的下限,需求决定价格的上限,不同的竞争激烈程度决定价格的实际水平。
对于一个具体商品,应该怎样定价呢?以穆勒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曾将商品分为不同类别,分别采用不同的定价方法。数量有限且不能再生产的商品(比如古玩字画),用需求导向或竞争导向的定价方法。增加劳动或资本,可以无限增加供应的商品(比如工业品),用成本导向定价法。但是成本导向定价法的问题在于,总成本中有一部分是固定成本,分摊后才能确定全部单位成本,分摊取决于销量,而销量又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该方法在没有确定价格时,就确定了将要销售的数量,明显与现实不符。
鉴于现实情况非常复杂,企业定价往往要同时考虑成本、需求和竞争三种因素,很少有哪种商品的定价仅考虑一种或两种因素。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虽然被后来者□□,但在现实中仍然有用武之地。这类似于企业的演进历程,□早是个人企业,后来出现了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新的企业形态出现后,之前的企业形态继续存在,□终三种企业形态可同时共存。
当然,在特定情况下,定价方法可能有主辅之分。以股票价格为例。股票在一级市场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公司基本面因素,业绩越好、前景越好、股份越少的企业,股价将越高。在二级市场上,价格既受公司基本面因素影响,又受宏观经济因素、市场行情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终通过该只股票买卖力量的博弈,形成一个均衡价格。股价在一级市场的表现类似于劳动价值论,在二级市场类似于效用价值论或均衡价格论。很多商品的价格表现也类似,厂家首次出售时遵循劳动价值论,而在后面的零售环节,因时因地因人不同,遵循效用价值论或均衡价格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