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政府和市场共生性关系研究
定 价:53 元
- 作者:刘凤义,张朝鹏,冯志轩,荆克迪 著
- 出版时间:2020/7/1
- ISBN:9787521811322
-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120.2
- 页码:20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政府和市场共生性关系研究》作者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和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和市场新型关系进行学理探讨。该书部分内容作为我们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发表,我们之所以把这些内容纳入该书,是为了较为集中和系统地展现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和整体思路,期望我们的研究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重要战略选择。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事关改革的成败。针对有些人将供给侧改革混同于西方供给学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辩证法,有了这个辩证法,才能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提出的“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①这一重要思想。
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迄今都没有解决。从实践上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大危机以前,基本上信奉“看不见的手”原理,政府充当“守夜人”角色;在1929~1933年大危机以后,逐渐承认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使美英国家在80年代转向了新自由主义,政府作用被限制和削弱;直至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纷纷“救市”、出台“再工业化”规划,又开始向“大政府”的方向回归。由此看来,受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在“大政府”还是“大市场”之间不断地交替选择。当然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参与经济的广度和深度得以不断加强。
从理论上看,大政府和大市场之间的更替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自由主义经济学交替发挥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看,自由主义经济学和凯斯主义经济学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上的看法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在思维方法上却是相通的。其一,都是以私有制市场经济最有效率为前提建立起的理论体系,因而两种理论都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作为经济学的职责。其二,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认识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都认为政府和市场之间是“二元的”、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的分歧主要在于政府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的问题上,毫不涉及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是否应该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因此,这两种理论在本质上都符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态氛围。也正因为如此,二者才可能交替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经济学。
值得指出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这与我国作为后发国家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有吻合,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有用的观点和方法,但如果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看作是指导我国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理论基础,则是不正确的。这种做法很容易陷入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凯恩斯主义陷阱”。这里所说的“凯恩斯主义陷阱”,系指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把政府干预理论建立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上,认为政府干预的范围基本上是在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方面。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把政府和市场割裂开来,会严重阻碍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发展规律。因为按照这种学说,政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计划调节功能、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都是没有学理依据的。其结果必然是照抄照搬西方模式,消除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性质,使我国的改革开放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正是在这一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①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来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是一种机械的、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有机的“共生关系”。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无论是在微观领域(个别企业)还是在宏观领域(部门之间),都要遵循按比例分配劳动的规律。在市场经济中,按比例分配劳动是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的,但是由于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会导致部门之间资源配置的比例失调、结构扭曲等,出现产能过剩、结构失调等问题,导致经济危机。国家有必要采取宏观调控等各种手段加以干预,其实质是国家利用“看得见的手”来修复被破坏的比例和结构问题。这种干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内生”关系,而不是“外生”关系,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
再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政府与国有企业也是一种内生关系,但由于国家的性质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意义也不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被严格限制在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方面。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作为全民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不仅有保障公有制主体地位和人民共同利益的功能,还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因此那种主张借“政企分开”之名,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之实的做法,等于消除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违背了我们的改革方向。
因此,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展开研究。同时,必须把我国政府和市场的新型关系,同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结合起来展开研究,以期尝试突破在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上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做法。
本书作者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和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和市场新型关系进行学理探讨。本书部分内容作为我们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发表,我们之所以把这些内容纳入本书,是为了较为集中和系统地展现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和整体思路,期望我们的研究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本书撰写的作者分工如下:第一章、第四章、第七章由刘凤义撰写;第二章、第五章、第九章由张朝鹏撰写;第三章由刘凤义、张朝鹏撰写;第八章由冯志轩撰写;第六章、第十章由刘凤义、荆克迪撰写。本书研究主题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支持(项目号:15JJD790020),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刘凤义,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科研:政治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比较;企业理论;市场经济模式多样性。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
第二章 政府和市场关系研究概况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思想
第二节 国内学者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的讨论
第三章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实质
第一节 西方主流理论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缺陷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二重性思想
第四章 当代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不同模式
第一节 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模式
第二节 日本法人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第三节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第四节 瑞典福利市场经济模式
结论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探索历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前对商品经济和政府职能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取向与市场取向之争
第三节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2012年):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
第四节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2012年至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小结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和市场共生性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般与特殊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职能
第三节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第七章 政府在宏观经济中的内生性与宏观经济运行内在规律
第一节 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时间规律的客观性与政府的内生性
第二节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宏观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发展目标和综合平衡
第八章 我国财政政策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第一节 财政收入
第二节 财政支出
第三节 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平衡与失衡
第四节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调整
第九章 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发展方向
第一节 认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节 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具体原则
第十章 社会主义共享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第一节 共享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第二节 经济学思想体系中关于共享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政府参与下的社会主义共享发展